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
2021-01-07周燕川
刘 邕,银 峰*,周燕川,张 妍
(1.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天津 300074;2. 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天津 300074)
0 引 言
发展科普事业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广泛渗透,使科普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转变和创新科普工作理念是科普发展的基础和前提[3]。2019年,天津市在全国首创“全域科普”模式,先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工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意见》和《计划》),并将全域科普纳入天津“十四五”规划。《意见》和《计划》把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作为气象行政管理部门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一项任务。2020年 10月,天津市出台《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宣传教育体系”。目前“全域科普+气象”的具体范式模型没有专门提出,有必要对“十三五”以来天津气象科普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在全域科普视角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对全域科普框架下天津气象科普发展规划路径提出建议。
1 全域科普视角下天津气象科普工作进展
1.1 天津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部门围绕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致力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提升,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各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1.1 制度保障,建设多区覆盖的科普阵地
2017年,天津市气象局印发《天津市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市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社会科普能力”分别作为市级、区级气象现代化一级指标。2019年,推动市编办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传播普及”纳入全市街道、乡镇政府职责清单。目前全市共建成 9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个市级科普基地,挂牌成立 5个校园气象站、5个社区气象科普基地。市、区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均建成科普宣传队,通过共驻共建活动向街道、社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推动气象科普向全地域纵深化推进。
1.1.2 扩大宣传,探索融媒体宣教新格局
围绕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智能大会、科技周等组织载体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联合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应急之星”“小小减灾官”“萌宝天气秀”等公益品牌活动,借助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开展新老媒体融合提升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能力研究[4],设计上线“天津气象科普”微信公众号[5],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6]。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多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开启气象科普“互联网+”模式,举办线上“云游气象馆”、气象科普“云课堂”,组织网络竞答、在线直播及气象灾害模拟演练活动,为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运行提供保障。
1.1.3 多元参与,创造普惠共享的科普产品
组织“青年气象人快闪”,引导市民广泛关注气象、认识气象。广泛招募气象科普志愿者,成立以大中小学师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气象科普志愿队。持续开展气象科普“五进”活动,组织全国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举办气象短视频大赛,营造全民科普氛围。连续向全国和全市科普讲解大赛输送人才。仅2020全年,在“中国天气网天津站”“天津公众气象服务网”更新气象科普文章266篇,在“津云”APP发布旅游气象百科 207篇,“天津气象科普”微信公众号更新气象科普知识 95篇,向社会公众发放科普宣传材料2000余份,服务受众超百万人次。
不过,在全域科普视角下,天津气象科普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气象科普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科普品牌彰显和效益发挥不够,气象科普与业务、科研、服务融合有待加强,精准化科普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2 天津气象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需求
1.2.1 气象科技定位和公益属性的内在要求
气象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影响加剧,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需求进一步提高。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均等普惠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气象科普体系,满足不同区域、阶层和年龄段人群的广泛需求,实现气象科技成果全社会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1.2.2 融入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大局的重大机遇
新时代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社会化格局提供了支撑。当前,天津大力推进全域科普,在科普理念、工作导向和发展模式上为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可靠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其融入创新发展大局注入新动能。必须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打造有地区优势和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新格局。
1.2.3 确保天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天津气象强市建设新征程,需要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能够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动员更广泛社会力量,让各领域、更多人有途径走近气象,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同时,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交叉融合、气象服务领域的拓展延伸、信息传播新生态等带来的困局和矛盾,助推天津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全域科普框架下天津气象科普的发展路径
按照《意见》和《计划》要求,对照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有关内容,结合现有全域科普的模式机制、实施路径以及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研究成果[7-9],对全域科普理论框架下,天津气象科普发展的总体目标、结构化工作和关键任务提出建议。
2.1 总体目标和结构化工作
2.1.1 总体目标
发展全面融入天津创新发展格局、与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体系,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科学素质,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的全地域化、全媒体化和全民化。
2.1.2 结构化工作
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发展目标,应从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各层面积极推进有关工作。
全地域覆盖层面: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普阵地布局,持续推进国家级、市级气象科普基地,示范学校,示范镇和示范社区建设。协助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气象科普软硬件资源配置。构建气象科普地域覆盖率评价指标,对指标偏低、基础偏弱的地区实施精准帮扶,加重气象科普资源的倾斜。编制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传播普及行动指南,结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防灾减灾示范区创建等工作,指导各区、各街道落实属地责任,根据区域防灾减灾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全媒体传播层面: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为指引,打造报、刊、网、台、微、端一体化的气象融媒体平台[10]。紧盯天气形势变化、社会舆情及重大气象科技成果,强化优质选题策划,通过内容深度挖掘、话语形态创新和视觉形象多元化等手段[11],增强气象科普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展气象科普传播媒体数据监测和统计分析,针对伪科学内容进行辟谣,根据各媒体平台自身定位和主流受众特征,精准投放科普内容,实现气象科普内容的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多渠道推送。
全民参与共享层面:细分科普服务对象,有目的、有侧重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强化面向青少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和居民以及农民等重点人群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气象科学素质提升。强化气象科普品牌建设和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持续组织气象科普教育、培训、竞赛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与科技、教育、应急、地震、海洋、生态环境等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群众普惠。
需要指出的是,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结构化工作的每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依靠的关系,必须全面发力、协同推进,确保气象科普工作整体提升。
2.2 关键任务
对照《计划》提出的全域科普专项行动任务,结合气象科普业务化、社会化、常态化发展的有关要求,对天津气象科普工作应重点加强的3个关键任务进一步阐述,以重点发力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2.2.1 推动气象科普业务体系建设
气象科普业务化是指气象科普作为气象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气象工作的正常稳定运行。气象科普在气象公共服务工作中具有先导性、桥梁纽带和补充性作用[12],应在气象核心业务设计之初就将其有机融入并贯穿核心业务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全市推进全域科普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业务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构建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能力评价体系、科普产品效能评估等标准和规范,促进天津气象科普工作的转型和升级。
2.2.2 推动气象科普品牌体系建设
气象科普品牌建设是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气象科普的重要抓手,也是面向重点人群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的有力举措,在全域科普多个层面上发挥着“串联”作用。要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以“五进”“三下乡”为渠道,以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竞赛活动等为抓手,塑造有策划、成系列、可延续、能推广的气象科普品牌。在巩固、做强现有气象科普品牌的基础上,打通品牌从内容源头到末端受众的每一个环节,强化地域文化的渗透融入,打造有天津特色的气象科普品牌。
2.2.3 推进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科普人员是实施科普活动的主体,其科学技术素养和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科普水平。对“十三五”以来科普供给侧研究表明,科普人员与公民素质达标率的关联度最高[13]。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在本部门内遴选气象专家、气象主播以及通过科普讲解大赛、科普作品征集比赛等选拔出的优秀气象科普人才,广泛吸收高校、科研院所学者及科技馆、博物馆讲解员,组建全市气象科普专家库。结合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壮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宣传队伍,通过基层“党建+科普”模式为其提供科普宣传阵地,真正打通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3 结 语
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翼,在提升气象软实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形势需求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气象防灾减灾全域科普的目标、结构化工作进行归纳,提出重点努力方向,以期为天津气象科普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