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江南之魂
——苏州图书馆“十四五”发展的四个维度探微

2021-01-06

图书馆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苏州图书

曹 俊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1]陈寅恪是坚信中华文化必将复兴的。这段话提醒我们,文化始终是最为深沉、最为润物无声、最为坚毅的力量。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内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生活品质的核心词,而图书馆则是一座城市的知识殿堂和文化中心。

高更有一幅不朽画作,题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苏州最灿烂动人、最脍炙人口和对外影响最为深邃的应当首推其历史文化。2500年川流逝水,烟雨画桥、枕河人家的苏州依然妥妥地充盈着诗性和灵秀。来自何方?传承文脉,留住历史文化记忆,留住乡愁,是苏州图书馆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学术追求。情归何处?苏州所独具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珍贵人文精神,永远是我们铭感难忘的精神家园,永远是我们思念的浓浓乡关,更是苏州图书馆所仰赖的深深血脉。

1 城市智库——“苏州学”的研究与传播

万商云集在金阊,航海梯山来四方。

栋宇翚飞连甲第,居人稠密类蜂房。

绣阁朱甍杂绮罗,花棚柳市拥笙歌。

高骢画舫频来往,栉比如鳞贸易多。

不异当年宋汴京,吴中名胜冠寰瀛。

金城永固民安堵,物阜时康颂太平。

这首诗句摘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墨版套色敷彩《姑苏阊门图》上的题跋,配合精美绝伦的画面、秀雅隽永的色彩,以及尺幅超过一米的恢宏气势,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时苏州商铺栉比、行人接踵的繁华昌盛景象。明唐寅《阊门即事》为证:“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4]清代康雍乾三朝名臣孙嘉淦在《南游记》中写道:“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5]

著名学者李伯重认为,明清苏州的城市是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外延的特大城市[6]。滴水观沧海。《姑苏阊门图》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多重的,既可管窥当年苏州和江南的富庶与风华,亦可娓娓读出苏州和江南文化的璀璨与雅致,更可细细品出苏州和江南人民的开放与交融。

自春秋苏州建城以来,“苏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隋代,距今有1,400多年。始于旧石器时代而止于清代的考古史料丰富而完整,是研究苏州的第一手资料,考古发现和研究确之凿凿。具体而言,在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把人类在苏州地区居住和活动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前推至旧石器时代。在吴江梅埝、吴江同里、吴县张陵山的考古发现,详细记录了苏州的新石器文化面貌;灵岩山墓葬反映了周代“勾吴文化”遗存;阖闾大城、原始青瓷和白玉文物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吴地最有代表性的缤纷样貌;汉代釉陶和六朝青瓷是汉魏时期吴郡的重要考古发现;尹山宝藏、秘色瓷碗、平江古城彰显着唐宋文化在苏州的繁盛优雅;张士诚纪功碑和娘娘墓则是元代文化在苏州的重要遗存;反映明清苏州的考古成果更透露了苏州的流金岁月。

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苏州“学问”的记录,既翔实,又延续两千多年。比如,春秋时期的《左传》《国语》,汉代的《越绝书》《吴越春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郡记》《吴先贤传》《吴国先贤赞》,唐代的《吴地记》《苏州记》《姑苏志》,宋代的《苏州图经》《吴郡志》《吴郡图经续记》,明代的《苏州府志》《姑苏志》《吴中水利全书》,清代的《苏州府志》《吴门表隐》,民国时期的《吴县志》、相关档案与报刊史料,以及1950 年以来编修的地方志等史料。这些文献记载配合考古发现与实物,是开展苏州“学问”研究的立足点和可靠来源。

近百年来,海内外学者有关苏州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问世,硕果累累,引人瞩目。比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介绍了宋代苏州,当时苏州繁华,已是彼时中国的商业、交通中心[7]。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柯必德指出,1890年代以来,苏州开始借鉴并采纳西式都市计划,导致城市空间在人文和自然领域的变化及转型,其又反过来重塑了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并决定了苏州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地位[8]。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近些年来,笔者与一批海内外优秀学者精诚合作,从中外文史典籍中披沙沥金,在苏州城乡间详尽扎实地进行田野调查,查阅与搜集了一大批方志、碑刻、族谱、契约文书、账本、书信、日记等第一手文献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不遗余力考订、诠释和分析厚实多维的史料,再度叙述一段段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即将推出的第一批研究丛书汇集了海内外学者有关苏州的研究成果,关注新的史实、新的观点与问题意识,探讨苏州历代人口变迁、苏州的民俗文化、苏州文学艺术、苏州方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大运河遗产等10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微观个案与宏观透视互相辉映,忠实勾勒出苏州和江南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精彩全貌和动人意蕴。

2 传承文脉——在地文化遗产的保存、梳理和活化

梵高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苏州图书馆厚植于苏州这片文化沃壤,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实施“双核驱动”:一是强化一馆(人民路馆)的苏州优秀文化传承传播功能。坚持“内容为王、品质至上”,把握“在线+在地”,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基,大力加强“苏州学”与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传播,高质量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质、彰显苏州文化、融入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的文化品牌和公共空间,真正让图书馆和服务“活”起来。二是强化二馆(第二图书馆)的对外文化交往功能。以提高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充分发挥功能外溢、枢纽拉动、能级吸引的优势带动作用,增强高端文化资源的集聚配置,促进更多国内外高端文化机构落户,健全多层次国内外合作机制,重点打造沪苏同城品牌活动,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影奖、建筑设计奖等落地,重点推动国内外大家名师、展览展示、图书出版等发布推广,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流枢纽和目的地。

2.1 重现经典之事

苏州图书馆一向注重从中外文史典籍中披沙沥金,挖掘出代表着苏州浩瀚历史文化长河中重要的“事”。早在1937年,前辈馆长蒋吟秋与一批有识之士就策划了全球文献展之先驱——“吴中文献展”,这个轰动全城的展览分图书、金石、书画、画像、史料5个部分,共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种。推动与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图存”的“吴中文献展”早于始创于1955 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9]今天的苏州图书馆更应尽心尽力搜集与整理在地之古籍善本、书画及报刊,娓娓叙述苏州与世界的相遇、交融与互动,复原和重构苏州历史文化之光芒万丈。

2.2 重寻经典之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欲知晓一地之文化,应重点研究此方土地滋养陶冶之人民,尤其是其代表人物。苏州图书馆将大力收集、整理与发掘在地名人的日记书信、治学随笔、亲友影像等珍贵文献,点点滴滴积累储存,再连贯组织,以一个个文献展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比如,2020年值文徵明诞辰550周年之际,苏州图书馆联合文汇报社推出了“风雅总持——纪念文徵明诞辰550周年文献展”,依托丰富的馆藏古籍资源,展出与文徵明相关的明清刻本、明清拓本等珍贵文献近百种,全面展示文徵明的生平和贡献。

2.3 重觅经典之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0]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11]沈复在《浮生六记》用如珠玉般的文字,娓娓述说苏州平常人家恬淡精致的生活[12],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打动我们。“江南”不只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而苏州则是江南的典型人文活态存在。这里有最为雅致的绘画,最为温婉的昆曲,最为精美的丝织、玉雕、家具等。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道:“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於三吴……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13]文徵明曾孙文震亨著有《长物志》,记载了诸多世人趋之若鹜的有趣之“物”[14]。聚焦重要的“物”在苏州历史、文化、艺术、商业及对外交往之独特地位,将是苏州图书馆又一薪传文脉的重要使命。

2.4 给予读者美的陶冶

海德格尔说:“作品作为作品缔造一个世界。”[15]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和活动应是一种塑造美的艺术,也应有一种感染人心的魅力。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说:“书籍用文字传达情感,画作让欣赏的人感触作者的内心世界,它们有着共通性,都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记忆。”[16]在新建的苏州第二图书馆,我们将尝试推动美学体验的高品质嵌入,充分挖掘和诠释苏州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有温度、有内涵、有品位的空间和活动。

3 沪苏同城——唱好公共文化服务“双城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19年12月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此时。”苏州图书馆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坚持厚植苏州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聚焦凝结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最江南”文化主题,接地气、冒“热气”地记录和抒写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时代印记和发展变迁,推动苏州图书馆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全面塑造“人、馆、境、城”高度和谐统一的新时代图书馆形态和文化生活方式,谱写“沪苏同城化”新乐章,在现代国际大都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创新突破、引领示范。

3.1 实施文脉传承行动

近几年来,苏州图书馆开展了不少文脉传承的活动。例如,2020年,与文汇报社联合主办了“风雅总持——纪念文徵明诞辰550周年文献展”,将苏州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向大众推广;联合推出了“江南大视野”文化传播平台,举办“最忆江南”文化活动;借船出海,联合开设了“江南文化之窗”,聚焦江南文化主题,整合高端资源,集中展示传播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住乡愁。全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联合主办纪念建党100周年活动,举办新版红色题材图书推广分享会、历年中国最美图书展及百年辉煌中外图书展(暂定名)等,让历史与现实“共振”,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让革命的红色更鲜艳。

3.2 实施服务共享行动

全面对接上海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艺术和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馆际交流互访,实现联合书目数据共享一体化,实现阅读推广活动一体化,合作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实现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分别在沪苏两地联合主办“九如巷三号——张氏四姐妹文献展”。

3.3 实施科技赋能行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加入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FOLIO技术及应用联盟,共同开发FOLIO系统。联合上海图书馆等开展智慧图书馆学术研究及应用体系建设。联合复旦大学-阿法迪智慧图书馆学研究中心,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

4 市域一体——总分馆服务体系再提升

近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下,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建成由8个总馆、811个分馆、92个24小时图书馆、203个投递服务点构成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特别是苏州第二图书馆在2019年底建成开放,其中的智慧书库项目具备将各总分馆下架图书、保障图书、新增图书等集中保存调配的功能,可以成为总分馆体系的文献保存、共享、调配和数据管理的中心,具备了贮藏和调配藏书的基础能力。

4.1 基本情况

苏州第二图书馆智慧书库项目是基于ASRS储存方式的应用,包含后端的自动化立体书库(立体货架、堆垛机、穿梭车、拣选台、分拣系统、WMS系统等)、前端的读者服务系统(现场借阅系统、网上借阅系统),以及连接前后端的输送线系统和物流系统。项目还配备11个拣选工作台和带56个分拣口的快速分拣系统,支持每天2万册图书的出入库。项目后端自动化立体书库设计的图书总藏量为700万册。书库内包含4个库区,其中1号库区使用2套高速堆垛机系统;2号库区和3号库区采用6台提升机及18套高速穿梭车系统;4号库区采用一套VNA窄巷道叉车系统。

在效能方面,智慧书库项目正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一是解决了文献储存的库容问题。采用高度集约化储存模式后,仅需3,000平方米即可满足300万册图书的储存需求,空间节约效果显著;二是提高了文献查找、提取、盘点效率。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作业方式,实现图书出入库及库内储存作业自动化;三是具有一定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依托RFID技术,库内每一本图书都会贴上射频识别智能光标。入库前通过视觉识别技术进行数据扫描,实现对图书存放的精准定位。同时,可根据借阅频次分析出图书的“冷热度”,在库区规划出最佳存储区域和存取路径,促进图书的高效流转。

在创新方面,智慧书库项目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与现场借阅系统融合。读者可通过扫脸、扫码,自助完成办证、找书、借还等操作。从发出借阅需求到将库内的图书输送到读者指定楼层服务台只需要5~10分钟。二是与网借系统融合。采用O2O模式向读者提供图书借还服务,扩大了服务覆盖范围,实现了“互联网+图书馆”的功用。

4.2 延伸发展

为主动推动市域公共图书馆优质资源整合共享、纵向流动、跨区延伸,实现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全域市民,苏州图书馆启动建设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暨苏州市“城市阅读一卡通”工程,打造总分馆体系“苏州模式”升级版,率先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市域“城市阅读一卡通”要求,全面提升市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后将大幅增加市域可流通图书的数量,大幅节约购书经费,大幅丰富图书品种,以更为充足、更有品质的文献资源服务市民群众,大幅提升服务效益,助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风尚,助力国际现代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4.2.1 实施计划

(1)2020年完成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8个总馆的书目库、图书条码和读者证编号、借阅规则、图书调拨和配送等“四统一”,做好“城市阅读一卡通”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并搭建共享平台系统(包括统一书目库、线上线下通借通还系统、升级网借平台),进行系统安装、系统联调和一级物流中心建设,实现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与吴中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

(2)2021年完成共享平台系统二期开发(包括一期系统优化、联合编目参考、协同采购、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系统的开发),实现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与昆山市、吴江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及协同采访,有效地减少文献复本,增加馆藏文献种类。

(3)2022年完成共享平台系统三期开发(包括一、二期系统优化、纸电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资源发现与获取等系统的开发),实现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与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图书馆总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之间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场地资源、活动积分等共享,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之间协同采访,大幅增加市域馆藏文献的种类,全面实现苏州全市“城市阅读一卡通”的基础功能。

4.2.2 效益测算

经测算,建立并运行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后,可实现全市域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1)大幅增加可流通图书数量。苏州全市域可流通图书册数将达到约1,550万册,全市域读者可使用近500个线下可借馆藏点服务,实际可享受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场所呈几何级增加。

(2)高效节省购书经费。实现协同采购后,可有效减少复本数,全市域每年可节约购书经费900万元,用来补充采购各馆畅销、紧缺文献以及特色主题藏书。

(3)各市(县)、区读者可借图书数量快速增长。苏州下辖各市(县)、区公共图书馆中,吴中区读者可借图书数量增长最多,达20.96倍;增长最少的昆山市,也将达5.44倍。

(4)全市域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大为丰富。预计可减少25%的重复书目及复本数,可产生约740万元的经济效益,可增加6万种不同的图书品类。

(5)全市域公共图书馆图书借还量快速增加。据测算,苏州图书馆和各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借还量将普遍增长30%以上(其中,吴中区图书馆将增长80%,昆山市图书馆将增长30%)。

4.3 未来展望

按进度完成系统开发、安装、对接及运行,既能兼容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与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吴中、工业园区等其他7个图书馆总分馆业务系统,节省推倒重来开发新系统的大量成本,又能实现全市域公共图书馆“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个体系”,面向全市域读者提供包括线上、线下纸质图书的通借通还以及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等服务,用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服务高效便捷地覆盖全体市民群众,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成效。

5 结语

面对“十四五”发展规划,苏州图书馆的奋斗目标是成为最有文化品质、最有人文温度、最有现代治理、最有机遇梦想的国际现代大都市公共图书馆。我们更像是巧匠,坚守“固有之血脉”[17],摄取“世界之思潮”[18],“与时代之进而俱升”[17],别具慧心绣出一件精美的苏绣。孙过庭《书谱》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19]书法造诣讲究人书俱老,从事图书馆工作同样需要经过时光的淬炼。“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20]与同道深入探讨许多富有意义的主题,幸莫大焉!

猜你喜欢

十四五苏州图书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图书推荐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