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渭河流域天水段为例

2021-01-06赵具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水生态发展

赵具安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作出应有贡献。”[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甘肃是黄河流域具有厚重历史和重要生态功能的省份,协同推进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天水市土地面积的81.7%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要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入推动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任务举措,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和利用效率提升、生产生活污染防治、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等重点任务,打好天水发展的环境和生态底色,既扛起黄河流域统筹和全国一盘棋中的天水责任,又推动天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1.战略的实施对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治理修复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重大机遇。

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流域存在的洪灾和生态系统突出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关键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解决黄河流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黄河安澜,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和关键在切实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本路径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体谋划、协同发力,统筹推进,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进一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流域污染、发挥好生态屏障功能、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使黄河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的历史担当和强烈使命。生态保护修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重头戏,战略的实施,必将大力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这既会给生态脆弱的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治理保护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给天水争取上级支持,更大力度加强渭河流域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提供重大机遇。

2.战略的实施将对渭河流域天水段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提供强大动力。

流域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程度深,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差,是造成渭河流域天水段过去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群众未来增收的重要因素。生态脆弱地区非常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走在生态建设基础上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和生产条件,提升农业产出水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将会加快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和城镇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渭河流域天水段进一步走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粗放式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3.战略的实施将对天水推进乡村振兴、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上中游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天水市除秦州区是插花型贫困县外,其余张川、清水、秦安、甘谷、武山、麦积五县一区都属于六盘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区。尽管2020年全市实现整体脱贫,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口和收入稍高于贫困标准的边缘人口返贫,以及解决面比较大的相对贫困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压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渭河流域天水段进一步改善发展滞后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相对贫困问题的更好解决。

4.战略的实施对天水继续实施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战略机遇。

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天水体现得非常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天水市为18.2:25.2:56.6,甘肃为12.05∶32.83∶55.12,全国为7.1:39.0:53.9,天水市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严重偏低,工业化既发育不足,又存在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第三产业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天水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其他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放到同等地位,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的重要部署,提出要支持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为核心,培育一批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天水市是甘肃省重点开发区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省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前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天水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相对发展速度,加快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重要战略机遇。

5.战略的实施为天水更好利用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供战略契机。

我国已进入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核心,区域城市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抱团竞争的发展阶段。天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周边城市及国家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连通越来越便捷,经济技术合作的便利性大幅度提升。西安及关中地区、兰州的科教优势与天水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天水与周边区域在企业和产业发展上也有较强的合作和配套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促进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加强黄河流域城市间尤其是相邻城市间的合作协同,这将促进天水强化同周边区域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资源要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作,扩大天水的对内开放合作水平。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布局,将更加有利于天水发挥区位和辐射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天水工业具有一定的技术高度,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家的装备需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协同,将会对天水利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重要的战略契机,促进天水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水平的提升。

6.战略的实施为挖掘渭河流域天水段文化资源优势、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提供动力支撑。

渭河流域天水段文化文明源远流长,有“羲皇故里”“羲里娲乡”“轩辕故里”等称谓,是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根脉。大地湾遗址说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生活繁衍。渭河流域天水段也是秦人早期奠基发展之地,佛教传入后向东传播的重要基地,是重要的三国古战场。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4]。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形成了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5],市域内文物保护单位众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加强对黄河流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这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弘扬渭河流域天水段文化资源,更好地塑造城市精神和区域品格,提升文化优势和影响力,放大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效应。

二、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涵养能力弱,影响流域水量补给。

天水市域内有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总体森林覆盖率高。到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45%。但森林覆盖分布不均,森林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东南部、南部的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大部分林地和水源充沛的河流基本属于长江流域。渭河流域天水段大部分地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利水保设施不足,存水保水能力很弱。尤其是广大渭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很弱,若干河流季节性断流,无法有效发挥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和生态屏障等生态功能。

2.水土流失严重,流域生态环境脆弱。

渭河流域天水段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程度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642.30k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7.5%,其中绝大部分在渭河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达5026.5万吨,其中渭河流域达4272.6万吨。2016年甘肃省确定的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天水市92个乡镇被纳入其中,占乡镇街道总数的74.8%,纳入面积6479km2。确定的重点水土流失预防区,天水市有14个乡(镇、场、站)被纳入,纳入面积1836km2。最近20多年来,通过实施扶贫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梯田建设等水土保持项目,到2019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57.5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77.3%。通过渭河、藉河、葫芦河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有效稳定了湿地面积,改善了湿地生态景观,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但是,仍有约2185km2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未得到有效治理,既对渭河中下游地区形成较大的泥沙和洪水压力,也影响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3.水资源仍然紧缺,对流域生产生活和区域发展形成较大约束。

天水市属于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城市。全市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匮乏,开发利用程度低,调蓄能力差,供水保障能力弱,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在引洮供水之前,天水市多年平均人均自产加入境水资源量仅有600多立方,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天水市水资源区域分布很不均衡。渭河流域的甘谷县、秦安县都是天水市的人口大县,人口都占全市的1/6左右,但水资源量都仅占全市的1/20,经常发生干旱灾害。随着引洮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有效解决了天水市城区和供水区域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大大缓解了天水市资源性缺少、季节性缺水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但天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存在一些县城用水紧缺,地下水超强开采,农业生产用水不足,生态用水缺乏,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下,城市发展新增生产生活用水压力较大,城镇供水管网未完全覆盖,农村供水存在供水能力低、自来水入户率不高、设备老化、净化和检测设备不完备等问题。水量与水质也不匹配,两区五县乡镇饮用水水源,25个地表水水源地中有3个超标,27个地下水水源地中有12个超标。水资源供给紧缺,仍是制约黄河流域天水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4.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监测防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天水市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着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强化污染监测,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若干环境不达标的问题,环境污染防治压力依然较大。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优良率达95.1%。”[6]但还有18天超标,主要为颗粒物污染。从水环境看,城市排污管网不健全,废水管网收集率偏低,全市还有85个排污口直排河道,排污管网没有实行雨污分流,影响河流水质。麦积区主城区管网管径狭窄,水流量超过管网接收能力,造成部分污水溢流进入河道。污水处理厂未全面提标改造,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程度低。全市113个乡镇,仅有7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连接污水处理厂的“最后一公里”污水管网也不健全,污水没有达到应收尽收。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偏高,与水质目标有较大差距。流域天然径流量不足,部分支流出现断流现象,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差,渭河部分区段及一些主要支流季节性污染依然突出。河流径流补水主要靠污水处理厂尾水,流域内河流整治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地表水水质很难达到III类水标准。从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看,渭河流域天水段藉河、南沟河、清水河、葫芦河、散渡河多数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农村污染治理成为污染防治理的短板。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及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全市农村垃圾收集外运处理的村1427个,只占行政村总数的52.3%;纳入城镇管网处理生活污水的村108个,仅占4.3%,固定沟渠直接排放的村919个,占36.9%,无渠道排放的占25%。全市环保能力薄弱,特别是县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能力普遍较低,设备不足,人员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等能力亟需提升。

5.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

天水经济发展具有骨干企业技术优势、工业层次优势、特色农林资源优势、一定的区位优势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天水市各类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城市环境大幅度优化,一些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比较繁荣,招商引资成效良好,基本建设规模较大。本世纪以来,天水市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甘肃省第5位前移到2019年的第3位,在省内实现赶超进位。但是,天水总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能源资源缺乏,高端生产要素紧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佳。工业早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天水工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与全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8年前的工业化黄金期形成明显反差,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工业发展依赖少数骨干企业,产业链短,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弱。农业生产仍然粗放,技术进步不快,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小,文化旅游等产业链不完善。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连续多年高于地方生产总值,投资增长压力大。地方财政自有财力对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依赖度高,财政自给能力很低,市级财政自给率只有约1/6,最低的县区不到5%。骨干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生产能力改造提升比较缓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动能成长缓慢,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人均生产总值、地方经济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利润率、税收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工资水平等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

三、协同推进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聚焦生态优先,逐步改变流域生态脆弱态势。

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生活条件,是天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扛起国家战略地方责任的关键,也是推动黄河流域天水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一要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为基础,将具有非常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基本生态功能供给。二要优化生态保护格局。深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强化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治理,提升关山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城区和河谷川区建设整治,加快渭河沿线暨宝天和天定高速公路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分类推进环境建设。三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保护。要以水土保持为牛鼻子,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梯田建设及低标准梯田提质增效、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传统高标准农田和淤地坝建设等措施,系统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要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要积极推动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等创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四要加强渭河主要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以渭河、藉河为重点,通过推进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开展河湖空间整治、实施河流近自然治理等措施,建立起河流生态廊道体系。五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关山林区林麝资源栖息保护及种群恢复、秦州区藉源林区水源涵养林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保护,加大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严格保护核心区域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六要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以河道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为骨干、山洪沟道治理为依托的综合性防洪工程体系,加强河道断面生态化设计、护岸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进行河道防洪与生态治理,强化河道治理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切实保障防洪安全。

2.聚焦破解瓶颈,着力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要继续大力推进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是天水市大幅度提升供水能力、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提升供水品质、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渠道。预计到2035年,只有白龙江调水到位,大幅度增加水源供给,才能解决天水用水需求。因此,要积极推进引洮供水二期天水配套工程,解决武山、甘谷、秦安三县150多万人的各类用水需求。要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天水项目,进一步解决沿线武山、张川等县和全市发展用水需求。二要加快推进市内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利用市内嘉陵江流域水源解决渭河流域供水不足问题。三要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张川县东北部供水工程、清水县汤峪水库、武山县响河沟调蓄水池项目、麦积区红崖河水库工程、天水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天水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等一批水库和供水能力建设工程,合理安排各类用水供给总量和比重,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安全供水能力和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四要提升农村饮水保障水平。扩展农村供水管网,提升供水品质,解决好入户问题,让农村居民方便地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五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近期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地要及时划分保护区,控制污染严重的开发活动。要加强对原有水源地保护区不安全因素的治理,消除安全隐患,有效保障饮水安全。六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推动再生水生产,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促进再生水在农业灌溉、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利用,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缓解供水紧张状况。七要加强地下水保护治理。要强化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总量约束,加强地下水置换,尽快实现地下水供采平衡。八要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严格用水定额控制,推广节水器具,防控供水管网漏损,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升工业重复用水水平,调动居民节水积极性,加强用水大户管理,完善水资源阶梯收费制度,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3.聚焦污染防治,大力提升流域环境安全水平。

要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调动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积极性,打赢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一要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从流域水污染源排放情况看,渭河流域天水段平均年COD排放总量达6.82万吨,其中生活源占65%,工业源占14%,农业源面源占9%,畜禽养殖源占12%;氨氮排放总量1.67万吨,其中生活源占64%,工业源占7%,农业源面源占11%,畜禽养殖源占18%;总磷排放总量3624吨,其中生活源占52%,工业源占3%,农业源面源占23%,畜禽养殖源占22%。从数据可以看出,渭河流域天水段水污染排放总量大,生活源是各类水体污染最大的污染源。因此,首要的是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要进行提标改造,消除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缺口。要完善配套管网体系,将管网覆盖到城市所有区域,将城市污水尽可能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要加快合流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减轻污水处理压力,解决大雨天气污水溢流的问题。要合理布局重点建制镇和渭河及其主要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要延伸管网,尽可能把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纳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因地制宜采取人工湿地、地埋式生化处理等措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要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强化检查执法力度,完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等企业集聚区污水收纳处理设施,持续推动企业废水达标排放。要加强污泥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泥处理处置。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做好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粪污治理。要严格控制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加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水土污染。要加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落实好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口改造,确保排污口“零直排”。要加强生态清淤,加快生态修复,增强河道生态自净能力。二要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要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推广环保洁净型煤、优质无烟煤等的使用,有序推进城乡冬季清洁供暖,持续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减轻能源使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要逐步淘汰老旧机动车和低排放标准机动车,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柴油车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要通过强化道路扬尘管控,加强扬尘天气喷雾车降尘,积极推进机械清扫、湿法清扫,严防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管控,加强煤场、料场、渣场遮盖,持续推进扬尘污染综合防治。要通过加强秸秆垃圾焚烧管理,控制规范露天烧烤,严格控制燃放烟花爆竹,强化餐饮业油烟治理,减少烟尘排放。三要大力加强土地污染防治。要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地污染的调查,及时掌握土壤污染情况,及时跟进污染治理措施。要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推进降解农膜使用,提升秸秆还田比率,有效防止农业面源对土地的污染。四要强化固体废物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要餐厨等特殊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止油污污染。要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旧电子产品、废轮胎、废塑料、橡胶制品等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再利用,加强工业、建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强化农村垃圾的收集和集中处置,防止垃圾污染环境。

4.聚焦新动能培育,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天水的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全国水平,又出现了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约束。综合考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高质量工业发展提供的重大机遇,我国工业正处于迈向中高端的深度工业化阶段、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枢的发展阶段特征,工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多重功能和多种溢出效应,天水市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工业产业优势,工业仍应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具有一定工业质量优势的天水市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的关键领域。第一,要加强传统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要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投资,努力提高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和引领能力,提升天水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高度和人力资本及技术密集度,推动产品、产业从低附加值、低竞争力要素密集、影响力控制力相对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产品、产业、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高进入门槛、领先性、影响力、带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强的产品、产业和价值链环节不断攀升。要推动机床、电工电器、凿岩机械、仪器仪表、制药装备等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强化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并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提升企业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工业应用程序开发,全面推动企业上云发展,汇聚资源,加强共享,逐步形成制造业新生态。要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支持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业务,发展专业咨询、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安装指导、技术支持、零部件定制、市场营销、品牌维护、技术指导、客户管理、流程控制、远程运行维护、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等衍生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客户提供集成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要推动企业绿色化发展,引导企业着眼产品生命周期,开发绿色产品,建立和完善绿色清洁生产体系,发展再制造业务。要推动工厂、工业园区、供应链绿色化改造,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第二,要选准切入点,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以中医药产业为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聚焦航空维修制造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以提升创意设计能力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业,加快企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推动天水市委市政府重点谋划培育的五大产业的发展。要根据技术创新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谋划未来产业布局,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开拓工业发展空间。

二要以“七化”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第一,要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要在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形势的基础上,推动花牛苹果、蜜桃、大樱桃、核桃、花椒等特色林果产业,以及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二,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推动企业研发、推广粮食生产机械、饲料草料收割机、苹果套袋机、防霜机、防雹机、智能化温室大棚、智能化养殖设施等装备,逐步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第三,要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改造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第四,要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发展和推广有效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第五,要加强农业产业标准制定、运用和推广。强化农业地方标准制定运用,完善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环境、过程的标准化,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要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顾客对天水农产品的信任度。第六,要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要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优势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要加强区域品牌使用管理,防止品牌使用中的道德风险,更好地维护品牌价值。要注册和培育其他成规模农产品品牌,强化“三品一标”认证,更好地发挥品牌对农产品生产、营销、增效的促进作用。第七,要促进农业融合化发展。要发挥好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载体、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提升。第八,要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要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龙头加工企业的培育引进,尽可能吃干榨尽各类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带动效应。

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一,要做强做精做大做优文化旅游业。利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承载能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丰富产业产品内涵,推动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加快发展。第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骨干企业服务环节的专门化市场化,加快各类产业发展所需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附加值。第三,要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天水的区位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天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快“一带一路”物流通道、重要物流节点、陇东南区域物流枢纽、区域性商业会展中心等建设,促进商贸物流业迅速发展。

四要大力发展新经济。紧盯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捕捉和利用好产业发展机遇,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积极挖掘利用数据资源,积极利用新经济形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天水新经济培育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5.聚焦协同发展,着力加强与黄河流域城市的合作共赢。

要以西安、成都、兰州等周边城市为重点,加强与黄河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渭河流域城市的合作协同。一要通过合作,积极构建和融入区域合作网络,加强与流域中心城市重要科技经济主体的战略合作,获取天水发展所需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弥补天水发展的资源要素缺口,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天水区域创新体系、金融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天水创新和发展能力。二要积极加入西安、成都等城市的都市圈和辐射圈,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集聚优势、服务优势、带动优势,在与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城市的错位互补发展中寻找发展机遇,强化整体优势。三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提升天水产品、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增强对黄河流域、丝绸之路经济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输出能力,提升企业产能利用水平,在开放合作中促进天水加快发展。

6.聚焦文化传承弘扬,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

一要进一步挖掘好文化宝库。渭河流域天水段作为华夏民族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个区域摆脱蒙昧,肇启文明,实现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转变,创造了远古时代的高度文明。秦人在这个区域开基立业,发展壮大,最终问鼎中原,一统天下,奠定了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大一统发展格局。这里是佛教东渐的重要基地,是我国佛教石窟最密集的区域,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多个民族在这里互通有无,和平共处,文明互鉴,共同发展。这里也曾经是中原民族抵抗外辱的重要阵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感人事迹。这里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这儿共同谱写社会主义建设新的辉煌业绩。这块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这个地区发展的精神根基,一定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二要传承祖先品格。在黄河流域天水段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文明,既体现了追求科学、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探索精神和生存智慧,也反映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的奋斗精神,还反映出创业创新、勇往直前、刚健有为的开拓意识,以及粗狂豪迈、忠厚真诚、勤劳勇敢的性格品质,战天斗地、不畏困难的不屈精神,交流融合、和谐共存的包容精神。要积极挖掘和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精神财富,焕发出时代的精神动力。三要凝练城市精神。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急需凝练既能体现天水精神积淀、文化传承、地域特点、价值导向、品格气度,又能体现时代追求的城市精神,形成天水的精神标识,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激发市民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热情。四要提升城市形象。通过一系列内提品质、外塑形象的活动,提升天水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展现天水良好形象。五要放大城市文化优势。做好文化产品开发,讲好天水故事,加强城市对外宣传推介,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增强天水的吸引力、感召力、集聚力,使更多的游客到天水来旅游体验,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效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

7.聚焦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制度保障能力。

有效推进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一要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合理确定指标权重,科学进行数据采集评估,准确评价县(区)、乡(镇)政府生态保护成果成效,促进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保护水平的提升。二要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产权登记确认,强化自然资源产权保护利用,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实现形式,促进有效发挥自然资源价值作用。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方式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争取上级政府补偿、加大市县级政府生态补偿投入、强化流域生态补偿、加大生态产品购买力度、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制度、丰富生态补偿形式等多种方式,使生态补偿更加科学、合理、到位,提升流域内居民和市场化主体提供生态产品的积极性。四要创新河湖管理保护体制机制。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管理,完善河湖执法体制,严格落实好河湖长制,切实加强河湖监管。五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环境保护治理机制,通过用能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和森林碳汇等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六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四办”改革,减除不必要的管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到天水投资发展的积极性。七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谋划确定好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加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共用平台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条,集聚关联企业,努力把天水打造成支柱产业发展高地。八要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合作网络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黄河流域城市的战略协作和合作协调,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开拓天水发展空间,提升天水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天水生态发展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天水之镜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