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2021-11-23刘岩
刘 岩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势在必行。国家在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有利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满足,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这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乡镇文化站33530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109630人。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供给不足,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低等。而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天水市,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有效分析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探索出解决的路径,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农村发展,发挥乡村在发展中的主动性,通过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建设新的有效引擎。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的发展主要是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而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在发展中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想早日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城镇反哺乡村,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之一就是“乡风文明”,要实现乡风文明就必须振兴乡村文化,而要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就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在农民中挖掘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了农民的价值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府也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组建各种文化社团,以及向农民提供书籍资料、组织技术培训、开展知识讲座等服务内容,使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不断得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去除糟粕文化,实现了移风易俗并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此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乡土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本进行对接,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通过文化与农业相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创新模式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推进乡村振兴多维度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为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其实施的具体情况始终关注着,并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就是乡村文化振兴,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提到:“促进乡村振兴,必须重点关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财政资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乡村人才发展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水市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出台了《天水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天水市“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天水市建立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实施方案》《天水市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有利推动了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491个,实现了全市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建成文化馆乡镇分馆123个,图书馆乡镇分馆123个,且分馆与总馆在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上基本一致,形成了文化资源互联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此外,“戏曲进乡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乡村文化惠民演出近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等文化服务开展业已常态化,真正打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为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天水市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近年来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截止2020年底,全市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配送项目共投资2628万元,相继为1314个行政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二胡、锣鼓、板胡、电钢琴、电子琴等设备。投资585万元为全市48个乡镇、69个村配送公共文化一体机和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端设备。全市共有1034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581个深度贫困村的文化设备配送实现了全覆盖,为全市农村群众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设施设备保障。天水市每年还落实“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资金1047万元,实现了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为城乡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馆、美术馆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乡村公益讲座、培训辅导、书画展览等文化下乡活动。在2016年至2017年,天水市对71个不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达标升级建设,全市1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现均达到国家三级站及以上标准。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基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11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基层服务站和2491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基层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全市共落实了1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副科级文化站长编制,全市现有专兼职文化专干379名,队伍建设逐步转向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天水市还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和“三区”人才扶持计划,仅2020年就选派了643名优秀文化者赴“三区”开展文化服务,同时,还为“三区”培养了446名文化工作者,并为提升服务效能,分批次、分专业对选派招募人员进行了轮训。此外,天水市还积极完善了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信息库建设,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共293名,这些民间艺术家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崭露头角、各显才能,为全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一社会转型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开始严重分化。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文化领域的分化,在城市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农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和“空心化”。农村文化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农村文化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天水市常住人口为298.4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194.43万人,占比57.71%,乡村人数大于城镇人数,但是,因为各方面条件限制和制约,有的乡村还不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且随着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水市城乡文化之间的“数字鸿沟”呈现出了日益加重的局面,农村文化被更加“边缘化”。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空心化”日益严重。天水市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农民仅靠种地是无法实现家庭经济的上升的,因此,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便天水农村就形成了“空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秩序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农村社会走向整体性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主体缺失,加剧了公共文化物质空间的闲置和精神空间的衰落,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分离态势加剧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不断扩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却显示出不显著或趋于停滞,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非常态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也逐渐频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就表现为越向基层延伸,遭遇的困难与阻力也就越多。由此,尽管天水市近年来向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却难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呈现出分离态势。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输入型供给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但是对所有乡村供给的标准化和单一化以及群众需求了解的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了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脱节。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化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外生动力不能实现本土化,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分离的困境,加剧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艰巨性。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单一化、格式化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政府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都是建立在行政命令及责任机制的基础上的。一直以来,政府习惯于单线条的纵向供给模式,这种供给模式具体表现为供给方式格式化和单一化,有的供给甚至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背离,这就导致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天水市在这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单一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为文化媒介所提供的文化惠民服务,比如送戏下乡、书画展览、公益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常常都是固定动作,活动方式单一,活动次数增多就难以让农民产生新鲜感,进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格式化,具体表现为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一些文化设施的城市文化、精英文化元素较多,忽略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文化参与能力不足的实际需求。政府主导的格式化供给模式与农民之间的对话机制缺乏,难以与乡土文化紧密整合,最终造成供需脱节和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现象。同时,单一化格式化供给将民间力量排除在外,很多青年农民对乡土文化越来越陌生,他们没时间或者不愿意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去,导致了使得基层文化力量难以成长或成长不足,长此以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就显示出了增长缓慢或者负增长。这都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优化服务类型
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农村是薄弱点,天水市乡镇基层服务站和行政村基层服务点普遍存在功能不健全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及服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充分利用乡镇基层服务站和行政村基层服务点的终端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制度供给和资源下乡优势,倡导公益文化,充分运用文化广场等场所,经常性的组织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其次,要加快数字网络建设,推动文化信息的共享共建。通过数字网络建设,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网络得以在多个地方流动共享。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性结合的路径,使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有反馈渠道,实现供需对接,有力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再次,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实现“文化+公益+便民”公共服务的融合,以实现公共空间、产品、人才、服务的共享。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品质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有力参与能有效拓公共文化服务在资金、人员、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最后,建立健全各项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阵地的管理,天水市应加快制定服务规范,建立绩效评价机制。鼓励退休人员和文艺团队参与到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中去,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开展
要保障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开展,就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财政资金如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血液,如果资金不充裕,会严重阻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天水市农村地区,更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首先,天水市政府应当设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的最低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水市可以借助文化旅游的优势,努力争取更多专项资金。如武山县可以凭借红色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项目争取文化服务资金;秦州区和麦积区可以借助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申请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其次,天水市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的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建立有效的追踪反馈机制。同时,对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追踪,并收集资金使用相关信息,以便更好的为文化服务资金的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水平
目前,天水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如何有效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引进优秀人才。针对本村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或在其他地方工作的本村轻年人,利用他们的乡土情怀吸引其回到家乡工作。此外还可以与天水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定向培养学生,待其毕业时回到本村进行工作,可设定最低服务年限。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应综合考量个人特点和综合素质,制定个人专属的长期的培养方案。此外,还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学习以及进修深造,提高其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制定合理的就业资金保障体制,切实保障农村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待遇,保障乡村人才供应。
(四)培育多类型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供给内容
当前,天水市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呈现出单一化、格式化,主要表现为注重“送文化”,而忽视“种文化”,这使得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力量没有被充分激活。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出现了失灵现象,所以,天水市当前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育多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应开发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天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流传下来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对于丰富天水市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及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充分挖掘天水地方文化资源,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同时,还要传承和保护好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以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以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铸魂。其次,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发挥本土文化精英引领示范作用。无论是文化能人还是乡贤,他们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头人,他们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载体,他们可以牵头成立起民间文化组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以及文化修养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中,在农村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传播中起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应发挥乡贤和文化能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最后,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基层文化自治。现阶段,天水市农民文化参与水平整体较低,而且农民个人文化积累不足。因此,应激发广大农民的文化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素养以提升其文化参与能力。基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激发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他们喜爱的公共文化内容,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要激发基层文化活力,通过基层政府简政放权,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激励基层群众参与文化管理,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乡村地区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