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1-12-13凡庆涛
凡庆涛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1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通了科技查新服务,但与教育系统、行业系统和科情系统相比,不论是在查新机构规模,还是在查新业务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面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科技查新服务,提升公共图书馆在科技创新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已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纵览以往研究,国内有关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的研究主要包括:①基于公共图书馆自身特征和功能,探讨其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基础条件、现实意义和路径[1];②通过对查新业务数据或工作实践的梳理,剖析查新服务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2];③通过对公共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科技查新、专利信息服务及相关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探寻公共图书馆如何有效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3];④对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等信息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行业整体发展现状、地位和问题[4]。上述研究虽涉及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现状的调查研究,但数据以国家图书馆、科情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等为主,缺少对公共图书馆查新服务全面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国家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科技查新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提供借鉴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网络调查、电话咨询和文献调研等方式,对国家图书馆、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图书馆进行全面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共有14家图书馆提供科技查新服务(见表1)。对上述14家公共图书馆查新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查新管理制度与规范、查新信息资源建设、收费标准与完成时间、查新业务、查新队伍建设、查新理论研究等。查新研究文献的获取采用如下检索策略:主题词为“科技查新”,作者单位为“图书馆”,逻辑关系“与”,模糊检索,年份不限,检索时间为2021年4月10日,共获取查新相关论文1143篇,通过对发文机构筛选发现,公共图书馆共发文57篇,占检出结果的4.99%。
表1 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基本情况
3 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现状
调查发现,除国家图书馆外,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中仅有10家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占比不到34%。此外,还包括3家非省级公共图书馆。可见,目前公共图书馆还未充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对科技查新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1 基本情况
对14家公共图书馆梳理其查新资质发现,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6家具备科技查新资质,分别由科技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省科技厅等部门认定,其他公共图书馆则采取与高校图书馆、省情报所合作的方式提供查新服务,合作方式包括“前者完成查新+后者审核”“前者受理+后者实施”等。从认定/开始查新时间看,除上海图书馆、桂林图书馆相对较早外,其他公共图书馆多在2000年以后,与科技部、卫生部查新机构相比,起步相对要晚。
3.2 查新制度与规范
14家公共图书馆均在其官网公开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还提供查新简介、用户须知、填写指南、服务流程、服务范围、收费标准、完成时限等内容,用户可以了解科技查新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规范。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管理大多参照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教育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对委托人的义务和行为,查新机构的受理、行为规范与法律责任,查新人员的基本条件与职责义务,查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纠纷,查新档案管理等进行约束。查新委托单则根据《科技查新技术规范》(GB/T 32003-2015)编制,并提供机构、学科和项目分类代码和说明。部分公共图书馆未提供查新简介和相关操作规范,用户需通过电话沟通方可获取相关信息。
3.3 信息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文资源方面,知网、万方、维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龙源期刊等配置较为普及。统计和决策支撑类数据库如中宏统计数据库、国研网等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外文资源方面,PROQUEST、EMERALD、WILEY电子书、NSTL等资源相对齐全,EI、IEEE、SCOPUS、SPRINGE电子期刊、WILEY在线期刊、SCIE等仅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购置。桂林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因外文资源不足,只能提供国内查新,国内外查新则需对接馆外机构。此外,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还订购了标准、专利数据库(智慧芽、INNOGRAPHY、Derwent)等,为标准查新、专利查新等提供了文献资源保障。整体看,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配置并不均衡,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滨城大学城图书馆等相对全面,其他公共图书馆则存在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4 查新收费与时间
对查新收费和完成时间调查发现(见表2),查新范围、查新点数量、加急程度等对查新收费的影响较大,此外,还涉及查新报告份数、邮寄费、是否提供原文等。从查新范围看,国内查新与国内外查新的收费差距较大,在500—1300元/项,天津泰达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的差距最小,浙江图书馆的差距最大。从查新点和加急程度看,多数公共图书馆对其附加收费标准给出详细说明,如南京图书馆将加急费定为30元/天,吉林省图书馆将增加查新点的费用定为国内查新100元/个,国内外查新200元/个,加急费定为查新费用的10%/天。调研中还发现,天津泰达图书馆查新服务享受开发区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额度在350—400元/项。
表2 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收费标准与完成时间
从查新时间看,国内外查新完成时间普遍在10—20个工作日,仅重庆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7—8个工作日;国内查新普遍在5—10个工作日,仅南京图书馆超过10天。为满足查新用户的不同需求,公共图书馆均为用户提供查新加急服务,上海图书馆还给出了不同完成时限的查新收费标准。
3.5 查新业务情况
查新业务情况是此次调查的重要内容,包括服务类型、年业务量、学科分布、服务对象、委托形式等。查新服务类型以科研立项、申报奖励、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等为主,高企认定、论文开题、专利预审、首台套装备申报等也有涉及。吉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还提供专利查新、标准查新服务。从服务对象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有80%的查新业务来自企业,天津泰达图书馆服务对象全部为开发区科技型企业。此外,服务对象还有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医院、个人等。从查新业务量和学科分布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查新年业务量在300项及以上,其他公共图书馆多在100项以内。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学科较为多元,其中农业、医药、汽车、化工、机电、机械、材料、生物、信息、电子、自动化等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较为密切的学科查新需求较为旺盛。从委托形式看,除上海图书馆开通“上海情报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完成查新委托外,其他公共图书馆则是通过邮箱方式提交,或接受电话咨询,将相关业务转移给合作单位。
除查新业务外,大多公共图书馆还开展了剪报服务、专题咨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代检代查、收录引证、翻译服务、定题跟踪、论文检测、信息素养培训和科研支持等相关服务。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还开展了产业竞争情报分析、舆情监测、决策咨询、立法决策、社科咨询、知识产权业务、市场和政策情报调研等服务,在提升图书馆自身信息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有效满足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3.6 查新队伍
调查发现,公共图书馆查新队伍建设差异较大。从查新人员数量看,国家图书馆拥有19名查新人员,排名首位,其次为上海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和天津泰达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各拥有2名查新人员,福建省图书馆仅1名查新人员。部分图书馆则仅设置查新接待人员,提供业务咨询、受理并转交合作单位。在专业配置上,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理工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如吉林省图书馆查新人员涉及医药、信息、农业、机械工程、外语、计算机等学科领域,国家图书馆查新人员涉及化学、生物学、农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深圳大学城图书馆80%以上的查新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大多具备理工科背景。此外,公共图书馆还为查新人员提供培训教育机会,南京图书馆多次参加了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图书馆举办的查新业务培训。
3.7 科技查新理论研究
在开展查新服务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进行了科技查新相关理论研究,但产出文献仅57篇,占比较低,反映出公共图书馆对科技查新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与查新尚未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以及专业化查新人员相对缺失不无关系。从年分布看,除2008年论文产出10篇外,其他年份均未超过10篇,由于大多公共图书馆并未开展查新工作,相关研究缺少实践基础,而且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研究的现象,导致研究动力明显不足。从研究主体看,57篇论文共涉及17家公共图书馆,多数发文量在1—2篇,但也存在桂林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等积极开展科技查新理论研究的公共图书馆,为科技查新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可将研究主题划分为:科技查新的作用、意义和必要性;科技查新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科技查新面临的问题、挑战、机遇及应对策略;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的案例研究与实践探索;数字资源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科技查新项目数据的分析等。研究涵盖了科技查新服务的多个维度,其中涉及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与应用实践,但占比不高,且大多是关于自身科技查新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聚集科技查新工作自身的改进和优化,对于公共图书馆如何准确判断其在科技查新服务体系中的定位,有效识别和挖掘用户需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面向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精准、专业、高效查新服务的相关研究还相对匮乏,缺少对科技查新融入政府决策、科研管理、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治理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
4 问题与路径剖析
4.1 构建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行业联盟,推进查新服务全面开展
针对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整体推进缓慢、未成体系的现状,应探索构建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查新行业联盟,形成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牵头,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主体,市级图书馆等广泛参与的科技查新行业联盟,对系统内科技查新工作、查新人员、查新报告撰写等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行业联盟应以推进本系统内科技查新服务的整体发展为宗旨,积极发展壮大成员馆,除为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开展宣传,使其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开展查新服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外,还可以组建科技查新专业服务队伍,深入省级公共图书馆等开展科技查新相关业务的指导、培训和教育等工作,让更多公共图书馆了解、认识并逐渐开展查新相关服务,推动更多公共图书馆将科技查新工作纳入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提升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2 加强查新工作的监督管理,健全查新相关规范制度
获得主管部门相关支持和查新资质认证是推动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多数不具备查新资质的公共图书馆采取与省科技情报所、高校图书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查新资质问题,合作机构虽可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管,但公共图书馆的查新监管则存在缺失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公共图书馆的主管机构理应参考教育部或科技部出台相关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办法,加快出台针对公共图书馆查新中心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等相关办法,将查新业务流程和规范、查新业务量、查新质量和水平等纳入公共图书馆的考核范围,督促图书馆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公共图书馆作为查新中心的直接管理方,应加紧完善查新相关规范制度。要健全查新从业人员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尤其是在资格认证、培训教育和考核激励等方面,重点解决好与查新人员利益攸关的职称问题。其次,规范科技查新业务流程,明确查新各环节质量标准,出台查新委托、查新受理、查新检索、对比分析、报告撰写、报告审核等环节的规范细则。再次,严格控制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明确管理人员、受理人员、查新员、审核员、咨询专家等各方主体的相关权责,全面落实科技查新工作责任制。最后,还应建立查新报告的抽样检查制度,定期对查新报告质量、查新文档管理等进行复核审查,并将抽查结果纳入查新中心的年度考核。
4.3 加大信息资源保障力度,拓展科技查新服务内容
公共图书馆应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学科类型丰富、中外文资源全面布局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形成国家图书馆牵头、省级公共图书馆广泛参与的数据资源采购联盟,确保在已有资金条件下,各公共图书馆能够以较低成本最大程度满足科技查新工作的文献资源需求,尤其是标准、专利以及外文数据库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借鉴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全国科学院联盟文献情报共享平台等经验,探索建立以国家图书馆为主导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还应拓展查新服务范围和内容,稳步开展标准查新、专利查新等服务,逐渐弥补公共图书馆在国外查新、国内外查新服务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扩大服务的受众群体,提升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4.4 完善馆校、馆所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内查新服务协同
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省情报机构的合作,是解决当前大多公共图书馆科技查新资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区域查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发现,多数公共图书馆与当地高校图书馆或省科技情报所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定,受查新范围、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相关业务还需协调沟通方可确定。因此,应加快建立并完善馆校、馆所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查新流程、查新人员职责、培训教育、业务沟通、相关方权益分配、查新质量控制等方面形成规范性协议文件,并制定因突发公共事件、业务季节性扎堆、高校假期查新业务暂停等造成公共图书馆查新受阻的应急方案,确保公共图书馆查新服务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融入区域查新服务的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与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中介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协作以及对省文化和旅游厅、区管委会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调研,充分调动科技查新积极要素与利益相关方,有效解决科技查新过程中业务、信息资源、查新人才、平台系统的不均衡问题。同时,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特点和产业特色、优势学科领域、重大科研任务、技术转化应用等,主动对接相关管理部门、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深挖用户和市场需求,提高查新服务精准性,实现科技查新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动态关联。
4.5 加强查新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公共图书馆要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突出、学科配置合理的科技查新队伍。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要求查新员、审核员必须获得由科技部或教育部等认定的查新资质方可从事科技查新服务。重视科技查新需求相关专业背景人才的引进,优化查新人员专业结构配置;提供多元化、精准性的科技查新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尤其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开展的科技查新、交换馆员等培训学习,提升查新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重视跨学科、复合型查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承接跨学科查新项目及决策咨询、产业情报分析、定题跟踪、市场调研等拓展服务提供人才储备。健全查新人员相关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结合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质量、服务态度、用户反馈等开展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查新人员绩效收入挂钩,充分调动查新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以“制度规范为基础、查新业务为重点、培训教育为手段、激励考核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提升查新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4.6 加强查新理论研究,推动查新实践创新
科技查新理论研究是推动科技查新实践的重要驱动力。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对查新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以有效引导科技查新工作的高效开展。一方面,立足公共图书馆自身查新工作实际,针对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有效识别和挖掘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查新服务展开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提升自身科技查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还要抓住国家和地区“十四五”发展历史性机遇,对科技查新服务如何面向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技查新融入政府决策、科研管理、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治理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促进查新工作与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能力提升紧密关联,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参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