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龄”科普场馆如何激发科普新活力

2021-01-07刘仲利

天津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展品场馆

刘仲利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3002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各级政府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科普场馆建设和发展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全国科普场馆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普与文化创新建设规划》的实施,科普工作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以科普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为重点,对科普场馆的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截至 2018年,全国科普场馆已达 1461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早期建设的科普场馆已进入“超龄”服务阶段。如何使这些“超龄”科普场馆跟上时代脚步,在科普道路上服务得更远一些,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 “超龄”科普场馆定义

“超龄”顾名思义就是超过规定的年龄、期限,那么对于科普场馆来说,运营多少年才能算“超龄”,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界定,但运行超过 15年的科普场馆为数众多,超过20年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天津科技馆作为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科技馆已运行 25年,在科技类场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现阶段也遇到了“超龄”服务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科普场馆运营 10年以内(2011—2018年)的571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 39.1%;运营 10年(含10年)~20年(2001—2010年)的 736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50.4%;运营超过20年(含20年)(2000年之前)的154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10.5%,再过10年又会有700多座场馆跨入“超龄”服务队伍。

2 我国科普场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科普场馆现状

科普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平台,主要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现行章程中有关博物馆的定义和分类,科普场馆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包括科技馆(以科技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命名的,以展示教育为主,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场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包括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及设有自然科学部的综合博物馆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率先承诺普及教育,因此,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科普场馆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进入 21世纪后,在我国政府提倡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下,我国科普场馆发展得更加迅猛,特别是 2002年,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7年,国家重新修订《科技进步法》,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民参与、国家推动的历史最佳时期。1998—2008年我国迎来了科普场馆建馆和开馆的高潮期,据统计,1998—2008年10年期间建馆192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 57%。大量科普场馆的出现,使得大众有了更多机会进入科普场馆,而大量科普场馆开展教育活动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也更大。

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科普场馆 1461个,比 2017年增加 22个;其中,科技馆518个,比 2017年增加 30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943个,比2017年减少8个。如此算来,全国平均每95.51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随着科普场馆快速增长,各类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全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2.2 “超龄”科普场馆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普场馆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超龄”科普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存在问题也随之越来越严重,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科普场馆被长期空置或挪作它用,出现了“名不副实”“空壳化”的现象。

2.2.1 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多地关注于科普场馆建筑物的建设,认为建得越大越好,而对于维持其正常运行所需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更新展览和设备、解决人员编制和职称等方面的正当要求很容易忽视,导致一些“超龄”科普场馆在科学普及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慢慢失去了它的科普能力。

2.2.2 经费短缺、运行困难

科普经费是科普场馆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基础。经费不足、不固定、来源单一,一直是困扰“超龄”科普场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关键问题。据统计,目前有些“超龄”科普场馆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不要说展品的更新换代,甚至连维修展品、支付水电费都紧张,这样一种状态,如何开展科普,真的是“建得起、养不起”。

2.2.3 专业人才匮乏,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

“超龄”科普场馆由于建馆时间比较早,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学历较低、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几乎没有专职专业的科普人员,致使科普活动缺乏稳定保证,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偏低。

2.2.4 科普资源不足、科普活动少

“超龄”科普场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高、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匮乏等原因,导致能用的科普资源越来越少,进而导致能开展的科普活动也越来越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科普场馆的科普功能作用越来越薄弱。

3 “超龄”科普场馆科普新活力激发途径

3.1 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

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普场馆与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之间的沟通尚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这既阻碍了科普场馆教育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不能发挥它对社会所应起的作用,同时也减弱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程度。“超龄”科普场馆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让科普之水流到头,联合学校开拓“馆校结合”的升级版“馆中校、校中馆”,即“超龄”科普场馆利用丰富的展品资源开展情景化课堂教学,开展体验式学习模式(包括情景化教学多情景体验、参与体验、情趣体验、游戏体验等教育模式),让学生们在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科学”“玩科学”,增长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场馆里的一个情景剧场里上泥石流课,既生动展示了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又教会学生如何在面对这种灾害时进行自救。

3.2 根据社会热点策划主题展览

主题展览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主题的选择,重要指标是公众的参观量。作为“超龄”科普场馆应该多举办一些贴近生活、反映需求、深入公众或者视角独特、内容新奇、激发兴趣的主题展览。因为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非常关注的,所以这时“超龄”科普场馆如果及时推出相应的主题展览,就能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吸引公众来参观,带动场馆其他展区的人气,达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目的。比如儿童感兴趣的“恐龙”等动物类主题展览,结合“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航天主题展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主题展览,老年人感兴趣的健康饮食方面的主题展览等。

3.3 让“展品活起来”,深挖展品的延伸教育功能

“超龄”科普场馆由于建馆时间长、展品更新率低,时间久了,公众就不会再有新鲜感了。若没有寓教于乐的延伸教育活动穿插其间,该展品的生命力不会太长久。因此,“超龄”科普场馆要真正让其有限的“展品活起来”,围绕和配合展品着手一系列延伸与拓展型教育活动服务,以动态的活动,激活相对静态的展品,让公众更加立体、直观、深刻地感受展品中所展示的原理和拓展、延伸的知识。如果以展品为依托,以丰富的教育延伸活动为知识的传播对象,那么,这样的科普活动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才能真正地激发公众对于科普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这样也能更加有效的丰富“超龄”科普场馆的教育活动资源。比如德国数学博物馆,其陈列大部分展品与公众是“零距离”接触,在这里,教科书上抽象枯燥的公式、定理全都活了起来,深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参观者一张张专注、兴奋、虔诚的脸庞都在诠释着快乐,而在这份快乐中,他们接受了数学知识发展历史的深刻教育。

3.4 建设智慧场馆,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场馆”建设如火如荼,对 “超龄”科普场馆来说,“智慧场馆”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场馆”是在数字场馆、虚拟场馆等多种形态的场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它的“智慧化”代表了科普场馆通过引入多种智慧元素来寻求改进的一种发展趋势。“超龄”科普场馆在资金短缺、影响力小、科普活动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以通过打造场馆的“智慧化”开辟一条新的科普之路。比如科普场馆可以翻转管理侧和服务侧的位置,从“多线管理多线服务模式”转向“一体化服务驱动扁平化协作模式”;从“由内而外的业务驱动模式”转向“由外而内的公众驱动模式”;从“由分立业务自下而上的并联信息系统”转向“由公众服务自上而下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再比如科普场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引入ICT(信息通信技术)元素,在ICT 建构的知识情境中开展基于互动和协作的学习;对科学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型,从讲授知识的“中介者”转变为“策教人”,完成创造 ICT学习情境、构建知识网络、主导互动和协作3项任务。

3.5 线上线下配合,扩大覆盖受众范围

随着“智慧场馆”的飞速发展,“超龄”科普场馆应抓住机遇,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方式,同步推进特色科普活动。如线上开展科学实验演示、天文课程班等,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并在喜马拉雅 APP上线相关专辑。线下利用实体展品、科普盒子、宣传屏以及展示栏等平台,将科普知识渗透到学校、社区,发动公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3.6 打造科普产业新链条

打造“吃、喝、玩、乐、购、学”的新型科普产业新链条。在我国,科普多年来一直以社会公益事业的面目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消费观念转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等因素综合影响,“超龄”科普场馆应该打造以“吃、喝、玩、乐、购、学”为具体形态的科普产业,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产品和服务需求。随着我国科普工作的不断演变和推进,科普产业对我国科普工作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科普产业有利于带动科普人才精细化、专业化培养,加快各类型科普人才的引进,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并逐渐形成科普产业人才管理模式。发展科普产业有利于带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更广辐射,丰富科普活动、促进科普产品研发,有效增加科普展览、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使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得到更好发挥。发展科普产业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促进科普服务能力建设,随着科普产品丰富、科普企业数量增多,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为科普创新成果市场化铺设道路,推动更多科普创新成果汇集更广泛的科普受众。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科普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超龄”科普场馆应该抓住时机、克服困难,以公众为中心,精准服务,推出更多更好的科普模式,为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展品场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