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劳动教学有效性
2021-01-07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李嘉仪
■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 李嘉仪
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在劳动技术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要通过引入生活化素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了劳动技术知识。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出生活化手段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多种感悟,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懂得了学习劳动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例如,我们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学校实际条件以及时令特点等,编写了各年级《课程实施纲要》,进一步细化各年级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任务。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主题板块为例,低年级课程学习着眼于认知方面,通过参观蔬菜大棚,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则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让学生通过学种1-2种蔬菜,掌握种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并体验劳动的甘苦。高年级的课程学习则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过参观社区、菜场、蔬菜基地等活动,组织学生采访、调查了解当地蔬菜种植的发展情况,掌握简单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储存方法,并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同一研究主题,三个学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对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的递进式培养。
二、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确保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应用过程和相关的技巧,并引导学生探索与分析,逐步实现自身劳动技术意识的增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情境后,将充分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程的艺术魅力,并在视觉上为自己带来强烈的冲击。例如,在“纸编花篮”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花篮的编制技巧,并让学明白也能够采取折剪、穿编和粘贴等方式制作花篮,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之美,在动手制作中获得快乐。教师需要提前将彩纸、剪刀、尺子以及胶水等物品准备妥当,让学生可以借助上述材料顺利完成花篮的设计。上课开始后,教师就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纸编花篮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件纸编工艺品,让学生猜一猜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之后再告诉学生,这么漂亮的小篮子是用废旧的报纸和宣传纸编织而成,既美观又环保,而且还可以作购物篮或储物篮。最后再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更多纸编花篮的技巧。在评价学生制作的花篮时,要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保持着严谨与细致的习惯。这样,学生也能逐步感受到手工编制活动的乐趣,了解到其实用性特点,并熟悉盘篮底、盘篮身、装提手以及装饰等制作流程。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探索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学生在认知学习中能够发现与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积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入手,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当然,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疑问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融入劳动技术世界中,弄清楚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问题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并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问题。例如,在“缝纽扣”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将所需工具、材料等准备齐全,帮助学生清楚掌握缝纽扣的操作方式,并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纽扣了解有多少呢?当我们纽扣松了应该如何做?你了解缝纽扣的方法吗?你可以说说纽扣缝制步骤吗?”为帮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针、线、纽扣和布等工具,使学生在动手中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牢固掌握针、线、纽扣、顶针箍、剪刀和布等材料的用法,尤其是顶针箍,了解到其主要用途是穿针引线。在后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纽扣大小,对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穿线、打结等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缝纽扣的基本流程,并在打结后完成纽扣的缝制。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劳动技术的良好意识。
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意识,小学劳动技术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主动参与劳动技术应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实力,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养成良好的劳动技术意识。实践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追求,更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课本知识,获得充分的学习经验。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实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创意手缝”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弃材料制作收纳盒,掌握基本的针线缝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针线方法之后,能够更灵活地选择布料。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针线、碎花布、纽扣等物品,引导学生利用平针缝制的方法创作收纳盒。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彩纸折成方形的兜状;用画笔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收纳盒。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针线缝合收纳盒。学生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布料之后,可以选择适当的针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折正方形木块的方法固定尖角,完成最终的整理修饰,掌握用针方法。这样,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劳动技术意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具备良好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探索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在问题中不断探索的良好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