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紫砂壶
——《具轮珠》艺术特征探析
2021-01-06吴利成
吴利成
经典壶型是紫砂壶艺术成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重要标志,是代代制壶艺人心血的凝聚,构成了紫砂壶艺术的历史,为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及思路。“具轮珠”是紫砂壶艺术中的经典壶型之一,盛行于清末时期,于晚清至民国时期传入日本后大获好评,风靡一时,体现了紫砂壶艺术在走向世界后取得的重要成就。本文即对这件《具轮珠》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说明了“具轮珠”壶型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紫砂壶艺术在走向世界与异域文明融合的过程中的创作延伸。
一、精彩的“调砂”
此件作品首先在泥料上就不同凡响,浓郁大气的紫檀色壶体上散落着一些金色的小斑点,如在红墙上落下的雪花,留下了生命的足迹,作品也因此拥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光洁顺滑的质感配上细润的光泽,将作品衬托得更加明亮,有了生气,象征紫砂壶艺术永远年轻,始终涌动着勃勃的创作生机。
创作者采用的是经典的紫泥,特别之处在于与“调砂”工艺的结合。“调砂”是非常古老且较难的工艺,即在练生泥时加入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砂粒,可以起到调节色彩、提高烧制成功率和增强透气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调砂工艺不仅中看,更中用。在此件作品中,调砂工艺可使作品呈现出“拙”之美,蕴含原生力量,在艺术价值方面也得以提高。
二、奇特的“具轮珠”造型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实业家、收藏家奥玄宝极爱紫砂壶,曾著《茗壶图录》记载紫砂壶,其中写道:“近时有一种奇品,邦俗呼曰具轮珠。所谓小圆式、鹅蛋式之类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奥玄宝的这一记载基本概括了“具轮珠”的造型特征,无论后世经过多少演变,“具轮珠”的造型都是圆巧随和,朴拙自然,十分称手。
此壶的造型是比较宽大的圆,壶体较扁,在紫砂壶创作领域,流传着“壶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的经验之谈,创作者将壶身打造得较扁是对作品工艺价值的再一次提升。壶身宽圆随和,两侧肩部自然下沉,气息沉稳,有安心惬意之姿态。筒身壶面有着均匀的弧度,以手抚之顺滑流畅。整个壶身重心沉稳、左右对称,简约中处处透露着巧思。
圆形的壶盖简约实用,中央的圆形壶钮顶部圆满,下部较为纤细,贴合人的手指,使用时非常舒适和省力。短直嘴镶嵌在壶身一侧肩部,根部较宽,前端窄,短小精悍,有爽快利落之感。耳状环形把手倾斜着镶嵌在壶嘴对侧,与壶嘴实际上是达到平衡的,这样人们在使用此壶时对出水、收水的控制就会非常省力。
“具轮珠”的造型设计讲究去工求朴,去巧求拙,这绝不是偷工减料,从此件作品看,其比例完美,结构配合严谨,从上部看“三圆”皆完美,层次分明,这是创作工艺智慧与艺术经验的充分体现,拙、奇与精都凝聚在此壶中了。
三、工致的装饰
此壶的壶盖与壶身上皆有装饰,是增强作品个性和表达创作审美偏好、思想内涵的部分。壶身上的装饰是采用陶刻工艺打造的花朵图案,是作品中的主要装饰,非常能体现民族审美特征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纤长硬朗的枝条在壶身上横向延伸、交错,繁而不乱,在枝条上有盛开的花朵和小小的花苞,以生命力表达自然的气息,以自然的气息衬托着作品的“拙”。
第二部分装饰在壶盖上,集中在边缘部分,是陶刻文字,比起图案更加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字大而规矩,笔画清晰有力,字的大小及彼此间距都是相等的,整齐有序,与花枝图案恰好形成对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审美态度。
两部分装饰共同体现了紫砂壶陶刻工艺的精湛,一方面,无论是文字还是画作,基本构成元素都是线条,形成了线性的美感,具有朴雅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些线条又保持着统一性,在壶上形成的刻痕是一致的,这种精确的力度美则体现了作品精致的一面和创作的严谨。
“具轮珠”这一壶型有自身优势,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亦结合了日本文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了自身的“二次成长”,体现了日本对茶文化及紫砂壶艺术的寻根与致敬。此件《具轮珠》则继续发展,朴拙与精致在此壶中有更为突出地呈现,一线一面皆是气度,将智慧的“具轮珠”壶型继续发展下去,将中国紫砂壶艺术之精神弘扬开来。
结语:“具轮珠”壶型诞生于本土,兴盛于海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展现了这一款式的巨大魅力和紫砂壶经典壶型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此件《具轮珠》的艺术特征,也借此说明了这一经典壶型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其在海外盛行一时的奥秘,紫砂壶艺术也将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沛的创作动力,在新时代中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