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壁画的公共性研究
2021-01-06刘梦
刘 梦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2
“公共艺术”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伴随着商业化进程和都市化建设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公共艺术是以传达当下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为目的的,面向大众的、开放的且以广大民众参与为特征的互动性艺术设计,其表现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弘扬优秀传统、反映当代社会以及面向未来生活等方面,体现了多元化、复合化的动态性特点。它涵盖了具象化和抽象化、可视化和概念化等各种艺术设计形式,渗入到了一切可被受众接纳的艺术层面。具体来说,公共艺术包括城市壁画、建筑雕塑以及装置艺术三个方面。
城市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建筑表面装饰,在萌芽阶段便与人类的公共环境和精神需求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创作形式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壁画早已超出了平面绘画的范畴,陶瓷、玻璃、石材、木材、金属等材料的运用也日渐普遍,其中,现代陶瓷壁画以其丰富的色彩、宽广的幅面,或抽象或具象的造型语言优势,顺利完成了从传统陶瓷造型方式向现代艺术设计形式的改变。陶瓷壁画是时代的产物,融入了时代的印记和思想理念的转变,同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一、陶瓷壁画的发展概况
陶瓷壁画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壁画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两大史前文明:尼罗河畔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1]古代陶瓷壁画,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寺庙、墓穴为主体的公共性空间皆为其载体。中国最早的陶瓷壁画可追溯到汉代画像砖,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用以记录人文故事、神话传说、社会习俗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符合当时的公共艺术审美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壁画的传承奠定了基础。魏晋以后,由于工艺的提高,加之琉璃材料的普遍运用,陶瓷壁画的样式更加丰富,发展至明代更是成就辉煌。
古代陶瓷壁画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其所附建筑物的精神和空间文化,将人物空间、历史文化等因素如文献一般记录并传承下来,其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风气,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古代陶瓷壁画鲜活地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影响乃至重构了不同时期、不同受众的感观思想,是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愈发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陶瓷壁画也随之融入了许多时代新气象。首先,城市的飞速发展为陶瓷壁画提供了更多载体。其次,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碰撞赋予了陶瓷壁画新的表现形式。此外,新时代的审美理念为陶瓷壁画树立了明确的风向标,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壁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陶瓷壁画的公共性表现
1.陶瓷壁画的公共性概述
陶瓷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对它的理解离不开其自身公共性的探讨。要解读陶瓷壁画的公共性内涵,要先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入手。
“公共性”伴随“公共艺术”产生,源于对公共艺术和与此理念相关的实践类艺术作品形式的倡导和关注。翁剑青认为:“艺术及其文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它与公众社会的互动性、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赢得社会公众权力授予的合法性等方面。它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检阅、批评和享用。”[2]由此可以推断,陶瓷壁画的公共性,即其与公众的联系是否实现,在于陶瓷壁画是否参与营造公共环境,满足公共性需求。
对“公共艺术”的推崇,使当代艺术家更加关注艺术活动中公众的参与以及公众与艺术的互动。“一切为了人”是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创造符合“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变化,为陶瓷壁画介入公共生活,构建公共环境提供了前提。陶瓷壁画的出现,因其特殊的材质属性轻而易举地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相较于普通雕塑的冷硬,陶瓷在公共空间中更能使人多一份参与,增加一份温暖。
2.公共空间是陶瓷壁画公共性的基础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对,指社会生活中室内、室外的公用场所,更泛指进入其中的人群及人在空间中的参与、交流、互动行为或活动。有别于现代社会,封建社会制度以统治阶层利益为主,独立且自我封闭,不存在公共空间这一概念,其统治之下的艺术形式更加不具备社会公共属性。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以法律为保障,空间内言论自由、关系平等,由此产生的公共艺术形式具备公共社会属性,可以以自由交流、言论开放为前提进行公众讨论,建立社会联系。陶瓷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形式之一,在创作过程中就应该明确其所处空间的社会属性,以此确定创作主题、表现手法、工艺手段等基本要素。陶瓷壁画的创作应围绕公共空间,在造型语言表现上突出“公共性”的内涵,解决陶瓷壁画与“公众社会的互动性”的问题,引发“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的思考,培养“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检阅、批评和享用”的公共社会意识形态。
3.陶瓷壁画公共性的基本特征
陶瓷壁画的公共性包含四个基本特征:一是造型表现,要求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应运用简练的造型语言,根据所处空间的社会属性进行创造性地设计,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二是装饰效果,要求与装饰主体协调统一;三是材料工艺,应便于生产、制作,适于加工;四是创作主题,要满足所在空间内的区域属性和公共意识,面向公众,吸引社会各阶层民众参与,体现并反应民众所关切的社会民生问题,满足公众心理、生理和精神三方需求。
4.陶瓷壁画公共性的表现优势
现代陶瓷壁画一方面介入环境,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限定条件,能结合环境需求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提高环境空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另一方面加入了实用性,满足当下陶瓷壁画的社会功能和精神需求。陶瓷壁画早已超过了二维平面绘画的界限,仅就材料的丰富性上就超越许多。现代陶瓷壁画虽然依附于墙面,但内外兼可,摆脱了传统壁画的环境限制,又因烧造过程中造成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其带有一种自然的律动性,而陶瓷本身的材料属性又可以很好地与建筑物达成默契,形成统一。陶瓷材料独特的造型语言决定了陶瓷壁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性,能更加突出环境特点,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陶瓷壁画满足公共性艺术的特点,符合“为他”的创作设计理念,可以很好地将艺术家们纯粹的自我满足转向为他的公共性艺术设计表现。在巨大的视觉刺激下,饱含着创作者的强烈意识和创作激情,也更为适应当下社会情绪的表达。因此,陶瓷壁画更容易面向公众,不仅仅是现代都市大众,还包括其他农民群众。陶瓷壁画可以在所有受众群的精神感知下介入生活。
以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群为例,其被认为是新时期中国公共艺术的开端。中国的壁画创作在遭遇了一段蛰伏期后,于改革开放初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批开创性壁画的出现吸引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目光,并引发了广泛争议,也拉开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壁画发展的序幕。经历了变革的老艺术家们饱含着复兴中国壁画的巨大热情和精神力量,身先士卒,以张仃为首,带领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的师生团队,在传统壁画的基础上予以创新,积极投身于机场壁画的创作之中,希望再造大国壁画的辉煌。机场壁画主壁画共计七幅,采用不同工艺分别完成,其中,陶瓷釉面在壁画中的首次运用,具有开创意义,为求精益求精,艺术家们反复尝试。为追求理想效果,祝大年的《森林之歌》反复烧制共计十三次。制度的推动、心态的准备、专业的团队以及大胆的创作,使得机场壁画备受瞩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关注。
机场壁画群中不同工艺、不同题材的壁画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强烈的关联,以介入的方式触动了当时的外部环境。这一介入使包括陶瓷壁画在内的机场壁画群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再是简单的放置与被放置的关系。机场内的空间环境因壁画的出现得到了改变,从一个物理空间被营造为一个公共空间,甚至因为一些大胆题材的出现引发了新旧思想的对抗,扭转了该空间的社会属性。艺术作品改变了单纯的“放到公共场合,放到公共领域去”的问题,变为了“以传达当下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开放的且以广大民众参与为特征的互动性艺术设计”。
陶瓷壁画饱含了时代气息,综合了现代理念,为二维空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跳跃的活力,提升了视觉上的美感。陶瓷壁画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从建筑整体的设计出发,打破常规,在设计之初,就综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风俗习惯,装饰大胆,内涵丰富,色彩多姿,造型完美,可以与其所处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陶瓷壁画公共性的发展趋势
陶瓷壁画依托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建筑物为载体,满足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以及人类的艺术追求。作为当下热门的艺术设计形式之一,陶瓷壁画融合了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手法,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美感和效果,又因在烧造过程中的偶发性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不仅能满足室内陈设需求,而且因其设计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空间表现性,三位一体的特殊属性,顺利跻身于公共艺术设计之列,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陶瓷壁画以公共空间为基础,它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必然包括社会各阶层。由于各阶层的社会层次地位、文化教育背景和民族宗教信仰皆不同,这就基本决定了现代陶瓷壁画公共性的发展应愈发通俗化、大众化,满足为他创作的条件。
近年来,地铁壁画成为热门。地铁作为方便、实惠的大众出行方式,可谓当下社会中最具效应、最有流量并且适宜大众文化传播的公共场所。随着地铁壁画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陶瓷壁画被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以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的陶瓷系列壁画《朝阳漕运》《丹凤朝阳》为例,壁画由伉俪夫妻周令钊、陈若菊联合设计,创作主题紧扣朝阳门的古代功能与特点,重现了漕运历史,以陶瓷为材料,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当时朝阳门的盛况。地铁陶瓷壁画的兴起,既符合通俗文化的社会传播属性,满足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需求,又兼具人性化、生活化、风格化等特点,符合当下的艺术发展需求。陶瓷壁画将人文色彩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提升了地铁空间的艺术价值,多元化的装饰风格以及熟悉的历史场景的再现,可使受众的心理和精神同时得到满足。陶瓷壁画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因环境的改变可以同时起到联系空间、时间与人物之间的纽带作用。
新建筑的不断发展和陶板、瓷砖的广泛运用,为陶瓷壁画探索工艺材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陶瓷壁画在造型语言多变的基础上,渗透进现代人所追求的情感方式。现代陶瓷壁画不仅能反映出现代设计风格,也是社会精神追求的表现。
四、结语
对于当前的中国公共艺术设计而言,陶瓷壁画自身具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现代的陶瓷壁画是时代、文化、人类心理需求的产物。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前提下,陶瓷壁画可以作为新的艺术活动形式介入社会历史,可以在任何领域与任何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影响乃至重构其介入的社会环境,融入公共关系中。陶瓷壁画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体现,符合公共空间中的公众需求,具备公众归属感。陶瓷壁画符合当下前卫的时代艺术要求和规律。对陶瓷壁画的公共性艺术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着很大的探索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