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杨立诚图书馆史事考
2021-01-07刘劲松
刘劲松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杨立诚(1888—?),字以明,民国时期著名的图书馆学者,1919年留学欧洲,1924年回国,分别于1925年2月至1926年8月,1932年8月至1933年12月两次担任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1927年5月就职于浙江省立图书馆,不久任馆长,1931年6月30日辞职[1],1934年起失踪。本文试就杨立诚关于图书馆的史实略事钩沉,以丰富民国图书馆史研究。
1 杨立诚的图苑作为
1.1 省立图书馆方面
杨立诚担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建树颇多,主要有二:
一是从事浙江省文化事业的调查。1928年,浙江大学区设立①。浙江省立图书馆为搜访文献,拟定调查表三种,先后呈请浙江大学通令各市县查填:一为调查近代私家撰述表,分书名、著者姓名及别号、册数、已刊或未刊、价格、发售处、备注各栏;二为调查私人藏书楼表,分楼名(如有以某阁、某斋、某庐、某堂名者,概入此栏)、地址、藏书人姓名、管理人员、藏书册数、编目方法、经费、备注各栏;三为版片调查表,分刻别(如坊刻或家刻)、版权(填所有人姓名)、书名、卷数、开刊年月、刊成年月、现存处所、备考各项[2]。浙江是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大省,私家藏书闻名全国,该调查有较强的针对性,开创了省馆调查全省文化事业的先河。1929年1月,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在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刘纯、袁同礼提出的《调查及登记全国公私板片案》[3]75-76,是否受杨的影响,也未可知。
杨立诚也很重视调查本馆状况。1929年,杨立诚发表《浙江省立图书馆概况》一文[4],展现了他的图书馆调查思想。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经济、藏书、分类、阅览、出版、实施7部分,其中“历年经常费及购书费比较表”“十七年度经费分配表”“历年增加图书册数比较表”“历年阅览书报人数比较表”“历年借阅书籍册数比较表”等各种表格采用曲线走势图等图示法,尤具特色。根据大学院颁布的《图书馆条例》,图书馆应在规定时间提交年报。该文实际上为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年度报告。尽管法规要求图书馆提交年度报告,但公开发表的并不多见。杨立诚的做法,是依法治“图”的范例。
浙江省立图书馆展开的调查极为广泛,其他如调查浙江政府机关刊物、浙江全省图书馆数量等,均属荦荦大端,不再一一列举。民国时期,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图书馆调查与以沈祖荣为代表的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育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调查一起,成为我国四大图书馆调查中心之一。杨立诚为浙江省立图书馆的调查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征集和保存古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浙江基础建设兴盛,不少古物因而被发现,而杭州万松岭一带发现的晋宋时代古物尤多。浙江省馆深恐那些古物损毁,遂建议省政府由省立图书馆保存。浙江省政府委员会议决:凡各属筑路发现的古物,全部交浙江省立图书馆保存,万松岭一带,由该馆率工开掘,由省政府拨给临时费资助[5]。同时,浙江省政府公布《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古物征存所简章》9条,规范古物征集和保存,“以供学术上之研究”[6]。浙江省立图书馆征集和保存古物的规定得到执行。1928年初,宁波市拆撤城垣,发现宋代古碑、明代砖瓦等物,极富历史价值。杨立诚致函大学院,要求宁波市政府“将此项古物移交本馆永久保存以存史料而便研究”[7],浙江省政府立刻批复,要求宁波市政府照办。省立图书馆征集和保存古物非自浙江始,但杨立诚将其法治化。这是首创。
除了上述成绩之外,杨立诚在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还有很多举措可圈可点,诸如协助举办西湖博览会、省立图书馆辅助地方图书馆等。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发展以1927年为界,之前承袭清末公共建设遗风,重在保存典籍;之后则以现代图书馆服务姿态,秀于全国省立图书馆之林。杨立诚承上启下,为浙江省馆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立诚两任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不过均为时短暂,成效不彰,但有些措施仍然值得注意:一是力图扩充该馆古籍馆藏。1933年8月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结束后,杨立诚前往天津,拜访寓居天津的赣籍前辈李盛铎。回南昌后致函李,请求协助为江西省立图书馆购买图书。内云:“诚抵赣后,即积极筹设图书馆流通处十所,计已成立者有五处,省馆图书号称十余万,但善本太少,颇为憾事。津地将来如有藏书家大批图书出让,敬希力为留意。”[8]这一设想因杨立诚失踪而停顿于无形,但杨充实省馆的设想无疑值得肯定。二是该馆编有《江西全省圕一览》一册,表列全省圕之名称地址,极便于查考。三是出版“豫章丛书”。江西省教育厅为阐扬江西文化,筹划经费,重印豫章丛书,即以该馆名义出版。该馆馆员张英敏编有《豫章丛书索引》一册,对应用此丛书颇有助力[9]。
不难发现,无论担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或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杨立诚都不是碌碌无为之辈,而是力图振作,积极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他采取的很多举措颇具创意,能够将图书馆与本省的文化教育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种创新思维相当可贵。
1.2 全国图书馆方面
杨立诚热心于全国图书馆事业。从1929年起,他担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监察委员会委员,一直到失踪之日止。中华图书馆协会是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图书馆专业协会组织。杨立诚长期担任监察委员,也足见其在协会中的影响。杨立诚关于全国图书馆事业的设想主要通过向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提案的形式表现出来。
1929年1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召开第一次年会。杨立诚出席年会,提出《设立乡村图书馆以为乡村社会之中心案》。该案认为中国图书馆近来有发展趋势,但乡村图书馆“尚未有若何之设施”;图书馆为改良社会环境最适宜之机关,应推行于乡村,促进地方自治的发展;乡村图书馆可以减少乡村社会粗鄙生活,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灌输新知等。他还就乡村图书馆的地点、经费、图书购置标准、设备、管理、推行标准等提出具体办法[3]138-139。按照国民党的理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进入训政时期。国民党在训政时期的任务为培养国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杨立诚宣扬乡村图书馆建设,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建设的需要。大会议决通过,后由执行委员会呈请国民政府采纳。
年会结束后,杨立诚呈文浙江省教育厅,建议在全省推行乡村图书馆,提出浙江各县市已经购买了《万有文库》,而《万有文库》按照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标明类号于书角,并各附有卡片,注明号码,既免分类之繁,又省管理费用,对规模狭小之图书馆最为合宜。浙江省教育厅表示,杨的建议“不为无见,万有文库并已由省购备,不久即可分发各县,尤应设法巡回流通,以广阅览。合行抄同原案,令仰该县政府酌量办理”[10]。浙江省的乡村图书馆建设成效如何,不得而知,但杨立诚推动乡村图书馆事业的努力不容忽视。
1933年,杨立诚参加在北平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会上他单独提出“集中力量搜求本国历代已刊未刊之著述存优正伪印刷成书定名为四库全书续编以广流传案”。该案认为:四库全书距今160多年,“古籍间出,多四库所失收,后人著述益繁,亦非四库所尽备。且当时任意改窜,多失原书面目”[11],提出今后应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网求历代已刊未刊之著述,重订真伪,以继前贤伟业而扬文化。该提案后与其他类似提案合并为“建议当局传抄及影印孤本秘籍以广流传案”,大会修正议决通过。
除了年会上提案外,杨立诚也愿意承办年会。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于1925年,但因种种因素影响,第一次年会迟至1929年才召开。对于图书馆这样一个小众专业协会,举办年会实属不易。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后,杨表示愿意接办第二次年会,并设想第二次年会时举办全国图书展览会。为此,他致函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袁同礼②,请求后者予以协助。内云:“协会二届年会与中协监委发起之展览会,行将于明春在杭举行,此时聚全国图书馆人才于一堂,罗天地万物形象于一室,弟颇欲利用此机会届时开浙江全省图书馆学讲习会,敦请各专家讲习,以为图书馆学之扩大宣传。”[12]袁同礼表示将会予以积极支持。不过,协会第二次年会因故未能如愿在杭州举行。尽管如此,杨立诚热心全国图书馆事业还是十分明显的。
2 杨立诚的学术研究
杨立诚在行政上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学术研究也日益精进,其主要著作有:
《中国藏书家考略》。这是他的成名之作。该书1929年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印行,收录有秦汉以迄清末之间生平有藏书事迹者,凡七百四十一人,编排以姓名字画笔数多寡为次序;卷端复有《人名索引表》,排列也以姓名字画笔数为顺序。每人载其姓名、字号、籍贯、朝代或生卒年月,并详述其著述及藏书概略,是书收罗人名颇多。该书的印行,推进了中国藏书史研究,影响深远。
《中国藏书家考略》为杨立诚与浙江省立图书馆学者金步瀛合作而成。金步瀛,浙江省立蚕桑学校毕业。因《中国藏书家考略》仓促付梓,遗漏在所难免,且东鳞西爪,拾坠搜遗,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所以该书付梓不久,金步瀛即撰《古代藏书家搜逸》一文[13],介绍王脩等15人,以备该书再版时斟酌补入。1933年又发表《中国藏书家考略补正》[14],进一步完善该书。金的研究建立在杨的创意之上,不断推进。如果说杨立诚促进了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应该不为过分。
《中国藏书家考略》印行后,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之一。1971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该书,1978年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印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现代学者认为:“本书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后又一收录较多之私家藏书史专著,二著可互作补益,特别增补了叶书所缺的唐代以前部分,更是可称。”[15]这一评价较为客观。
《文澜阁目索引》,杨立诚独著,浙江省立图书馆1929年铅印。此书以四库总目人名索引排列,以笔画多寡为顺序。顾颉刚从学术发展史角度评价其价值:“民国肇造,《四库书》时时有付印之议,益为世人所注目。陈援庵先生垣遍读全库,成《四库书目考异》四十卷,又成《四库撰人录》若干卷。陈乃乾先生重印《总目》,亦为《四库书目索引》,附刊于后。《撰人录》一书,予所未见。《索引》则以人名为纲,而略于书名之次序,凡知本书著作人者觅之自不为难,若仅知书名而不悉其著作人者将无从求得之,是则索引之功犹未尽也。”“同学杨以明先生立诚,有见于此,作为《文澜阁目索引》,更以书名为纲,而后得于陈氏之目尽参伍错综之用。”杨立诚主持馆务:“念先人裒集之艰辛,谋后学览观之便利,乃综合诸目以成此书。举凡书名、著者、卷数、册数、架数,以及写录之年月,莫不厘然详载于表,卷页视诸家为少,而缜密则过之。夫当年七阁,今存者四,阁中体制斟若划一,舍写录年月一事之外,则以此书为文源、文津、文溯各本之索引亦无不为可也。”[16]
《四库目略》四册,杨立诚独著,浙江省立图书馆1929年铅印。杨立诚认为:“四库全书浩如烟海,非提要勾玄,无以窥其门径。虽书成之日即有总目之编纂,然卷帙颇多,购置匪易,且不详版本,参校未由。其他目录虽详版本,而书旨则阙。求其版本翔实、书旨简要,一展卷而得其要领者,盖未之前闻。”[17]实际上他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册,每书包括书名、著者、卷数、版本、书旨五项,尤详于后两项。
顾颉刚认为《四库目略》合提要与版本为一编,检索极为方便:“前人视工具书,常笑其为人者多,自得者寡,相率束手不为,用使初学者不易得其从入之门。自西学东渐,群知欲得正确敏捷之知识,有赖于工具之完备,而工具书之编撰遂为今日治学者第一步功夫。以明既掌《四库书》,即以极简单极明白之方式表现《四库书》之内涵,从此有志读书者虽不悉熟其部类次第及其著作人,而得此一书,顷刻可以求索,无复望洋之叹,则以明之所以自尽其任务以裨益于学术界者为何如乎!”[16]
杨立诚对王安石也有研究。任职浙江省立图书馆时,著有《荆公经说辑佚》一文,共五十九条,八千余言。他说:“宋王荆公著《礼记发明》一卷,世无传本。《临川集》所载经说,亦不完备。惟卫湜《礼记集说》采取荆公说礼之言颇多。余读书得暇,爰仿马竹吾辑佚书之例,就卫氏《集说》摘录成帙。”[18]此后,经完善,该文以《王荆公札记发明》为名,于1933年由江西省立图书馆印行。
除了上述著述外,杨立诚还编有《江右藏书家考略》(1933年江西图书馆铅印本)、《江右著述家考略》(1935年江西图书馆铅印本)等书,译作有《美国免费公共图书馆之进化史及其在社会上之作用》等;语言学方面则有《英法德章句学之比较》(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英法德珍谈互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两书等。
杨立诚的学术研究多以任职的图书馆馆藏或省份为基础而展开。浙江藏书家名闻遐迩,其《中国藏书家考略》也以浙江籍藏书家为最多,文澜阁《四库全书》为南方唯一的阁书、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他的一系列著作推进了《四库全书》研究。任职江西省立图书馆时,杨立诚极力推动江西文化的研究。杨立诚是把学术研究与任职图书馆联系较为成功的图书馆学者。
3 杨立诚的社会网络
杨立诚的社会网络以文教界为主,就社会网络范围而言,有助于其图书馆事业的展开。杨立诚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专业为哲学,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期。在蔡元培校长的影响下,北京大学的自由主义空气相当浓厚,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杨立诚与蔡元培的交集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蔡元培到会致辞。1919年,杨立诚加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身份为“哲学门三年级”。同年10月16日,第一期研究会结束,蔡元培发表训词,称:“今日为本校新闻学研究会之第一次结束。本校之有新闻学研究,于中国亦实为第一次”[19],高度肯定新闻学研究会的地位。杨立诚获听讲半年证书。毛泽东同日与杨获同样证书。
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尤其与蔡元培的良好关系,对杨立诚的一生都有助益。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杨立诚选择到欧洲留学,因经费缺乏,他寻求蔡元培的帮助。1919年11月,蔡元培致函江西教育厅长许寿裳,云:“江西丰城杨立诚君,本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将以自费留学法国,因学费不敷,欲援许德珩、陈宝谔两君例③,请于镑余④中每月拨给若干,以资补助为荷。”[20]450杨立诚与许德珩等较为熟悉。
留学欧洲期间,杨立诚与蔡元培、胡适等依然保持密切联系。在德国学习教育哲学期间,1924年杨致函蔡元培和胡适,汇报在德情形,内有:“承在北大挪借之款已于正月廿三收到。窘况顿苏,无任感激。”随后向他们汇报:也拿大学中文日文某教授请他每周教授3小时中文,他每周教杨立诚德文3小时,彼此交换,不取资费。他还透露准备翻译一些东西,以“缴还借款之用”[21]7。
回国后,杨立诚一时并不如意,致函胡适,请求帮助,内云:“在民国八年在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即在巴黎大学继续研究哲学二年,旋复在德国也拿大学研究教育哲学三载,本年德国生活骤涨,学业难于支持,乃于课暇编译英法德珍谈与英法德文观之比较与批评二书,以资补助。洵蒙蔡师介绍售去。本年十月由德返国,……(在南昌)与留欧美同学诸君组织一江西留欧美同学会,藉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并拟合群策群力,服务社会,改造桑梓。但观敝省教育腐败已极。推其原因,一因军阀穷兵黩武,摧残教育,其他亦由掌教育者逢迎军阀,敷衍从事,而且党同伐异,力阻先进(指留学欧美者而言)。苟不力谋振顿,恐教育前途绝望矣。吾师学问道德为全国所钦仰,特恳代为致函敝省教育当道诸公,对于留欧美同人,各予以相当地位,俾得各出其所学,服务桑梓,是不独学生与同留欧美同人之幸,亦敝省教育界之幸也。”[21]4-61925年,杨立诚任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不知是否与胡适等人有关。
担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后,杨立诚的社会网络依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蔡元培对杨立诚工作积极支持,往往无不应允其所请。1931年初,杨立诚致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请中央研究院各主任担任浙江省立图书馆指导员。蔡元培遂以此函征求各系主任意见,内云:“接浙江省立图书馆长杨立诚函称‘近来为提倡读书运动,有读书储蓄会、妇女读书会、儿童读书会等组织,拟延专家为名誉阅读指导,乞钧院各系主任予以襄助,代撰各科阅读程序,及各科应用书目,俾得良善指导’等语,该馆请求指导,自宜予以相当助力,特为函达,还希执事允任该项指导,或推荐一人。”[20]1233竺可桢立刻回复蔡元培,表示:“桢自当祇遵。”[22]4月4日,蔡元培复杨立诚,至少有8人应允[20]1256。
北京大学的校友对杨立诚图书馆事业的拓展是极有利条件。袁同礼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早于杨立诚毕业三年,为民国时期图书馆界的领袖人物,两人熟识。顾颉刚与杨立诚同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与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有莫大关系,杨立诚《四库目略》等著请其作序,实不辱其书。其他,如1930年代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的陈东原等也都是北京大学毕业,图书馆事业有所成就。教育部方面,陈剑脩自1928年起担任社会教育司司长,直接负责图书馆事项,不仅北京大学毕业,与杨还是江西老乡,等等。北京大学校友在图书馆界的影响,对杨立诚的事业来说,极为优越。
杨立诚的社会网络以北京大学为平台,以蔡元培、胡适等北京大学老师为核心,以顾颉刚、袁同礼等同好为奥援,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只要杨立诚锐意进取,可以想见,其在省立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上可以作出更大的成绩。然而,历史不能假设。1933年杨立诚失踪,其蒸蒸日上的图书馆及学术事业,戛然而止。
4 杨立诚失踪事件
杨立诚的公开事业终止于1933年底。1934年,江西省政府呈文国民政府行政院,称:“查省立图书馆前馆长杨立诚擅提该馆基金三万余元,赴沪购书,事前并未报告馆务会议,亦未呈经教育厅核准,显系别有企图,迨教育厅电令停止购书,并饬回省清算交代,亦未见遵令返省,迭经访缉,杳无消息。旋据教育厅呈称,该杨立诚擅提巨额公款,逃匿无踪,实属不法。迄今未获,显已远扬,检呈该杨立诚履历照片,请准予转呈各省通令各省一体协缉等情,除指令照准,并仍由该厅负责查追外,理合检同逃犯杨立诚之履历照片,备文呈请钧院俯赐察核,准予通令协缉务获归案,以凭究追,实为公便。”[23]行政院获悉后,立刻照准,并于9月28日训令教育部,协助缉拿杨立诚。喧嚣一时的杨立诚事件拉开帷幕。
行政院训令教育部时,令行司法行政部转饬相关单位,依法办理。最高法院检察署收到司法行政部训令后,随即训令各省高等法院,通缉杨立诚,随附杨立诚履历与照片。各高等法院立刻训令各级法院、各县政府一体协缉。通缉书内容为:“杨立诚,字以明,男,四十六岁,江西丰城县人,体胖面圆,中材身段,面色微黑,携款潜逃。罪犯缉获,解送江西南昌地方法院检察处。”[24]
杨立诚携款失踪不是偶然的。在被通缉以前,杨长浙江省立图书馆期间,就已经出现虚报开支问题。1931年,杨立诚从浙江省教育厅领去1931年度特别办公费,但该年度预算没有特别办公费一项。浙江省教育厅将此项剔除,并将该年度7、8月份报销书、表单据发还修正,令继任馆长函转查照办理。因杨立诚交卸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任后不知在何处,查询未得行踪,无法追究。浙江省教育厅以交代未清呈请浙江省政府函送浙江省地方公务人员惩戒委员会,到会时当即将文件送达被付惩戒人杨立诚,限期申辩,而杨行踪不明,无从送达。1935年,惩戒委员会依法公示送达,限满后仍然没能申辩。根据相关法令,惩戒委员会议决:“杨立诚应免职并停止任用一年。”[25]浙江省的惩戒决定距离杨的不法行为已近4年,发生在失踪七八个月之后。浙江省把惩戒杨立诚的议决书呈报司法部,司法部通过《司法公报》,将《浙江省地方公务人员惩戒委员会议决书》广泛传播[26]。
杨立诚的失踪事件有可能对图书馆法规的完善产生影响。1939年,教育部公布《修正图书馆法规》,其第13条规定:“省市立图书馆馆长,须品格健全,才学优良,且具有左列资格之一者。”[27]内中“须品格健全,才学优良”为基本条件,这一规定为此前教育部公布的图书馆规程中所无。有没有可能这是借鉴其他省区图书馆法规的结果?也不是没有可能。1929年,《中央大学区各县公共图书馆馆长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公布,第2条规定:“公共图书馆馆长,以人格高尚,服膺党义,并具有左列资格之一者为合格。”[28]这是我国首次就馆长资格作基本条件的规定。
不过,《修正图书馆规程》借鉴该规程的可能性极小。1930年5月,教育部公布《图书馆规程》,其第8条规定馆长应具左列资格之一:“国内外图书馆专科毕业者”“在图书馆服务三年以上而有成绩者”“对于图书馆事务有相当学识及经验者”[29]。这些都是选择条件,而没有基本条件。如果教育部借鉴中央大学区的规定,那么在1930年《图书馆规程》公布时,即可在《规程》中列入这一条件,毕竟1930年距离1929年为时不远,而中央大学区的管理机构又在南京,与教育部在同一城市,更容易交流,但1930年《图书馆规程》并没有这一基本条件的规定,所以修正规程借鉴中央大学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根据前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说法,《修正图书馆规程》为其在抗战时期拟定[30]。杨案发于1933年底,1934年江西省政府呈报中央,要求通缉。蒋复璁从1933年起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对此事应了然于胸。鉴于杨立诚失踪事件的教训,蒋复璁在《修正图书馆规程》中列入省立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可能性极大。
5 结语
现代学者对杨立诚了解不多,且错误之处不少,集中在生平介绍的时间下限。不少著作将其定在1931年,如《中国藏书家通典》[3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词典》[32]等。根据本文,杨立诚的失踪时间应该为1933年,而不是1931年。来新夏主编《清代目录提要》的表述较为妥贴:“杨立诚1888—?”[33]。其他诸如留学欧洲习图书馆学等,都值得推敲,不再一一列举。
民国时期图书馆界对杨立诚是有认识和评价的。《中国图书馆名人录》认为:“(杨)十三年冬返国,即在本省服务,担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及心远大学教授。十六年春来杭,充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对于馆务,力求刷新,建设颇多(可参考该馆最近概况),著述亦丰。关于语文学方面,编有《英德法珍谈互译》及《英德法章句学之比较》二书。关于图书馆学方面,编有《四库目略》《藏书家考略》《文澜阁目索引》及珍本丛刊等书。”[34]这一认识和评价较为客观。
杨立诚是有才华的图书馆学者,尽管为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但他无论在图书馆事业或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建树,这是不争的事实。杨立诚失踪,其图书馆事业就此终结,甚为可惜。法治化是近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杨立诚失踪事件,推动图书馆法规完善,又未尝不是我国图书馆法治化之幸事。
注释:
① 大学区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的一种试验性教育制度。1927年国民党奠都南京后,在部分地区设大学区,每区以一大学为中心,负责该区内的全部教育事务。各大学区对大学院负责。大学院院长为蔡元培。大学区制由蔡元培等人倡导,力图保持教育独立。浙江大学区以浙江大学为中心,负责浙江全省教育事务。1929年,大学院撤消,代之以教育部,大学区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②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为蔡元培,但蔡只是挂名,不负责具体馆务,具体馆务由副馆长袁同礼负责。1940年蔡元培逝世。1942年,袁同礼正式就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该馆副馆长一职也从此取消。
③ 许德珩,江西九江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著名学者。陈宝谔,即陈剑脩,江西遂川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学英国,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江西等省教育厅厅长。
④ 镑余,盐税正税外,尚有中央及地方的附加税。江西省盐税的地方附税,规定用作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