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劳动观现状、问题及其教育引导研究

2021-01-07黄绍绪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评价

黄绍绪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

劳动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劳动的观点与态度。科学的劳动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未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高校“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2]当前各高校正有组织的开展劳动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00后”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当前大学生劳动观的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找准目标,找对方法,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一、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当前“00后”大学生劳动观现状,本研究对安徽省内部分高校大学生劳动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方式进行,辅之以实地走访。调查对象共选取了安徽省5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其中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是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发放问卷1500份,涵盖了文史、理工、艺术教育等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生。统计收回有效问卷1396份,有效率为93.1%。被调查者中,女生778人(占55.7%)、男生 618人(占44.3%);城市户籍学生670人(占48.3%)、农村户籍学生726人(占51.7%);文科、理科、工科和艺体生分别为 497人 (占35.6%)、375人 (占 26.8%)、343人(占24.5%)和181人(占13.2%)。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大学生的劳动态度、日常劳动习惯、对劳动分工的认识等四个方面,内容较全面。在问卷内容的编制过程中,梳理了近几年学界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并邀请高校劳动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大学生针对问卷内容提出相关建议并作修改,保证了问卷内容的广度和效度。

二、“00后”大学生劳动观基本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坚持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引导下,大学生的劳动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态势。

(一)能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第一次破解了人类历史的起源,科学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科学的劳动观,首要的就是对劳动应然性的认可,能真正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性作用。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人类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为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人类劳动以及自我劳动的价值认识,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请您对下列关于劳动的观点进行评价”,回答选项是“非常认同、一般认同、不认同”。统计显示,有96.5%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98.33%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对于这两个选择基本没有学生选择一般认同和不认同选项。第二个问题是 “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劳动”,回答选项为“通过劳动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和需求”、“劳动使我获得了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可以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劳动是一种负担和义务”,占比分别为95.64%、87.21%、85.56%、2.35%。调查结果反映了随着高校劳动教育的不断推进,“00后”大学生对人类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劳动意义认知教育上比较全面深刻,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具有正确的劳动荣辱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3]大学生的劳动荣辱观反映了大学生是否真正认可劳动,在实践中能否真正践行劳动。正确的劳动观不仅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认同劳动,以劳动为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还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践行劳动。对于当前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劳动情感以及劳动意识,以劳为美,是否具有对劳动的坚定信仰,我们设置了对“不劳而获”的行为评价、参与集体劳动的意愿以及对劳模的认可三个问题。“劳动最光荣”,“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对这两种观点的赞成比例分别为87.42%、71.35%。从比例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劳动荣辱观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你参与集体劳动的态度”,55.86%学生选择会积极主动参与,22.25%学生选择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要不要参与,16.22%学生选择偶尔参与,仅有5.67%学生选择完全不喜欢集体劳动。在问题“你认为劳模评选有意义吗”,有85.55%的同学选择了有意义,10.36%的同学选择说不上,4.09%的同学选择无意义,绝大多数同学认可劳模评选有意义,劳模精神值得学习。

(三)日常劳动习惯较好,生活劳动积极性高

劳动习惯反映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是否真正参与了劳动,是积极劳动观的最现实表征。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并且有劳动的体验,更要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因为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4]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家庭劳动教育的成效决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调查显示,“00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日常劳动习惯,生活劳动参与度较高。95.37%的大学生在家里参与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会将事情推给父母或其他人来完成。在家务劳动种类上,主要是打扫整理房间、洗衣服、做饭等。在问及 “你参与家庭劳动是因为以下哪种原因”,回答选择父母要求的占27.66%,自己主动的有77.23%,其他占5.11%。调查结果也显示了乡村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种类更多,意愿更强。在大学生活中,94.62%的学生愿意打扫寝室卫生,有76.85%的学生选择能认真做好寝室卫生;“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的公益劳动或其他志愿服务”,选择参加过公益劳动的有66.55%的学生,选择参加过志愿服务的82.38%。无论是自己主动,还是被要求的,当前大学生积极参加与自我生活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以及一些公益性劳动和服务,反映了“00后”大学生养成日常劳动习惯的一种较好趋势,日常生活劳动积极性高。

(四)对劳动分工有正确的认识,崇尚脑力劳动

劳动分工是人们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协作。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5]由于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00后”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对“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高度认同。调查显示,在问及“农民的劳动是否和教师的劳动一样光荣”时,有49.26%的学生选择非常赞同,有31.43%的学生选择比较赞同,仅有19.31%学生选择不赞同或者不太赞同。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可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但当涉及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选择时,回答也明显存在矛盾。“你毕业后更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工作是”,10.55%的学生选择普通劳动者,70.46%选择教师、公务员等高级管理人员,还有18.99%的学生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劳动者都应获得尊重,但在涉及自己工作时,更崇尚脑力劳动工作,认为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是体面的,能获取更多财富。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在大众眼中是不够体面的,从而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崇尚脑力劳动,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别人”眼中的体面工作,获取更多物质上的报酬,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多元价值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三、“00后”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强化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00后”大学生的劳动观也存在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勤俭节约意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创造性劳动意识与动力等现象。

(一)劳动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倾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是人们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深受社会功利化影响以及家庭过多地把学生的发展与物质财富联系起来,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的趋势。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公益劳动或其他志愿服务”的选项中,选择参加过公益劳动的有66.55%的学生,选择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有82.38%,虽然大部分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但访谈发现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一般都与学分和学年的综合测评相关。在问到“当有偿劳动和公益服务劳动之间出现冲突时,您会选择哪个”,只有48.53%的学生选择愿意从事公益劳动,有51.47%的学生选择了有偿劳动,占了一半以上。在“你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的选项中,31.66%的人选择 “以兴趣、爱好为择业标准,实现个人价值”,有32.19%的人选择 “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实现社会价值”,36.25%学生选择了 “首先考虑待遇多少,追求财富”。可见,在当前高校对部分大学生来说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自己的兴趣、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劳动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倾向,重视个人利益,缺乏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缺乏勤俭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品质,也是现实国情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求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要倡导全社会养成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各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校园食堂的浪费之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调查结果显示,35.63%的学生吃饭时经常有剩饭剩菜的习惯。“在学校食堂里,当有同学浪费食物,你怎么看”的选项中,33.2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没什么感觉,55.26%选择浪费食物可耻,在心中鄙视这种行为,11.55%选择我自己也有浪费现象,情有可原。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甚至不具有正确的消费观。在问题“大学期间,家里给你的生活费是否有剩余”,有将近31.46%选择不够花,有负债,68.54%选择够花,没有负债。“0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良好,给学生生活费都是尽量满足,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不够花,有负债。部分大学生可能是盲目消费导致生活费不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

(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带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怕苦怕累、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在大学里混日子、逃课旷课、沉迷游戏、谈恋爱,失去了奋斗的激情,甚至因为学业问题被学校“劝退”。调查显示,在回答 “你在学校里有过逃课旷课行为吗”,31.52%学生选择有过,3.45%选择经常有。在“你课余时间主要用于”选项中,85.55%的学生选择学习或参加社会实践,7.62%学生选择用于网络,4.87%学生选择时间花在谈恋爱上,1.96%学生选择无所事事。这反映了高校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虽然新时代的艰苦奋斗不再要求我们像前人一样吃糠咽菜,但是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艰苦奋斗的精神,新时代国家复兴仍然需要我们具有进取意识、拼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青年学生只有真正经历过努力奋斗,拥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缺乏创造性劳动意识与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创造性劳动是运用新思路、新方法的劳动,以知识、技能、情感的再造为基本特征,以创新、创先、创优为基本表现形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标的劳动。新时代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正确的劳动观,还要懂技术,具有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青年学生应参与更多的劳动实践,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在实践中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育,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创造性劳动能力不断得以磨炼、提升。调查显示,在问题“您更倾向于普通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选项中,43.76%选择普通劳动,41.54%学生选择创造性劳动,15.7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在问题 “您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类活动”,选择参加过的学生比例为78.76%,但选择从未参加过的学生占了近21.24%。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习惯于常用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不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实践中没有探究意识,创造性劳动意识与动力不足。

“00后”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富足,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过多呵护,缺乏劳动和生活的磨练。同时经济全球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并存,深刻影响着“00后”大学生的抉择与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及思维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会重智轻体的大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劳动观。再次,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重视大学生学科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锻炼,没有给予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四、对高校“0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引导的建议

“00后”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复兴大任,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深化对劳动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自觉。高校要担任起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舆论引导的关键作用、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会劳动、真劳动、爱劳动。

(一)发挥舆论引导的关键作用

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一个长期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的熏陶引导。高校要发挥舆论引导的关键作用,营造浓郁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学会劳动、以劳动为荣。一方面邀请劳动模范人物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展示、传播,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发挥新时代劳模、工匠的榜样引领作用。用鲜活的劳模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营造以劳为荣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励“00后”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宣传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观教育中的典型经验。充分利用高校自媒体平台如QQ、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络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学生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课堂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展现出来,让劳动教育 “活”起来,让劳动教育在情感体验和实践情景中真正“入脑入心”。

(二)发挥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

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基础性作用,其地位不可动摇,尽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课程育人是基础。高校要发挥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科学搭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要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因材施教;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处理好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与依托课程的关系;拓展校内校外劳动课程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铺路搭桥,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训实习中真劳真干,磨练意志。二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真正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劳动课教师队伍,真正担起学生正确劳动观养成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业化的劳动教师队伍,一方面在校内培育既懂劳动专业理论,又熟悉教育规律的理论型劳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校外聘请各行业劳模、工匠大师进校园,进课堂,担任实践型的兼职教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三)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边缘化劳动教育,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劳动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提倡的教育层面。学校要想落实好劳动教育,就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好教育评价的导向和 “指挥棒”功能,推动高校劳动观教育的落地落实。首先是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明确劳动教育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劳动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相应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既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还应包括自我服务的生活劳动,是对学生劳动素养的一个整体评判。其次评价方法上要坚持质化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静态的、量化的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往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整体状况,难以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要加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有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发挥劳动评价的激励功能。最后是做好劳动素养评价结果记录,运用好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记录保存在学生档案里,作为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方面”的成绩指标,以利于今后评奖、评优、就业的实际运用,始终坚持评价结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