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陪护护理模式在老年患者不安全事件中的应用评价*
2021-01-06徐爱红李海平苏婷婷陈淑玲
徐爱红 李海平 苏婷婷 陈淑玲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我国自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净增过亿,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 亿的国家。到2035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据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大国[2]。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存在着身体机能的老化、病变,据统计显示,老年人中有74%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慢性病以及各种合并症,在生活中通常难以自理[3]。然而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模式下,年轻一代面对着各种压力,通常无法做到时刻陪护在老人身旁。面对这种形势,无陪护护理便应运而生,无陪护护理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取代家属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住院陪护服务,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全程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专业而优质的生活护理、疾病护理等。一方面解决了家属无法抽身陪护的难处,另一方面让老年患者获得专业而全面的护理陪护服务,是新时代老龄护理事业的一盏指路明灯[4]。无陪护护理模式在国外已成为主流,在我国传统家庭观念较重的氛围下对无陪护护理所产生的利弊尚存疑问,本文对无陪护护理在老年患者发生不安全事件中的应用效果作研究分析,为无陪护护理长期发展寻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324 例长住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年龄≥65 周岁;②住院时长≥6 个月;③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2)排除标准:①罹患严重器质性疾病;②罹患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n=166)和对照组(n=158)。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查体、知识宣教、对症护理及一般心理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无陪护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评估。在老年患者入院时进行护理安全性评估,包括①基本信息、所患疾病、既往病史,采用Morse 跌倒评估量表判断患者跌倒风险,采用Braden 压疮评估表评估压疮风险[5-8]。②采用GDS-15 评分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性格作基本了解,为心理护理寻个性化护理依据[9]。③运用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自理能力作评定。(2)护理等级分类。根据入院评估信息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特别关注组、关注组和一般关注组。若患者所患疾病对行动造成不便或在3 个月内曾跌倒、自理能力较差则属于特别关注组;若患者所患疾病对行动造成不便但自己能力尚可则属于关注组;行动便利且自理能力尚可则属于一般关注组。对特别关注组实行最为周密的护理干预方案,其次是关注组。(3)实施护理分组。对试验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分组,落实到每位患者,即每位试验组老年患者均有专属护士、护工进行护理,以及上级护士进行监督管理。全程对患者进行生理和心理护理,让患者得到全面的照料。(4)心理护理。嘱咐管床护士对病房温湿度进行调控,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择晴朗舒适的天气嘱护工带患者外出呼吸新鲜空气。期间可与病患独处谈心,了解老年患者情绪状态并给予及时开导,引导患者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尽量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5)信息沟通与问题反馈。①加强交接班管理:对于特别关注组的患者可在患者床头摆设警醒标志,提示当班护士、护工加强对此患者的关注程度,对患者进行反复耐心的宣教,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②每日询问患者对医院整体诊疗过程有否建议与意见,收集后可与医生或护士长进行上报,以改善患者的住院诊疗体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抑郁状态及护理满意度情况。(1)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跌倒、压疮、烫伤、坠床、走失、误吸(死亡)、自伤(杀)、误服。(2)抑郁状态。本研究使用GDS-15 抑郁量表得分对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状态进行评价,得分范围0~15 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状态越严重。(3)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4 级评价指标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设有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差。非常满意:认为住院环境十分好,住院期间能得到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十分专业且耐心。基本满意:认为住院环境良好,住院期间能得到一定帮助,医护人员较为专业、耐心。一般:认为住院环境一般,住院期间未得到帮助,医护人员未能尽职尽责但态度良好。差:认为住院环境差,住院期间未得到帮助甚至情况恶化,医护人员未能尽职尽责且态度恶劣。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男66 例,女100例;年龄66~99 岁,平均(80.12±2.24)岁;住院时间6~67 个月,平均(19.26±4.01)个月。对照组男62 例,女96 例;年龄66~98 岁,平均(80.46±2.36)岁;住院时间6~68 个月,平均(19.81±3.9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3.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是发生率最高的老年人不安全事件,对照组共有26 例,占16.46%,试验组共4 例,占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护理前后GDS-15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DS-15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GDS-15 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2.53%,高于对照组的5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82,P<0.01)。见表3。
表2 两组护理前后GDS-15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GDS-15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随着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也对养老护理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久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 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有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被照料的老人,老年卧床患者数量不断增多[10-11]。子女在兼顾生活与工作的同时往往会疏于家中老人的照料,导致老年患者在疾病困扰时无法得到悉心周到的照顾,这对老年患者的康复以及基础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据统计,高于65 岁的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发病率达到了70%,降低了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老年人住院率[13-14]。而在老年患者住院过程中,对其人身安全造成最大威胁的不安全事件是跌倒,在美国,每年都有30%老年人出现跌倒,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每年至少跌倒1 次,故《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其列为医院安全事件防范之首[15],是造成老年人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6-17]。对此,无陪护护理模式成为如今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改善医疗质量和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是新时期解决老年人失能问题一大策略[18]。
本研究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两年间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不安全事件、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状态以及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发现进行无陪护护理干预模式的试验组患者的总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1)试验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做了预估并加以防范。(2)试验组护理人员针对每位患者评估结果分类,能得到分管护士熟练的陪护,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频次。(3)抑郁症在住院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试验组施以心理护理可大大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4)加强了信息反馈进程,使患者所思所想能有效落实。结合之前及本次研究结果,无陪护护理模式一方面可使患者家属从寸步不离的陪护角色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事业和生活,让患者和家属在相处的时间中减少因陪护不当产生的争吵与摩擦,有助于预防老年患者抑郁情绪的出现和加深。另一方面,由医院专业的护理人员组成的陪护队伍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针对老年患者独有的身心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可运用专业的护理技术让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顾,让老年患者在治疗疾病期间尽可能地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实施无陪护护理模式已成为当下主流,其优势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但仍需对安全管理加以细化研究,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科学更专业的无陪护护理模式,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