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问题
2021-01-06方家忠
方家忠
发展规划的编制是图书馆组织动员相关主体,集思广益,对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问题集中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研究、讨论,从而明确方向、目标、策略、行动的过程。基于不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的性质有的偏向于战略性,有的偏向于系统性。但无论何种性质,编制发展规划首先要抓住重点问题。广州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现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与图书馆界分享。
1 时代主题是什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广州图书馆“十四五”时期将由高效能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形成此一判断的基础是:广州图书馆社会功能拓展的任务基本完成,已具备良好的服务效益基础,可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回顾近年来尤其是2012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十二五”时期,抓住新馆建成开放的历史性机遇,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形成“服务+活动、线下+线上”的多样化服务结构,实现新馆在服务功能、效能上的跨越,推动转型发展的进程;“十三五”时期,抓住《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和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历史性机遇,基本建设形成全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体系的基础框架。广州图书馆的专业化能力实现了新跨越。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在馆内挂牌成立为广州图书馆形成大众服务与研究服务并重的服务格局创造了条件;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建成开放,成为国内首个面向公众的专业纪录片收藏与服务平台,为广州图书馆开辟了公共服务新领域;专业人才队伍规模超过3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持续提升;馆藏实体文献信息资源超过千万册(件),综合实力迈入大型公共图书馆前列。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是系统变革,其内涵涉及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
结合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国家战略实施等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疫情影响造成财政紧张与不确定性等挑战,除关于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之外,我们梳理出“十四五”时期重点问题如下:
(1)如何推动服务体系从建设为主转向服务为主,大幅提升服务效能,显著改善服务质量,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2)如何利用《广州大典》编纂研究等机遇,在大众服务基础上提升服务层次、拓展知识服务?
(3)如何落实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强化阅读推广服务,以引领全民阅读并完善服务结构,形成由文献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公共交流活动等内外四层次组成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
(4)如何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发挥和强化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
(5)如何推动完成图书馆发展转型、社会功能转型,推动图书馆机制的性质从中心转换为平台,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的建立,以及推动服务模式的调整变化?
(6)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和纪录片中心建设等机遇,进一步拓展服务?
(7)如何强化管理支撑,推动管理模式的系统变革,实现管理运营的专业化?
(8)如何协调好规划引领与馆员主体作用发挥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人才队伍的活力与专业化水平,真正实现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十四五”规划围绕上述问题逐个予以解题,以下分述之。
2 如何推动服务体系从建设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以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广州市全面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5年来基层设施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到“十三五”期末实现街镇层面高标准的公共图书馆设施全覆盖;区级总馆设施建设在大力度持续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投入保障力度大幅提升;服务效能主要指标与2015年相比实现1倍以上增长。主管部门主持制定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考虑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我们可能需要面对政府投入保障减弱的发展环境,因此需要重点考虑充分发挥图书馆行业主体和创新驱动机制的作用,通过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提升体系运营效率。广州图书馆作为中心图书馆,就业务统筹与专业引领的层面,提出“十四五”时期体系建设主要思路如下:
基本目标是完善中心馆总分馆管理模式,在我国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并推进全市服务体系进入国际一流行列。关键行动包括:实现高效能,即争取总分馆体系服务效能倍增,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香港、新加坡等对标城市水平,相应完善标杆图书馆体系管理机制;实现新结构,即全市体系建立现代化、多样化服务结构,基层图书馆完成专业化改造,系统设计服务内容、服务群体、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服务+活动、线下+线上”的基本服务结构,配置儿童绘本、经典名著等基本资源,重点服务未成年人、老年人群体,鼓励根据特定群体需求建设特色主题分馆,并系统提升各级图书馆社区服务意识和能力;强化体系化,其中重点强化中心馆在全市体系中的专项业务统筹和专业服务引领辐射能力并形成相应机制,完善直属示范性总分馆体系及其管理模式,形成专业高效的中心馆总分馆管理运作模式,完成四级体系建设目标;提升专业化,尤其是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包括完善培训制度,探索区域性专业人员队伍职业资格制度等。
3 如何提升知识服务层次、服务水平?
知识服务是专业化、深层次、以知识为要素,既面向大众持续提升的服务需求,同时需要重点吸引专家学者并满足其需求的服务。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去媒介化”趋势日益明显,图书馆作为社会主要信息媒介的属性大为弱化,专家学者越来越远离图书馆。同时,随着信息媒介、信息终端、信息平台的日益多样化,普通读者也迫切需要图书馆实现融合服务,而这样的融合也只能在知识要素及其服务的层次上才能实现。知识服务首先体现在公共服务层面,但需要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的系统支撑。广州图书馆传统上以大众服务、文献信息服务、阅读服务为主,新馆开馆以来拓展的交流和分享服务也以知识普及、文化交流为主。随着图书馆基本服务效能渐趋峰值,文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支撑实现新跨越,广州图书馆需要选择一些领域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从4个方面加以提升:一是强化知识汇聚与发现,强化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基础设施作用。具体包括:在图书馆传统的分类别系统组织文献信息资源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主题馆建设,强化汇集主题资源与服务。配合主题馆建设,打造线上主题馆,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升级知识发现系统,提升知识发现与获取效率。二是强化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建设与服务。包括:充分利用《广州大典》资源优势,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系统拓展收集广州历史文献,强化广州文献、广府文化文献保障,拓展历史文献、粤剧等数字人文研究服务;进一步拓展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收集与服务,包括完成古籍与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物专藏计划,从社会史视角延伸家谱专藏至家庭文献收藏,拓展新方志尤其是村志镇志收藏;推动广义地方文献建设,系统开展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著述的收藏和服务;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性服务,开展馆藏专题性学术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形成知识图谱、数据库、专题书目等成果。三是强化面向城市公共文化研究与传播及相关研究者、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重点领域与群体的服务。四是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体系化保障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提升机制,推动实体资源从数量增长转向品种保障、特色保障与质量提升,提升数字资源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保障水平。
4 如何引领全民阅读,强化阅读推广服务?
全民阅读是国家战略,阅读推广是需要重点强化的服务领域。广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以来,着力拓展文化服务,重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多元文化交流服务,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广泛。但从服务结构与逻辑上,在传统文献信息服务与文化活动之间,文献的阅读推广服务还相对薄弱,需要补齐短板,形成完整服务结构与逻辑。“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强化阅读推广,引领全民阅读。主要思路包括:将阅读推广和基本服务、主题图书馆平台紧密结合,大幅增加阅读推广活动供给;系统构建阅读推广主题体系,在系统设计基础上,拓展专题领域,形成特色品牌;拓展针对重点群体的阅读推广服务,系统优化未成年人阅读促进服务,深度对接中小学素质教育需求;拓展并引领针对社区的阅读推广服务,大力推动图书馆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持续优化数字阅读推广平台,打造以线上导流、线下展示为特点的数字化沉浸阅读空间;利用好“广州读书月”“南国书香节”等阅读推广平台,主导全市性全民阅读项目,开展市民阅读研究并发布相应报告;针对新型阅读开展探索性服务项目;在组织架构、岗位资源配置、阅读推广人职业资格与专家馆员等组织层面
形成基础性支持机制。
5 如何落实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广州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图书馆应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推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两方面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主要思路包括:强化岭南文化中心地位,强化历史文献与地方史料建设和服务;推动大湾区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合作,为历史文化、区域文化领域研究提供文献保障与系统导航;利用《广州大典》编研成果,持续推动大湾区各城市历史文献开发利用;探索推动在大湾区范围内合作开展专题文献普查、保护和研究服务工作;在“图书馆之城”体系建设方面,推动服务、管理和运行对接香港、澳门、深圳等先进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在各领域开展合作,重点推动广佛同城合作,探索共建有影响力、参与度高的阅读和文化活动品牌。
6 如何推动完成发展转型、社会功能转型?
广州图书馆推动转型发展的历程始于新馆建成开放以后,近年来一直持续进行。新时期主要思路包括:一是推动图书馆机制的性质从中心向平台转型。广州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经历了从公共服务机构到公共空间、从公共服务中心到公共服务平台的过程。随着图书馆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相应地社会公众、群体对图书馆服务内容、主体、资源、管理等几乎所有领域、流程的不断扩大参与,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其平台化即为社会参与提供机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广州图书馆在“十三五”时期提出要建设“公共交流平台”,“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知识、学习、文化、交流4个平台。二是顺应“以文献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型发展目标,系统构建以需求为起点、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其中“用户”包括公众个体、群体与组织、城市与社区等广义的各类用户。即以服务部门为主体,开展服务对象研究、服务主体界定、服务项目设计与营销、社区宣传推广、服务组织、交流反馈、统计分析等工作。三是实现文化交流、公共交流服务的专业化,即新拓展的社会交流功能的内化,从功能与效能扩张转向核心竞争力建设。主要考虑从顶层系统设计入手,结合品牌建设、主体与合作伙伴、公共传播、绩效评价、资源保障、知识与技能建设等方面,优化、完善交流服务框架,实现社会交流功能在服务、管理、运营各层面的专业化。四是推动服务模式的转型。包括:从分层次组织服务模式转向对象化、主题化、立体化组织服务模式,建设和完善相应业务平台或项目、岗位设置;推动实体服务与数字服务融合,实现实体服务网络化,网络服务主题化、对象化;完善全馆层面的阅读推广、交流活动、公共传播、网络服务、信息咨询等统筹协调机制,以各牵头部门为中心,建立多中心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专业协作。
7 如何因应国家、城市、公众各层面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服务永远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其变化或拓展的边界具有可持续性。“十四五”时期广州图书馆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对接国家战略、城市发展需要和纪录片中心建设等机遇予以拓展。具体包括:一是贯彻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拓展信息素养、公民素养、法律素养、创新素养、创业素养、职业素养等全面素养教育;拓展健康服务,倡导新时代新生活方式;推进文旅融合,创设文化旅游交流品牌。二是服务城市对外交流交往和公共外交需要,借力国际友好城市等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共建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依托“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独特资源,推介城市、社会领域的创新理念及实践案例,服务城市创新发展;强化与各国驻穗领事馆等合作,开展品牌活动项目,讲好广州故事,展现广州形象。三是依托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拓展纪录片服务,推动纪录片专业学术交流及创作培训,传播纪录片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广州建设“纪录片之都”。
8 如何推动管理变革,提升专业化管理运营水平?
系统提升管理运营的专业化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条件。广州图书馆近年来在规划管理、绩效管理等多方面成绩较为突出,形成了一定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管理系统性不足、人员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新时期发展的主要思路是推进管理系统化建设,提升组织运营效能与活力。具体包括:
(1)强化规划引领的管理特色和实际效用。根据规划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既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可测量性、导向性等原则,又强调繁简适度、内外有别,将发展指标划分为面向公众及履行信息公开职责的关键指标、面向内部管理监测的质量指标和面向发展且有待完善的发展指标三大类;根据确立的目标、任务,制订并实施人才队伍、文献信息资源等专项规划;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支撑,优化业务组织架构及岗位资源配置,围绕规划重组人员队伍;完善规划管理实施制度,合理分解规划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持续优化指标体系及年度统计、分析、评估机制,鼓励各方面工作与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及规划内容的持续优化管理。
(2)重点推进人员绩效管理,激发各相关主体活力,协调好规划引领与馆员主体作用发挥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面向各业务部门推行用人绩效评价;面向专业岗位人员推行项目绩效管理;对专业职称、岗位聘任实施动态管理;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3)引入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框架。将卓越绩效管理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内化到规划文本和管理工作中,提升管理系统化和社会化水平,持续提升服务绩效和能力;建立卓越绩效年度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改进各方面工作,并系统融入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9 如何强化人才支撑,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广州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提升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主要思路包括:重新制定人员结构目标,强化业务骨干为主导、专业化管理人才为引领的人才队伍格局;在部门基本架构基础上设置项目团队,培养业务骨干人才;设立阅读推广人、公共传播、专家馆员等专业岗位,为深化服务提供基础支撑;以项目参与、学术研究等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人员聘用尤其是中层干部等专业管理人员的选拔聘用机制;赋能馆员成长和职业发展,逐步构建专业岗位内部资格认证制度;强化专业人才、学术科研人才和核心团队培养,推动业务工作专业化、专业工作学术化,实施系列出版计划;打造学术交流活动品牌,策划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强化优势业务的行业交流,提供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围绕主题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营造干事创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组织文化氛围,激发馆员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