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大结构优化提升“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
2021-01-06王世伟
王世伟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并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是“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将建成文化强国、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作为2035年和“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1]。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破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的问题?如何以创新能力的提升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笔者以为,在面向“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在未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谋划体现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勾画出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的路线图。具体而言,应当以七大结构优化来创新并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一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框架结构来提高服务的协调性;二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文化传承结构来夯实服务的基础性;三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布局结构来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四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时间长宽结构来提高服务的便捷性;五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活动结构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六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人才资源结构来提高服务的可持续性;七是通过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技术结构来提高服务的效益性,从而使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相统一相促进。
1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框架结构
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框架结构,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同时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这就为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框架结构提供了遵循。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在解决高质量发展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注重统筹兼顾,提升国家、省、市、县以及街镇社区乡村图书馆在构建更加优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整体框架结构的能力。各层级的每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都是整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都是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躯体的细胞。因此,应当针对公共图书馆躯体中的弱点、痛点和缺点,从进一步健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着眼,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化、服务水平的优质化、服务治理的法治化、服务环境的绿色化的发展要求。同时,应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顶层设计下,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主题词落到实处,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各个维度统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与服务内容,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流程和各个环节。针对我国总体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还应当将包括健康安全、文化安全在内的“安全”作为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框架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谋划。将以上这些元素有效地连接整合在一起,才能优化形成未来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文化传承结构
多年来,公共图书馆在践行“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文化传承结构中,应当实现各类资源传承的多样性、广泛性、配套性、连续性、稳定性并富有弹性。具体而言,应当注重以下多个方面:在文明传承中,既注重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也注重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如各类手稿),以及小册子、单页和散页印刷品、活页补充材料、限制发行的连续出版物、非期刊类连续出版物、不定期出版物、绝版书、孤本、文献的创刊号、各类皮书、禁书等;既注重期刊一般通例的采访,也注重期刊特别变例的采访,如增刊、附刊、副刊、特刊、专刊、集刊、会刊、年刊;既注重传统印刷型和音像资料的保存,也注重数字文献、网上文献、有声书、口述历史的保存;既注重线下线上文献的收集与传递,也注重线下线上文献的保护与保存,特别是古籍和近代文献的抢救与修复;既注重本地之外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更注重本地区地方文献的收集保存;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也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既注重通常渠道的文献采访,也注重民间收集、各方捐赠、国内外文献交换、拍卖与转让等多样化文献采访的路径与方法;既注重全面收藏与基本收藏,也注重重点收藏与主题收藏;既注重馆内储藏,也注重馆外储藏与备份储藏;既注重汉语言文字文献的收藏,也注重少数民族文字以及世界各语言文字文献的收藏……[3]从而使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中更加全面、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完整,并藉以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需要补充的是,我们正面对一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国内外环境,这对文化传承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应当以长期以来文化传承的确定性的积淀与智慧,以文化传承的使命和定力面对各类不确定性。
3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布局结构
从总体观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空间布局结构上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弱项。2020年先后出现了两则公共图书馆媒体聚焦事件,一是湖北籍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4],二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联城街道金弄口村84岁的朱贞元老人先后长时间坐车步行到丽水市图书馆新馆借阅书刊并得到了特殊服务[5]。以上两则媒体聚焦事件折射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布局结构存在的短板,它提醒我们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布局结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宏观看,“十四五”时期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公共图书馆应对接国家战略,将服务资源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区倾斜。从中观看,在同一城市和地区中,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应当通过城市书房、百姓书社、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地铁商厦、邻里图书馆等载体和空间,通过与社会各方共建共享的方式,让亿万读者能够就近可及公共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从微观看,某一物理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分馆或服务点需要在空间结构的设计建设上趋向更加典雅、时尚、灵活、个性、智能、环保,更具阅读气场的吸引力和场景体验的感召力。2020年8月,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线下同名书店问世,将直播间、纸上王国站、动漫次元、书籍保险库、衍生潮玩站、手帐研习室、开卷有茶等串连成全新的城市阅读复合文化的新形态[6],这对公共图书馆界思考如何“破圈”跨界并激活阅读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不无启示,也说明了公共图书馆拓展无边界的服务具有无限可能性。
4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时间长宽结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时可在、处处可用、路路可通,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开馆和闭馆的时间局限,公共图书馆已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云服务等载体和方式,正在逐步形成永不闭馆的服务时间。从许多公共图书馆至今每天开馆门前长长的读者排队等待入馆的风景,从2019年以来付费自习室在许多城市不断涌现的文化现象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图书馆服务供给侧之间尚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而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的长宽结构正是破解以上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说,从教育领域而言,上课时间与非上课时间要分开的观念已成为历史的话,那么同样在公共图书馆,将服务读者的开馆时间与闭馆时间分开的传统观念也将翻篇。打破公共图书馆多少年来的开馆闭馆服务时间,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时间服务长宽结构并形成“全时服务”,应成为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一些公共图书馆已在这方面初步试水,如将24小时服务点拓展延伸至城市的各类公共空间、举办夜间音乐会、公共图书馆阅读夜、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夏令营,而永不闭馆的线上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标配。这些服务时间长宽结构优化的创新举措需要通过实践加以不断创新拓展并健全完善,从而使广大读者在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时间选择方面有更多便捷化和个性化的打开方式。
5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活动结构
围绕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阅读推广,近年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各类活动丰富多彩。但服务创新永无止境,读者活动结构需要与时俱进,内涵和形式应不断加以优化。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2015年以来主办的射艺邀请赛和礼射大会、浙江嘉兴市图书馆针对老年人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信息设备发怵所开办的“夕阳红e族老年电脑培训班”、广州图书馆开展的“京剧小手工:脸谱纸浆画”少儿文化体验活动、长沙图书馆等开展的“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的文旅融合的阅读行走打卡活动、太原市图书馆和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等举办的阅览大厅音乐会、上海图书馆连续多年举办的开放数据竞赛已走出国门全面升级为国际赛事……,以上这些读者活动,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固有的读者活动服务内涵与格局,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活动的边界,在读者活动结构更加优化方面迈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服务创新,也适应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成长的广大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服务方面正在向场景体验和数字欣赏转化的趋势。这些读者活动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内涵之间的碰撞,必将为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带来更多启示,碰撞出更多火花。
在2020年5月全国政协召开的会议上,有委员专门就“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作了发言,提到要充分利用数字阅读优势,把读书会搬到互联网上;要为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士提供阅读支持,推进阅读公平[7]。在阅读推广活动的结构中,培育经典阅读、夜间阅读、假日阅读、定制阅读、分众阅读、融合阅读、体验阅读、行知阅读等新增长点,让阅读公平在更广的范围中得以落地,显然是优化读者活动结构的新路径。
6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人才资源结构
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正在倒逼公共图书馆必须将人才资源结构优化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谋划和落实。随着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全新发展,图书馆现有的人才存量资源需要进行全员培训,增加相关的新目标、新环境、新技术、新资源、新空间、新载体、新活动、新环境的学习与认知,图书馆员原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充电,以跟上并适应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的步伐。同时,随着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图书馆人才队伍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增量与变量,图书馆岗位有的需要调整,有的需要增减,有的需要融合,“换岗”对于每一个图书馆员而言在职业生涯中已是大概率的事情;即使自始至终在同一个岗位上服务,其岗位服务的职责和内涵都将有与时俱进的新变化。无论是文献采访中的线上资源的收集保存还是分类编目中的数字化向数据化的演进,无论是公共图书馆决策参考中的智库服务还是远程的线上智能问答,无论是文旅融合的行走阅读还是文创产品的策划营销,无论是场景智能的服务体验还是数据分析的可视画像,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还是安全防范的绿码密钥……,这些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和新要求无一不在呼唤图书馆员人才资源的结构优化。
7 更加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技术结构
什么是广大读者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对更高服务质量的追求,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结构的优化提供更多有效的文化供给。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它关系并决定着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质量之变、效率之变和动力之变。
19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跃升的重大突破,在网络空间和云端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以及文化共享一体化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面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科技的全新挑战,需要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新发展,即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结构基于全程智能的更新与重塑,实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全景智能”、深度均等化目标下的“全域智能”和万物智能化视域下的“全数智能”,从而在数智时代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智治[8]。
在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中,我们应构建起国家、省域、市域、区县、街镇、社区居村的六级公共文化内容统一配送的智慧平台;在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技术结构中,应构建起功能多样聪明快捷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大脑;在创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应走出一条人机融合的服务新路,以前瞻技术结构的更加优化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结构优化,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结构优化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创新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让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为增加国家软实力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