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新思路*——浙江省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6蒋曼曼
蒋曼曼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发展目标[1],亟需高水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乡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浙江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不强、队伍不稳定等情况[2]。为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浙江省于2017年率先启动了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工作,为乡镇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确定为定向培养工作的承担单位。此项工作在全国属首创之举,是浙江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已经有39名定向培养的乡镇文化员奔赴基层文化一线岗位工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的试点单位,在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招录方式、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在生源质量、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 浙江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现状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经于2020年率先全面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下一步将着眼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但目前浙江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不高、身兼数职负担重、职业存在感偏低等问题。
1.1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编制数量不足
依据《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规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需配备编制人员1~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当按照规定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省乡镇文化员实际在岗仅2 854人。在当前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编制总数略显不足,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
1.2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业服务水平不高
从专业结构看,目前浙江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构成复杂,部分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没有艺术特长,缺乏文化管理的能力,无法胜任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文化艺术辅导及文化宣传等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员年龄老化,对现代新媒体技术认知不足、利用不够,与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趋势不符,跟不上时代要求。从职称结构看,多数乡镇文化员没有职称,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偏少。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其专业水平,进而影响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
1.3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职业存在感偏低
长期以来,文化发展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乡镇基层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长期被借调到其他岗位,除本职工作外,还要从事其他行政工作,身兼数职负担重,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处于有岗无人的情况。此外,由于机构改革等因素,部分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或裁撤,乡镇文化员社会地位骤然下降,收入待遇普遍低于其他行业和岗位,职业存在感偏低。
2 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
2.1 招录方式的创新
2.1.1 依据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招生计划,解决乡镇文化站人员缺口问题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对各地乡镇文化站人员缺口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地乡镇文化站实际需求情况编制定向培养招生计划。2017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对泰顺、云和、磐安等36个县(市、区)的乡镇文化员进行摸底调查发现,近5年36个县(市、区)退休总量为304人,空编数283个,两者相加总量达587人,乡镇文化员存在较大缺口。截至目前,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已经连续招生4年,2017级招生39名,2018级招生59名,2019级招生65名,2020级招生48名,有效解决了各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缺口问题。
2.1.2 创新招生录取方式,提升乡镇文化员的专业水平和岗位适用性
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工作实行招生与乡镇文化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进行。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以“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招生,招生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为了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岗位适用性,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提前选拔有艺术特长生源,落实预备招生对象。具体做法是学校每年在高考前对报考对象进行艺术特长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声、台、形、表,以及考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形象等。专业测试合格的,分地区颁发合格证。专业测试成绩合格、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本省三段线以上的考生,均有资格填报志愿,安排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提前录取,最终按照地区以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被录取的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定向培养生按期毕业后,必须回到委培地乡镇文化站工作,服务期限为5年。这种招生录取程序和方法,既弥补了当前基层文化队伍专业技能缺乏的不足,也提升了基层文化队伍的稳定性。
2.2 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2.2.1 依据办学基础和人才需求确定定向培养专业以及目标
依据专业办学基础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确定定向培养专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2003年开设了社区文化专业,培养社区文化人才。2016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顺应浙江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在社区文化专业基础上,开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结合教育部对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基本要求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面向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能够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文化项目的推广与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和辅导等工作,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是2015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中新设专业,是第一个为“公共文化”量身定做的专业,也可以说是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全日制教育。此外,学校发挥65年持续为基层培养文艺人才的优势,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成立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为全国首家公共文化管理学院,主要办学功能为培养公共文化服务学历人才和文化干部培训,以推动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公共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使命。结合乡镇文化员工作实际及办学基础,学校把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为定向培养试点专业,同时明确了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身兼多职、具备一专”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了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人才培养目标如下:面向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培养出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掌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理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群众文化作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群众文化项目推广与宣传、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与辅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2 秉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构建模块课程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及其他公共服务发展最大的不同是价值导向、主阵地发展理念[3]。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理念,使学生在树立专业发展基本理念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
模块课程体系主要是以专业课程性质和功能建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如下:构建“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技术知识课+实践课+拓展课”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通识课程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树立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课程有公共文化服务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浙江民俗文化、浙江旅游文化、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专业核心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主要课程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新媒体运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用文体写作等。技术知识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或者两门艺术技能,依据基层文化事业工作内容,设定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视觉艺术系列课程,在课程开设中,大一期间要求学生所有艺术技能课程都要选修,以满足其“身兼多职”需要。在此基础上,主修一门艺术技能,彰显个人专业特色服务能力。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是专业课程实践、校内外顶岗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拓展课主要是拓宽学生视野的课程,为满足乡镇文化工作多样化需要提供支持,主要课程有非遗田野调查、传统手工技艺、文物保护与鉴赏、舞台监督与管理、公众阅读推广等。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适应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独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能力+艺术技能+多元现代管理服务技能”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具有文化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2.2.3 校地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以往对于文化员的培养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而对乡镇文化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囊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理论知识、艺术技能、专业拓展等内容,内容需要更加丰富,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在乡镇从事文化工作不同于在城市,乡镇文化员相较于城市文化馆的馆员,其角色范畴大,身兼数职的情况比较多见,要求综合实践能力较强。学校协同地方定向培养单位,搭建“校内课程实践+寒暑期定向培养单位顶岗实践+校内毕业综合实践+定向培养单位毕业顶岗实践”的实践教学平台。针对校内课程实践,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借助学校为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开展有利于提升实践技能的课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建立校内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艺术技能有机结合。积极与地方定向培养单位联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地方定向培养单位实习,寒暑假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校内老师主要对其专业理论、思想政治学习进行指导,地方定向培养单位导师主要针对专业技术技能进行指导,定向生在寒暑假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实习工作总结,地方委培单位和学校导师需要分别给予鉴定意见,鉴定合格后学校赋予学分。通过此项措施,切实有效提高了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校内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从前期策划、过程管理协调,到最终的毕业汇报展示,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系统展示在校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毕业顶岗实践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与寒暑假实习一样,实行双导师制,学生以“准乡镇文化员”身份进入乡镇工作,通过岗位实践,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2.2.4 注重课程建设,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属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思想宣传能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能力、数字服务能力,使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具备适应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着眼乡镇文化员职业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而且还关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需要;不仅关注学生作为乡镇文化员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且还关注他们将来就职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化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变化。如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专题研究,如农民文化需求调研、农民阅读情况调研、农村文化礼堂开放运营状况调研、乡镇文化站改革发展趋势调研、乡镇文化员基本构成及工作状况调研、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状况、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趋势调研、文旅融合背景下演艺事业发展趋势调研等。通过专题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前瞻思维和问题意识,提高行业发展的洞察力,提升理论研究能力,为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强化课程思政,培养阵地意识。了解相关文化政策法规,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是对乡镇文化员的基本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有文化政策法规专题讲座,聘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在课程实践中,通过组织、策划主题活动,送主题演出下乡的方式,将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专业教育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共享,培养阵地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关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培养数字服务能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4]。在现代科技、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手段和方法也呈现出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服务能力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鉴于此,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涉及内容主要有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数字文化馆建设、新媒体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大数据与公共文化服务、智慧文旅建设等热点话题。通过系列专题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要求,掌握数字服务专业技能,具备数字服务能力。
2.3 管理制度创新
2.3.1 校地协同,助力人才培养
作为唯一的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试点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地方招生政策宣传等工作上全程参与,研究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培养模式。由学院教务处牵头,协同校内教学单位与地方委培单位,广泛邀请行业领域内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各地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定向培养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其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定期组织在校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建议;定期邀请行业领域内专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体系的建构。自2017年开始定向培养工作以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不断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每年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2.3.2 校内建立协调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鉴于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学校在校内建立教学协调机制,依据课程内容,整合校内师资,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保障教学质量。聘请行业顶级专家为专业特聘教授,引领专业发展。组建由行业专家、高校研究者、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发展讨论会,为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动态提供保障。
2.3.3 强化经费保障,夯实办学基础
浙江省财政厅每年拨付120万专项经费,用于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奖学金、专业实践、师资聘请、专业调研等;学校每年按照生均800元拨款,用于实践教学,有效保障了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办学经费。
3 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模式的成效
3.1 乡镇文化员生源质量好,综合素质较高
自2017年实施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模式以来,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每年都有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显著提高了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生源质量。据统计,2018年录取的59名考生中,有29人达到普通类二段线(本科线);2019年录取的65名考生中,最高分为613分,高出普通类一段线(重点线)18分,25人达到普通类二段线(本科线);2020年录取了48名考生,有22人达到了普通类二段线(本科线)。这些录取的考生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方面成绩都比较突出,绝大部分学生还有艺术特长。由于培养模式完善,保障措施坚实,绝大多数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品德良好、人文素养水平较高、专业技能扎实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综合素质较高。
3.2 定向生签约率高,乡镇就业率高
首届39名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已经于2020年6月奔赴各地乡镇就业。根据就业半年后的调查显示,87%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乡镇文化员一职,90%的毕业生表示领导对其工作比较认可,88%的学生比较适应乡镇的工作环境。截至2020年12月,首届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在毕业后已经全部入职乡镇就业,入职率达10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
3.3 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复合型、应用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缺乏是行业内的共识,把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也是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据相关调查显示,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很多乡镇文化站存在有站无人、设施场地闲置浪费的情况,这显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符。浙江省实施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模式对于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培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模式不仅受到了浙江当地各级政府的肯定,也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他省市院校纷纷来校考察交流办学经验,以期在当地试用。浙江省定向乡镇文化员培养模式可为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