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设计驱动的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发展路径

2021-01-07帆,李

天津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普绘本科学

张 帆,李 晖

(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天津300222)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一教育方向,为诸多积极关注和正在进行儿童早期教育的家长拓展了一条新的教育思路:开展科学兴趣培养的早期教育。有学者将中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划分 3类,一是正规科学教育,二是非正规科学教育,三是非正式科学教育。前 2种分类是学校和专业教育机构进行规划组织的体系完整规范的教育过程,有严谨的评价体系考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第 3类在教育空间、平台、时间、方式上则表现得比较灵活,可以源于少年儿童好奇心使然,也可源自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因此,非正式科学教育可挖掘程度高,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推广价值。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孩子天赋的今天,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的正确路径也绝非生搬硬套,强加灌输。随着蒙台梭利、七田真等国外儿童早期教育模式流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感受到早期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儿童早期教育,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教育体验。从国际上流行的 STEM 教育到 STEAM 教育的转变,科普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等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包含了艺术这一人文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设计学与科学和艺术关系甚密,既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有科学技术作为规范。因此,在发展科学教育,丰富科普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设计对包装科普知识,引导少年儿童向往科学知识,引导家长、社会给予少年儿童非正式科学教育意义重大。

1 基于设计驱动的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类型

本文认为,设计驱动的少年儿童科普教育大致可分为:①知识教育,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启蒙。②动手教育,来源于动手尝试的兴趣引导。③观察教育,来源于科技馆、博物馆的现场观看、观察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和好奇心激发。

1.1 知识教育

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小红书、抖音、b站、微博等内容平台上,投身于家庭教育的“鸡娃”父母不胜枚举,而渴望通过这类父母的视频、文本获取教育信息的内容消费者更是不计其数。绘本、玩具已经成为今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绘本顾名思义为精心绘制的读本,绘本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了生动有趣的视觉信息。这些视觉信息包括:色彩、符号、图形、节奏等基本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无论是绘本的直接受益者——少年儿童,还是陪伴孩子展开阅读的家长都能够较为开心愉快地享受阅读的过程。因此,来源于绘本中的知识教育是在家庭中开展科普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1.2 动手教育

前文提到过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中,除了绘本外,还有一类重要的工具是玩具。像国外一些知名的品牌如 Smart Games、LEGO、Learning Resoures等,都有结合逻辑、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普内容而精心设计的玩具,LEGO还推出了机械组、机器人编程等设计更为复杂的科学玩具。这些玩具面向的玩家年龄涵盖了1.5~15岁的所有少年儿童群体。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玩具,少年儿童能够主动接受知识,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此外,国内外还有诸多专门从事体验教育的教育机构,比如面向低幼的金宝贝,面向学龄儿童的托特科学等,都设计包含了通过艺术体验的教育方法。

1.3 观察教育

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科技馆等城市文化场馆都是少年儿童通过参观体验获取知识的教育场馆。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发达城市,政府或一些大型的第三方机构还会策划一些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学展览。这些文化场馆和科学展览提供的少年儿童的学习途径都可归纳为观察教育,即青少年通过视觉感官为主的体验,借助多感官的交互获取知识的途径。

国立台湾博物馆近期举办了《蝴蝶与福蝶:艺术与科学的共鸣特展》,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交融,精心设计了以蝴蝶作为主题,将自然生物标本与相关文物共同展出的全新展览方式。这种通过艺术手段介入进行生物科学知识普及的展览,相较于传统的文物展或科学展而言,更容易引发少年儿童的兴趣,也能让孩子在同个主题多个学科门类的组合展示中产生更多兴趣点激活的可能性。

2 设计驱动非正式科普教育推广

无论是知识教育、动手教育还是观察教育,家庭教育从来都无法闭门造车,而是与社会教育同步的更小单位的教育组织方式。在自媒体盛行、网格化发展的今天,设计是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最好的桥梁。

2.1 设计驱动抽象的科普知识可视化

自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实现盈利几何级数增长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投身于文创事业的推动。文创即文化创意,属于设计的范畴,旨在通过创意将传统文化现代化、精神文化商品化,使文化得到发扬和继承。

科普知识作为科学文化中的入门内容,同样也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文创化,将原本抽象的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可视化,使少年儿童易于接受。例如《口袋科学》系列丛书,其读者面向2.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包含了自然、生物、工程等诸多学科的科学知识,丛书以小尺寸绘本系列的形式出版,将每一学科的知识绘制成简单易懂的插画,让少年儿童能够通过看图“读懂”知识。同时,每一单册中都穿插了连线、涂色、迷宫等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让孩子在看、听绘本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自己动手的意愿,轻松愉快地完成知识学习。

2.2 设计驱动枯燥的科普教育趣味化

科普教育在前些年未能成功在非正式教育中渗透,其重要原因是有些科学知识晦涩难懂,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通过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让孩子理解和受教,因此少有家长涉足,唯恐画蛇添足,误导孩子。在 STEAM 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后,精心设计的绘本、玩具将原本枯燥的科普教育进行了趣味化设计,让孩子在知识教育、动手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神奇校车》系列绘本、Think Fun桌游系列等。在绘本《神奇校车》中,带领孩子学习科学知识的弗瑞丝老师是一个经常奇装异服的老师,她的着装每次都与即将要进行讲授的科学知识进行对应,或成为其连衣裙上的装饰图案,或成为其鞋履上的饰物。这一细节的设计刻画,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引导伴读家长和少年儿童去猜想接下来要读到的知识内容,也能够有效培养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和专注力,使其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探求。Think Fun桌游系列则将一些简单的电路、光学知识以一个个游戏零部件的形式出现,通过设计不同的关卡,让孩子在快乐玩耍、挑战通关的过程中,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掌握了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同时,该桌游系列也是动手教育的一种,在孩子亲自摆放零部件构建游戏场景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家长担忧的“低头族”问题。

2.3 设计驱动传统科普教育资源数字化

随着交互设计不断成熟,UCD/UED等设计领域研究日趋完善,许多全球知名的博物馆设计推出了极具游戏趣味的APP供亲子家庭进行知识教育和观察教育。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推出的Faking It,该款APP通过查出伪造真迹这种类似“找不同“的游戏体验,帮助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了解馆藏文物,学习历史知识。

在现阶段,这种互动性强的数字化科普资源APP还较为稀缺,但是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注重导览体验,馆藏文物赏析的数字化参观类应用。比如《每日故宫》,每天都会推送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并对其进行文字介绍,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知识教育。

2.4 设计驱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家庭化

岁末年初,得到平台发布的 2020年《沈祖云全球教育报告》中,教育研究学家沈祖云提出,疫情期间,国外有很多家庭将学校教育家庭化,通过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组织设计,几个父母轮流辅导几个孩子完成了本应在学校进行的知识学习。这种缩小化的教育单位让学习更为灵活,学生管理更加便利。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凸显,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也完全可以通过视觉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手段,以互联网和自媒体作为媒介,制作成主题活动视频段落、参与式的互动会议等内容,进入到小单位的家庭中,让孩子坐在家中就能够看到真实的科普现场。通过设计专业人员讲解、家庭互动问答等用户易于参与的方式,帮助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引导下,完成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学习,提高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让观察教育转变成为家庭主动教育,让少年儿童获取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成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3 设计驱动科普教育的发展路径

3.1 政府政策支持

除了家庭对与科普教育意识的上升之外,设计驱动非正式科普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从根本上还是需要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国内致力于少年儿童科学教育内容设计的设计机构和设计品牌为数不多,且多为图书出版机构,玩具设计、数字交互设计仍然多停留在抄袭国外成熟案例的基础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政府对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等设计领域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更多的政策倾斜,确保少年儿童教育设计从业者有更多探索的机会和尝试的空间。同时,政府在兴办各类科普知识类活动的过程中,也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倡导素质教育,丰富正规科普教育和非正规科普教育的活动类型,以带动非正式科普教育的多样化,为设计学科介入科普教育提供更多着力点。

3.2 设计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开设设计学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数量庞大,但是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通才教育上,缺乏专才教育意识。《玩具设计》仅是众多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一门专题课程,其知识比例和实践学时不足以使学习设计的青年学子真正掌握玩具面向的用户群体,更谈不上设计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作品。交互设计专业虽然在诸多院校已经作为独立专业开设,单其教学体系面向的是综合性交互界面的设计,缺少对于某一领域的深耕。

因此,在未来设计人才的培养中,跨学科融合是设计教育的必然趋势,通过幼教+设计、工科+设计、科技+设计+教育等多种学科交叉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设计人才才能够在多元知识的背景下真正设计出服务科普教育的原创作品和优质内容。

3.3 设计师社会意识提升

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或一些非盈利性组织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在未来,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设计师通过设计手段参与问题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近年来社会设计被频频提出。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关乎未来国家科技教育、科技实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教育行业要扛起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公共文化事业要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全民生活福祉中重要的组成内容。设计师的社会意识需要不断被强化和提升,主动参与到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社会设计中,以设计作为桥梁,联结社会、教育、家庭,助力科普教育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在保障青少年儿童群体身心健康积极生长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4 结 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教育方向,也是设计学科应投入精力去思考的社会设计问题。如何依靠设计驱动,实现科普教育的可视化、趣味化、数字化、家庭化,不仅是设计华丽的形式感和产品外观,更是联结社会、教育、家庭,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重要社会课题。通过设计学科的发展和思考,科普教育的知识教育、动手教育、观察教育也更有机会实现宜人性和趣味性,为促进少年儿童科技创新培养助力。

猜你喜欢

科普绘本科学
绘本
绘本
绘本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