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媒体时代期刊的进阶之路
2021-01-06张芬
张芬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迈入了5G时代,新媒体在当前社会的应用非常广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后,极大地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本文简略分析在互联网时代,纸质期刊的内容策划方向,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扩大传播力度,思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融合的方式。
关键词:媒体融合 内容为王 全媒体传播
新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中介,是与传统纸质媒介相对应的一种“称谓”,包含电子类媒体以及网络媒体。
纸质期刊是传统媒体中常见的载体,具有权威性与严谨性,但因其出版周期慢、传播面窄而受到约束。针对人们对新闻追求的互动性以及时效性,本文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发展路径。
一、传播手法的多元对传统媒体是一个考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升级与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效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及信息的精准化覆盖,让传统媒体备受考验。
(一)多媒体化运用已成为常态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传统纸质载体受到的阻力在经历顶峰后开始回暖。以笔者所在的《贵州全域旅游》《乡村地理》期刊编辑部为例,在持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困难依然存在,但从受访者及读者的角度来看,依然受到固定群体的喜爱,且从邮局发行数据来看,《贵州全域旅游》《乡村地理》的订阅量在逐年持续增长中。从业内认可的角度来说,《乡村地理》连续多年获得贵州省新闻奖,《贵州全域旅游》也于今年获得第36届贵州新闻奖相关奖项。这些都是对纸质期刊的重要肯定。
自2020 年开始,《贵州全域旅游》《乡村地理》的稿件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然后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乡村地理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受到多方关注,效果不错。但这仅是传统媒体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法的最基础体现,两本期刊还将积极探索更多元的传播手法,力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放眼媒体行业,多媒体化运用已成为常态,为用户、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也创造着独特的价值。多媒体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常态,不再仅是图片与文字的简单罗列,而是应用互动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手法,例如,创意动图的应用,H5、海报,以及图文直播、视频直播等,人民日报及新华网已经为我们作出了优秀示范。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初见成效
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在纸质期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旗下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产出内容也极度优质。“地道风物”契合本身定位,深挖用户需求,在推出采访地的人文景观文章后,着力推介当地特色风物产品、农特产品,并在其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风物小馆”中售卖,因粉丝基数大,实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地道风物”已成为文旅类期刊学习的好榜样。
笔者所在的《贵州全域旅游》杂志在创刊初期,曾经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域旅游国际传播”,所刊发内容与期刊形成互补,加强与粉丝的互动,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应。目前《贵州全域旅游》的内容依托集团旗下的天眼新闻客户端与当代先锋网进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稿件内容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了期刊内容的传播力度。《乡村地理》则拥有同名官方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在逐步探索多媒体多平台播发的路径。
二、传播手法的演变对内容生产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撰写的高质量,而是在选题上应紧扣历史脉搏、时下热点,在秉承新闻初心的前提下,抒发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既要发声,也要为读者受众服务。
(一)在实践中摸索优秀内容的生产方式
从2020年以来,《贵州全域旅游》在选题策划上注重对内容的沉淀,策划了系列不错的选题,例如:“流光溢彩夜贵州”“贵人黔行”“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贵州样本”“瞧!贵州的桥”“揭秘解密贵州考古”等选题。这些选题策划深度契合贵州文旅发展关键要素进行内容生产,梳理、挖掘文旅资源,并将其传播。其中“流光溢彩夜贵州”则是契合了“夜经济”的发展背景,此策划从内容撰写到呈现形式上都颇花心思,展示了贵州夜晚的美景、美物、美食、节日以及多种多样的游玩体验方式,手绘拉页也极具亮点。此组策划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二次传播的阅读量达到20万+。
《乡村地理》则从小而美的细节入手,将贵州鲜为人知的文旅内容“娓娓道来”,编辑出版的“手艺人与守艺人”“探寻红飘带掠过的地方”“锦绣贵州”“贵州味道”“最贵州的图案”,可谓篇篇内容都在策划、撰写上颇费心力,成效不错。在“最贵州的图案”采访中,笔者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采访手艺精湛的掌墨师傅陆德怀,文章不仅讲述了掌墨师傅的故事,也升华到侗族鼓楼图案的历史、内涵,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反响不错。这也是我们探索新媒体传播手法的具体运用之一。
(二)与采访对象的深度合作助力内容质量提升
《贵州全域旅游》在注重深度报道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如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高速公路管理局进行联络,出刊了备受行业好评的“瞧!贵州的桥”主题策划,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络,对“揭秘解密贵州考古”主题策划提供了扎实、权威的内容支撑。
对于此种探索,笔者所在编辑部还在继续深挖中,力图在做好杂志选题策划的同时,增强文章的可看性、专业性,以及在专业领域获得些许口碑。
在对贵州高速公路管理局的采访中,編辑部策划出“探索贵州高速公路上的最美服务区”选题,沿着花安高速,从贵阳出发,经青岩服务区、东屯服务区、龙宫服务区,再到桥旅融合发展的范例——坝陵河大桥,全程实地采访,采用无人机航拍视频,最终生成二维码,附在纸质期刊上,读者一扫便可观看视频。此条稿件也同步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上进行发布,阅读量超过10万+。
(三)恰当的播发载体为优质内容加分
优秀的作品不仅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为从业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及指导方向,我们从优秀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些值得学习的采编思路。优秀的作品首先要策划先行,文章遵从起承转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再根据刊发平台的“粉丝”受众进行归类,选择不一样的新媒体表现手法,例如,H5、长图、短视频、海报等。
创作者需要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及固定作品风格,打造“品牌化”“现象化”传播。
从2020年发布的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出,有4件网络消息作品首次入选,具体为: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获得一等奖;环球网刊发的《老外在机场教训激进示威者:香港属于中国,你该去找个工作》获得二等奖;中国科技网刊发的《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临界冰核的存在》和川观新闻客户端刊发的《“这两天是哪天?今天还是明天?”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辣味足》获得三等奖。
从这些结果不难看出,无论播发载体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优质的内容生产力是媒体立足的根本,而恰到好处的播发平台则为优质内容的传播保驾护航。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认真分析稿件适合播发的载体,根据载体特性来策划创作,努力创作高阅读量与高美誉度的作品。
(四)严格的编审制度是媒体内容保质保量的“法宝”
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涵盖了方方面面,从策划到撰写,到多媒体手法的呈现都需要严谨认真。无论哪种媒体平台都应严格执行审校制度,确保内容的准确无误。
《贵州全域旅游》《乡村地理》一直从探讨读者喜爱的内容角度出发,在板块构架及内容编撰过程中始终秉承内容为王,做读者感兴趣的深度报道,搜罗贵州最具特色的文旅内容,深挖报道,对于图片的选择,也通过贵州省图片库进行搜寻,将摄影师的独特视角融合成稿件的展现元素之一,注重稿件的总体效果。
在编校环节中,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唱校”原则,对内容的把关极为严谨。完整的编校流程是保证媒体作品质量的关键,要重视每个作品的编、审、校,争取差错率无限趋近于0,这是媒体从业者应当秉承的敬畏之心。严格的编审制度是我们创作优质作品的必备条件。
三、探索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项持续性工作
媒体融合发展以科技发展为依托,如今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以《人民日报》为例,采取多种方法融合发展,从最初的微博,到后来的微信、客户端,再到现在的中央厨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也紧跟步伐,实践着媒体融合,天眼新闻客户端自创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也是集团旗下纸质期刊发布二次传播内容的重要载体。
(一)融合是一个不断挖掘优质资源的过程
媒体融合是一个对复合型人才不断挖掘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是重要的践行方法,期刊从业人员不仅需要采访写作编辑的技能,还要具备新媒体的播发技能,因此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因素。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一专多能”,应该尊重“术业有专攻”。以拍摄视频、宣传片为例,对一些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大多数的媒体从业者都不具备,这时我们可以寻找市场化专业团队作为执行团队,媒体从业者提供策划创意,执行团队则主要负责拍摄、后期、剪辑等相关工作。这既是一个专业的合作,又是一个对内容生产的尊重,对成品具有一定保障。
(二)以小型活动宣传为由头践行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在实践中,笔者所在的编辑部也积极探索原创稿件的融媒体整合。例如,今年3月20日,遵义市人民政府在凤冈茶海之心隆重举行“红绿交辉趁芳华 清明遵义来采茶”主题采茶活动,笔者在此次活动中担任宣传策划执行者。
此次宣传,笔者联络技术部在天眼新闻客户端搭建专题平台,保证了此组稿件的系统播发。短短五天内,播发专题稿件16条,总阅读量达到45.6万次。此组稿件宣传手法多元,涵盖短视频(2条)、专题头图设计(2张),倒计时海报设计(3张)、长图制作(5张),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当代先锋网同步转载此专题报道。
此组稿件也在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社、贵州画报社、新浪贵州、搜狐网、网易新闻、中国旅游报网站、多彩贵州网、ZAKER新闻等平台载体进行转载,形成了强有力的新媒体传播效应。此种活动是我们培育记者全方位能力的好机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因此需积极拓展此种主题策划报道。
(三)持续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
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是理念上的创新,而是在实践中将多项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等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以及媒体平台的相互融合。媒体融合将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结合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体进行补充和革新,建立全面积极的媒介环境。我们应多角度、多维度去研究传播规律,对期刊加大重视,注重内容的沉淀,培养生产优质内容的团队。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应秉承“专业”“适合”“适应”的思路,加大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力度,增强传播效果。
结语
全媒体时代创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我们需要一直研究并实践的课题。“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向深度相融”,媒体从业者应摸索大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并应用到工作领域,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纸质期刊应通过创新,积极尝试新的转型发展模式,抓住媒体融合的大契机,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4).
[2]李黎丹.报业视频业务的探索和突破[J].新聞战线,2018(15):78-80.
[3]张天斌.当前形势下传统纸媒发展新媒体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21):103-104.
[4]朱建华.网络消息首获中国新闻奖的几点启示[J].新传播,2021(1).
[5]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45-46.
[6]喻国明.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6-7.
[7]张旭.媒体融合“四项基本原则”[J].记者摇篮,2018(2):46-4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