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气象科普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2021-01-07潘淑杰

天津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气象局天津市气象

潘淑杰,李 岩,郭 佳,张 妍

(1. 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 天津300074;2. 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天津300074)

0 引 言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刚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刚要》)起,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越发受到社会关注,科学普及工作也因此不断发展。其中,气象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气候多边、气象灾害频发的时代,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科技素质,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1]。时任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就曾在气象科普联席(扩大)会议中提到,“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提升气象软实力、促进全面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正因此,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在气象科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满足人们对气象新知识需求的基本保障。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既影响气象科普工作成效,又影响当今气象科技竞争格局[2-3]。

天津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为平台,以主题科普活动、科普业务交流、科普大赛为抓手培养科普人才,锻炼科普队伍,逐步打造出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进而促进全市气象科普宣传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

1 为气象科普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天津市气象局于2014年被认定为天津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主要由气象科普馆、气象台业务平台、气象影视制作中心、气象观测站、气象档案馆、多功能厅组成。科普基地内集中展示了天津气象发展史、气象探测技术、气候变化、灾害天气,以及龙卷风、雷电、风力等级展教具等;气象台业务平台向观众展示最新的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和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制作过程;气象影视制作中心每天制作覆盖天津电视台所有频道以及中国气象频道的气象节目,参观者可近距离与气象播报员交流,体验气象主持环节;气象档案馆珍藏有最早英国人在天津的观测记录、20世纪30年代逐日详细的气象观测记录、1949年以后全市所有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以及各类文献、科研档案,是了解天津气象事业变迁发展的重要单位。

在气象科普基地的支撑下,天津气象部门形成常态化气象科普机制,每年接待社会参观者过万人。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天津市气象局成立了一支由各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气象专家团队,为参观者讲解普及气象知识。近年来,随着科普基地向社区、学校、农村等不断延伸,气象科普专家团队不断扩大。目前,天津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包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2名、高级工程师 20余名,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30余名。除此之外,市气象局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志愿团队共有90余人。

随着校园气象科普基地、社区气象科普基地的大力建设,天津气象部门在全市共建成校园气象科普基地近20个,社区气象科普基地近10个。为提升气象科普支撑能力,天津气象部门成立了由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组成的气象科普宣传专家团队,聘请 10余名业务单位骨干人员担任校园气象辅导员,同时还聘请气象科普校园基地的老师、学生以及市气象局青年职工为气象志愿者。目前,天津气象科普志愿者超过百人。

2 培养复合型气象科普人才

2.1 以学术交流为契机提升科普人才专业素养

2017年,天津市气象局以“科技引领,服务为民”为主题,组织全市气象及相关学科技术人员共80余人开展气象学术交流,大家以学促研、以研促用,为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学习交流和锻炼平台,特别是邀请了军事医学研究院、天津市天文学会的专家作报告,拓展了大家的知识面和研究思路。此外,天津市气象局积极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环渤海海洋气象学术交流会,以及第三届京津冀互联网气象减灾创新论坛,邀请旅居美国的自由撰稿人为科技工作者作如何提高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报告。通过一系列科研学术交流,提升了科技工作者业务水平,同时也为其提升科普能力夯实了基础。

2.2 以科普讲解大赛为平台挖掘气象科普专项人才

自 2017年开始,天津市气象局每年举办全市气象部门科普讲解大赛,鼓励全市气象部门员工结合自身业务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比赛将各个领域的气象科学知识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天津市气象局从比赛中挖掘科普讲解人才,参加天津市和中国气象局举办的科普讲解大赛,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气象科普讲解员。通过近3年努力,天津市气象局先后共派出12人参加省部级科普讲解大赛,其中 2人获科技部奖项,3人获中国气象局奖项,7人获天津市奖项,科普讲解大赛成绩斐然。此次活动为天津市挖掘气象科普宣讲人才,为组建专业的气象科普宣讲队伍奠定了基础。

2.3 以科普基地为纽带组建气象科普专业团队

近年来,天津气象部门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并先后在天津一中、二十一中、民航大学、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和平区鞍山道小学等建成多所校园气象科普基地,在河北区隆达新苑社区、南开区宝隆湾社区、东丽区丰和社区、津南区玉惠园社区、静海区唐官屯社区建成社区气象科普基地,推动气象科普向基层延伸覆盖。天津市气象局以此为纽带,大力推进气象科普专业团队的组建,组建了一支由气象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兼职气象科普专家团队,定期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举办气象科普讲座,多名专家受聘成为校园气象科普基地校外辅导员。

在校园,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将气象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融汇课程体系”,市气象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专业人员,每周定期给学生上气象课程;市气象局与河西区闽侯路小学签订了教育服务协议,将气象知识纳入学校素拓课程,确定了“气象探秘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由固定气象老师在固定时间授课。在社区,市气象局实现了由单位科普讲座向科普互动参观相结合的转变,不仅安排气象科普专家深入社区开展气象科普讲座,还邀请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参加市气象局相关科普培训,增强其气象科普能力,延伸气象科普“触角”。

以科普基地为纽带,天津市气象局逐渐打造出一支有想法、有作为、负责任的气象科普专业团队。目前这支队伍不断扩大,既有在职职工,也有退休干部,涉及预报、预测、防雷、人影、服务等气象工作的各个方面。气象科普体系更加完善,队伍发展更加均衡,为天津气象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2.4 以多样化活动为桥梁组建气象科普志愿队伍

自 2017年开始,天津市气象局以举办“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大型气象科普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科普宣传活动。5年来,天津市气象局共组织开展大型科普活动 80余次,受众 8万余人,累积发放科普宣传资料 16万份,气象科普受众人数持续增长。广泛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提升气象部门影响力,并以活动为桥梁向社会招募气象知识爱好者加入我们,组建一支社会化的气象科普志愿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天津市气象局逐步建立起由气象科普专家和社区工作人员、学校老师、企业员工等组成的科普志愿团队,同时通过与海事、应急、地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将单一的气象科普宣传向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转变,科普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防灾减灾知识覆盖范围越发广泛,形成社会化科普宣传新局面。

3 为气象科普队伍常态化发展夯实制度保障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及人才队伍培养,逐步将气象科普“一阵子活动”向“常态化工作”转变,这就需要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气象科普队伍常态化发展。为此,天津市气象局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处室对宣传科普工作的统一管理职能,构建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气象大科普、大宣传机制,建立市局党组统一领导、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单位共同参与、各平台渠道协同发声的科普宣传工作体系。建立宣传科普实体机构,明确各部门宣传科普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具体措施,建立稳定的气象宣传科普队伍。一是做强专职人员队伍,提升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做大兼职队伍,鼓励科研、业务人员参与气象宣传科普活动;三是做活志愿者队伍,吸引气象信息员、志愿气象观测员、气象爱好者和大中小学生等参与宣传科普活动;四是做精专家队伍,邀请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的高层次专家等积极参与气象宣传科普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队伍建设,天津市气象局夯实制度保障。先后印发了 6个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机制,健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将科普宣传工作纳入目标考评和督查督办;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对宣传科普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在服务表彰、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宣传经费保障机制,将宣传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重要活动宣传或科普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4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之翼。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是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基础,应给予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推进其向纵深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专业院校进行战略合作,切实有效地建立高校科普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机制,为科普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积累一定经验;要组建科普创新团队,依托科普项目,进行模块化分工,实现分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4]。

4.1 打造专兼职气象科普队伍建设工程

市-区气象部门明确专门的气象科普业务承担部门和专兼职业务、管理人员,组成一支业务精、管理强的专兼职气象科普队伍。建立健全气象科普业务和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4.2 打造多层次气象科普队伍培养工程

建立市级气象科普创新团队,把气象科普业务人员纳入气象部门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气象科研、业务人员科普责任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气象科普活动和创作。依托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建立高层次气象科普专家团队,激励动员院士、专家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业务人员参与气象科普。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名家”培育计划,到2025年培育 1名以上气象科普名家进入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4.3 打造科普志愿者队伍强大工程

建立并完善气象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搭建气象科普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科普志愿者培训,建立气象科普志愿者激励机制。鼓励气象行业高校等建立气象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鼓励中小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志愿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员积极参加气象科普工作,壮大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来自主流媒体并长期关注气象的记者组成的气象科普队伍,激励其发挥媒体资源优势传播气象科普信息[5-6]。

4.4 打造气象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提升工程

加大力度开展面向各类气象科普人员的培训,将气象科普业务和管理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加大市、区气象科普业务的培训力度。建立气象科普人员定期交流制度,提高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猜你喜欢

气象局天津市气象
气象树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英国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英国气象局预测今年全球“热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