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重逻辑

2021-01-07史丽琴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发展

陶 林,史丽琴

(1.南京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66;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模糊和混用的概念,一般意义上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行逐步转化的历史性过程,其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全面社会变革”。①任保平,付雅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经济问题,2018,(2).“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②蒋明敏,陶 林.使命型政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逻辑证成[J].学海,2020,(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百年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西方中心论,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是立足中国国情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创造,不仅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③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阐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现实价值。本文尝试从四重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阐述。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渊源。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我们不能局限于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陷阱,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是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早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就已提出。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1—105.马克思和列宁看到了东方社会革命的特殊性,提出了很多理论。尤其是列宁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在探讨东方社会的理论过程中实际是运用唯物史观,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说明现代化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本质上是探讨东方社会现代化问题,其一些思考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反对西方中心论,东西方不同民族国家在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方式上是不同的。马克思最著名的命题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问题上给予了肯定回答,马克思东方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强调,摆脱殖民压迫和剥削,赢得国家独立,是东方各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东方社会通过革命的手段,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马克思去掉了一个重要前提: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①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7.马克思既强调东方国家需要吸收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强调需要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克服其消极因素,在补足生产力差距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主义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马克思认为以机器化大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上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各个国家的交往频繁,促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也作了辩证分析,一方面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使得全球联系紧密,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资本的流动。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认为资本扩张的本性,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亚非拉的殖民掠夺。

第二,社会有机体理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中,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因此这一思想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坚持整体思维。

第三,资本逻辑批判和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了资本逻辑与劳动异化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封建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得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没有带来工人的解放,而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劳动异化,资本奴役工人。马克思认为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四,人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意义上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④陶 林.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J].鸡西大学学报,2008(1):49-5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阐明,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虚幻的共同体”的否定。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强调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这一重要思想非常深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二)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

列宁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模式,成为东方社会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并使其发展到新阶段。①何海洋,许开轶.试析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3(5).列宁强调东方社会国家容易发生革命,虽然东方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但可以建设社会主义。②俞良早.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J].社会科学研究,2005(6).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列宁还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公式,列宁在1918年4月撰写了著名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并在该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建设公式,即“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卫国战争之后,列宁开始尝试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1921年爆发了水兵起义,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③陶 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时代价值新探——兼论其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这一思想实际上成为后来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来源。其蕴含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唯物论、矛盾论、认识论、价值论,这4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④陶 林.再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及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5).。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方法论启示。

二、历史逻辑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可以从多重维度考察。中国实质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其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光辉历程,其历史逻辑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现代化的萌芽时期(1921-1949年)

1921-1949年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使命是领导中国革命。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步是战略前提。第二步是历史的延续。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论断是科学的,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观点割裂了两大革命的联系,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最终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上,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便明确指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工业。……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⑤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15.抗战胜利后,他再次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一次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的目标。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二)现代化中国道路的起始阶段(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⑨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8。这一时期主要是新中国成立的头七年,进行巩固新中国政权,抗美援朝,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三大改造等重大事件。经过三大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1953年,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0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当时中国领导人理解的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早在1951年,毛泽东便明确提出,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以20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随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一时期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阶段,毛泽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制度遗产”。③陶 林.略论毛泽东政治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意义和重要启示[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7(7).在经济上,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大基石。1954年第一部新中国宪法制定,到1957年底,我国通过了80多条法律条文,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框架基本都是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带领中国人民制定的,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政治遗产。

(三)现代化中国道路的曲折探索阶段(1957—1978年)

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但是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三面红旗,大炼钢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挫折。1966-1976年则是十年文革,中国政治经济陷入泥淖。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特别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经济建设应当以重工业为中心,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一时期遭受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速度不但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而且与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相比也是快速的。”⑤梁 柱.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不容抹杀[J].红旗文稿,2017,(16).

(四)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978—201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标志,也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中国现代化开始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反思文革的教训,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废除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认为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他强调实施改革开放,搞经济特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91年7月,江泽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一重大命题,高度概括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深化和完善,确定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党的十六大,在小康的概念基础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民主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2005年10月,胡锦涛首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深化和丰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明确表示,这一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25.在党的文献里,这是第一次明确使用“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概念,也是首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取代198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将其统一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中。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其他四大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正式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习近平结合新时代的新变化,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中国现代化实施,作了两个一百年的规划,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踏上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综上所述,百年建党的光辉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目标和战略决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

第一,从四个现代化、温饱、基本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这个宏伟目标定位为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③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479.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把“四个现代化”规范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④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479.

第二,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江泽民新三步走再到习近平新两步走战略。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具体是:“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①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479.。

1987年,党的十三大完整描绘出了清晰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从贫困到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第二步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第三步完成基本现代化以及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富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更加振奋人心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2个阶段来安排:第1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2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在世纪交汇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基础上,作出新“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即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新三步走战略和原来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有不同,也有相同点,相同点在于二者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点在于新三步走战略强调两个百年的目标,对于未来21世纪五十年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了详细规划和部署。

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把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第一次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了极为重要的“两阶段”战略安排,从而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习近平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规划的创新之处,是对新“三步走”中第三步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细化、丰富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提前15年完成新“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任务深度看,“强国”二字更能彰显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信心和决心;从目标维度看,将构建“美丽中国”统筹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体系之中,拓展了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

第三,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即“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012年十八大和2017年十九大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界定我国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①丁俊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75.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目标上由“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

第四,从四个现代化到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在新的历史阶段,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被誉为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强调一国范围内的所有治理,它既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也包含了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强调将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和基础。

三、比较逻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扬弃。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苏联和中国都属于东方社会国家。历史上中国和苏联有很多的渊源关系。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打破了城市中心论,曾经为王明讽刺的山沟里面的马列主义的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探索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思想被中断,斯大林在实践中探索出苏联现代化的模式。这一模式曾经一度显示出其优越性,如保证了第二次卫国战争的胜利,集中力量办大事,搞计划经济,五年计划等等。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效仿苏联模式,在苏联帮助下,兴建了156个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中国的工业框架。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也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强调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但因为种种原因探索被搁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在实践中中国探索出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蕴含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于传统苏联模式的扬弃。苏联的解体,苏共亡党三十年,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证明其科学性、真理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于西方现代化中心理论的创新和扬弃。

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观点是西方中心论,强调的是新自由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推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世界范围加以推广。因此他们对于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民主人权和制度比较推崇,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和走自由市场经济道路。其主要代表如亨廷顿、福山等。这种在经济上推崇政府自由放任,在政治上推崇西方民主,在文化上强调西方普世价值论,强调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模式的优越性,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模式实际上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在实践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辩证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强调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这和西方中心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自由主义和西方中心论在苏联解体之后,认为意识形态终结,“历史的终结”①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但是社会主义没有终结,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示出旺盛生命力。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世界范围的争论就是一个重要证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第三世界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现代化理论看,传统现代化理论强调西方中心论,导致的是世界范围的中心边缘模式,实际上导致的还是资本主义强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两极分化。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很多,真正发达的也就七八个国家。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政治社会稳定。二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三是中国现代化没有像历史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外殖民掠夺,而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道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抗击疫情中中国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②陶 林.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重维度[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4).,呼吁抗击疫情需要全球治理和合作。中国还积极援助帮助其他国家治理疫情,这和美国疫情源头甩锅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能够用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治党③陶 林.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研究述评与展望[J].理论建设,2020(3).,中国共产党有理由自信④陶 林.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六个维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3).,也有自信的绩效。

总之,目前全球治理失灵下西方民主的相对衰退,美国退群,英国脱欧,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面临困境。⑤陶 林.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允许提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中国经济增长的便车,中国成立亚投行,实施五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取得巨大成效。“截至2018年6月,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8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和20.1亿美元的税收。”⑥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8-08-28-469906.shtml.这种对比,为第三世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实践逻辑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继续推进。从实践逻辑看,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新的发展阶段是正确的历史方位。

从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算起,到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是我国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为时30年。新发展阶段是正确的历史方位。新历史起点为基础的新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其一,这是基于建党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成就基础上的新的战略判断。“202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万亿元门槛,为101.60万亿元,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7年价格,由2019年的22.53万亿国际元上升为23.03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17.3%上升为18.4%”。①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locations=CN-1W.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达到17%,并且成功地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中国实现几千万人精准脱贫,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也为世界贫困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二,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形势看,中国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战,2020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朗普甩锅中国。华为孟晚周事件,中国面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等。我国始终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增多。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②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J].求是,2021(2):4-10.新发展阶段是正确的历史方位判断,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

第二,新的发展理念是根本引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2020年10月提出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9.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要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针对目前一些高精尖技术和核心产品技术受到卡脖子现象,我们应该奋起直追,重视原始创新,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率,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二要坚持协调原则,协同强调是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城乡发展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问题。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新矛盾的新判断,协同注重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就需要国家重视顶层设计,重视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三要坚持绿色导向,即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问题。这需要贯彻“两山理论”,需要重视经济高速增长,也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四要坚持开放原则,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应该广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发展开放性经济。五要坚持共享为本,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需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需要分好蛋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战略举措。

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④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是党中央的深远重大的战略选择。这一重大战略是立足中国现实,尤其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深远布局,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也能促进中国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其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重视科技创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激发公众消费潜力,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其二,促进国内大循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重视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在精准脱贫的同时,调动农村农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其三,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发展重大战略性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区域统筹战略,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和有序竞争。其四,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外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应该坚持改革创新思维,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破除利益藩篱,促进市场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化、平等化、国际化的市场化机制。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有序结合,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促进相关区域经济走出去,国际国内协调发展。其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升民生福祉。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需要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充分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重维度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百年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实现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的迈进,因而,唯有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及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