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分析
2021-01-06高秀先
高秀先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九江 332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等特点,血管狭窄性病变是其主要病理基础[1-2]。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与脑血管狭窄病变程度并不一致,这与脑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其能连接相邻的动脉血管结构,促使血流路径改变,提供缺血组织供血区血流灌注,保护缺血脑组织[3-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及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5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51例;年龄40~79岁,平均(58.02±4.78)岁。按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将其分为两组,87例侧支循环建立者设为侧支循环建立组,61例侧支循环未建立者设为侧支循环未建立组。纳入标准:①经DSA 检查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70%者;②MRI 或CT检查显示无脑出血者;③年龄≥18 周岁者。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严重的瓣膜狭窄、房颤伴附壁血栓、心肌梗死等所致的心源性栓塞者;③严重出血倾向者;④严重心、肺、肾器官功能不全者;⑤存在不稳定斑块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侧支循环建立标准
缺血区域内无显著侧支血流代偿为0级,缺血区域周围存在缓慢侧支血流代偿为1级,侧支血流快速到达部分缺血区域和缺血区域周边为2级,侧支血流缓慢到达全部缺血区域为3级,侧支血流完全、快速达到全部缺血区域为4级。其中3~4级为侧支循环建立,0~2级为侧支未循环建立。与健侧相比,缺血区域血流慢2 s 以上为缓慢,2 s 内充盈为快速[5]。
1.3 方法
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史、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高血脂、纤维蛋白原、脑血管狭窄程度和数量、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资料。
1.4 观察指标
分析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及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侧支循环建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关系分析
侧支循环建立组的NIHSS评分≤3 分、梗死体积直径≤15 mm 比例高于侧支循环未建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侧支循环建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关系分析[n(%)]
2.2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侧支循环未建立组的多支狭窄血管、血管狭窄程度≥85%、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 比例高于侧支循环建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n(%)]
2.2.2 多因素分析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作为因变量,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实施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高危因素(P<0.05 且OR≥1)(表3~4)。
表3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自变量赋值情况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基础为脑动脉狭窄,但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常不成正比,这与侧支循环不同程度建立有关[6]。本研究结果显示,侧支循环建立组NIHSS评分≤3 分、梗死体积直径≤15 mm 比例高于侧支循环未建立组,提示侧支循环建立能够减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程度。脑侧支循环是血流经新形成的血管吻合或侧支提供给闭塞或发生严重狭窄的颅内外脑组织侧支代偿。侧支循环建立能在初始动脉狭窄所致的灌注不足、血流动力学降低、血管栓塞等情况下,稳定脑血流量,使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减轻;能替代血管供血,使梗死容积减少;延长缺血半暗带存活时间,延长溶栓时间窗,改善预后,避免或减少梗死复发[7-9]。另外,侧支循环建立能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恢复脑功能,避免患者发生分水岭梗死、血流动力学紊乱,还能使颈动脉供血负担减轻,降低经狭窄处血流压力,防止患者因斑块脱落而引起脑梗死[10-11]。
表4 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高危因素。①高血压:高血压能抑制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后的软脑膜侧支重塑,抑制侧支循环建立[12]。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阻碍侧支循环建立。②吸烟史:吸烟能通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脂质沉积;促进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液高凝等多种病理作用,损伤血管、影响血液流变学。烟草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能促进内皮细胞迁移,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大动脉弹性和血管舒缩功能,还能够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硬化形成、脂质沉积;促进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液高凝等,损伤血管,促进动脉粥硬化发生、进展,影响侧支循环建立[13]。③糖尿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能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增高血液黏度,减慢血流速度;损伤颅内小血管内皮,促进虚损形成,造成颅内小血管闭塞等,不利于侧支循环建立。糖尿病患者机体胶原蛋白和血管结构蛋白会发生非酶性糖基化,促使部分小动脉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增加基底膜、内膜厚度及脑血管血液黏稠度,促使颅内动脉硬化,降低血流速度,阻碍侧支循环建立。④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能经产生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等毒性物质,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一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增强氧化反应,对凝血因子及其酶活性变化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内皮纤溶活性,造成凝血抗凝系统失衡,促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减慢血流速度,影响侧支循环建立。同型半胱氨酸可促使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快速增殖,诱发血管重构、损害内皮纤溶和抗凝功能;经释放氧自由基,可以促进血管壁氧化应激,造成血管壁损伤并引起其功能障碍,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阻碍侧支循环建立[14-15]。
综上所述,侧支循环建立能够减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程度;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是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高危因素,临床针对危险因素需加强防治,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