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中国问题

2021-01-06

关键词:资本主义苏联特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市 300191)

自1516 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发表开始,“社会主义”思潮正式进入世界历史视野,至今已五百多年。2013 年1 月5 日,习近平在讲话中将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史进程划分为六个阶段①,并指出:“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可见,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历程中蕴含着当代中国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8 世纪中叶之前的西欧,诞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早期,是原始形态的社会主义。而此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顶峰——明、清时期。因此,从历时性上看,空想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去甚远。然而,一些人只见当代中国问题,不见中国成就,指责中国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成功,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空想。针对这种错误认识,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2]因此,全面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还未充分展开的历史条件下,是反映早期无产者利益和愿望的不成熟理论,有其独特的形成背景。

一是宗教改革运动启迪民智。16 世纪以前,整个欧洲社会处于宗教神学的极端统治和宗教教义的严格限制当中。教会不仅通过教义控制人的思想,还大量抢占土地搜刮民财,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兴起。其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提出,圣经虽然是信仰的最高权威,但教皇、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信徒个人能直接与上帝相通。这场打破宗教权威的改革运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运动。以空想社会主义者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产的“千年王国”。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权,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人本意识的觉醒,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扫清了障碍。

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由于15、16 世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和科技大进步,工业革命在西欧几个国家相继出现,由此引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迅速确立。西欧经济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循环中。在这种状况下,普通劳动者刚刚从人身依附的封建社会关系中走出来,又陷入到了资本剥削当中。被暴力剥夺土地的农民无以为生,四处流浪,不得不成为雇佣工人。他们收入微薄,朝不保夕,日夜在流水线上生产自己买不起的产品,穷困潦倒。而资本主义经济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因为生产的盲目和无序带来了产品过剩、经济滞胀、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空想社会主义者将之称为“多血症的危机”,必须进行社会变革。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空想社会主义集中阐发了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世界的精神设计,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一,主张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康帕内拉提出,未来社会要实行绝对的公有制,消灭阶级区别、贫富对立及其引起的所有恶习。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也“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永久根源”。[3]因为,它使人产生利己主义,使富人变成“衣冠禽兽”。

第二,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合理分配。莫尔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贫富两极对立,一面穷困不堪,一面又奢侈无度。欧文通过对资本主义企业赢利的计算,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他痛斥资产阶级政府是掠夺、暴虐和欺骗的集合体,是用暴力和欺骗手段掠夺和折磨生产阶级。傅立叶提出,分配应该按劳动、资本、才能三方面进行,即“按比例分配”。

第三,主张消灭商品交换,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圣西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的最严重的灾难”。傅立叶指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主要是生产的分散性或不协调的劳动,因此,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他还第一个指出这是“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危机”[4],解决办法只能是建立自愿参加的自然、诚恳的“法郎吉”协作社。

第四,主张消灭城乡差别、体脑劳动差别和阶级差别。康帕内拉提出,未来社会要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未来社会要实行普遍劳动原则以最大限度保障平等。

第五,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直至消亡。莫尔设想,未来社会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选举产生首领,不允许专制独裁;法律条文少而明确;信仰自由,免费医疗,人们把快乐当作追求的目标。康帕内拉提出,理想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机构是按照民主原则和“贤人政治”的原则组织起来。傅立叶指出,在历史上,蒙昧制度、宗法制度、野蛮制度和文明制度不过是痛苦多难的一些荆棘丛生的小道,不过是上升到更完美的社会制度的阶段而已,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处于文明制度的衰落阶段。“傅立叶最伟大的地方是表现在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上。”[5]他“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把人类的思想引入历史研究”。[6]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残暴和无能,批判了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病,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诉说痛苦,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曾对他们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7]他们“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8]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9]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受时代条件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身发展阶段的局限,也存在许多理论缺陷。这些缺陷是其理论沦为空想的根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之最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他们还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创办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建立国内移民区,创立小伊加利亚,即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因此,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在英国,有欧文主义者反对宪章派,在法国,有傅里叶主义者反对改革派”。[10]具体而言,其理论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束缚。他们认为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障碍是人类没有用理性支配行动,或者说是因为还没有出现用理性支配行为的天才人物。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决定其经济状况,而政治制度、法律的好坏又取决于人的理智。这显然是唯心史观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从道德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蓝图,而不是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总是幻想天才人物来解救无产者于水火,来建立他们所设计的美好社会,而不是将人民群众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二是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圣西门鼓吹在劳动者和剥削者之间实行阶级合作。欧文认为,对于人性的正确认识将消除人间的一切仇恨和愤怒,并为新的社会制度铺平道路。因此,在他们看来,改变现状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争取舆论。他们对无产阶级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而不是将其看作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根本力量。他们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能动性,更不懂得实践对社会历史的变革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11]而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自我革命的统一,是人民群众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极大彰显,是将革命和改革进行到底的主动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空想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

承接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9 世纪30、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习近平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3]然而,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些人质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指责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对回应质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30、40 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代。英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由于生产过剩,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6 年再次爆发危机,并蔓延至其他国家。1847 年的危机则席卷整个欧洲和美国,形成世界性危机。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由此构成了从理论上彻底阐释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时代需要。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公开化和扩大化。此时,无产阶级已经从早期自发地反对个别企业主、破坏机器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1833 年11 月和1834年4 月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 年至1848 年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4 年6 月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史称“三大工人运动”。它和早期工人运动相比,斗争的目标由改善生活条件变为谋求政治权利,矛头直指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形式由破坏机器变为群众性的罢工、示威游行,直至武装起义。斗争的组织由松散联合变为有工会和政党。此时的工人阶级已然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同资产阶级进行全方位的政治斗争。这些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现实,揭露问题本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石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14]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包括既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和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说明了如何认识、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的问题,即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受压迫最深的无产阶级显然革命性最强,最先进。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搭建起了“理论基石”。这个理论基石就是恩格斯所总结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说明了决定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是历史唯心主义所宣扬的什么绝对精神,也不是宗教崇拜所宣称的上帝、神权,更不是什么天才人物的思想动机,而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始终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在阶级社会中,激化的结果引起激烈的阶级斗争,产生革命,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由此,一种社会形态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恩格斯曾经形象的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15]唯物史观表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推动力量。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由此,资本家可以不劳而获,工人却越劳动越受剥削。而私有制是导致这种剥削存在的制度根源。然而,私有制又同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存在根本矛盾,这一矛盾带来经济危机。要破除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一旦无产阶级明白这个道理,就一定会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归根到底,两大理论基石共同宣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因此,恩格斯才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6]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永不过时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就被写在了旗帜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制度根源,明确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式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归根到底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7]这一价值指向使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先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党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党始终围绕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任务而前进。习近平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当代中国,这一历史性课题表现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高度统一。只要这一历史性课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继续与中国实际结合,党的理论创新也必然不会停止;只要这一历史性课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要在中国实践中不断前进,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新时代中国人的解放和发展,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中国的社会主义会失败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具备了时代条件。列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建国74 年后这个社会主义的成功典范却轰然倒塌,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一些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从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政权,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曾多次提醒全党,我们国家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上,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必须汲取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走好中国人自己的路。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审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分清历史主流和支流,对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由成功到失败的转变

由于20 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各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工人运动重新高涨,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列宁将这一时代称为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时代下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和经济实质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首先在苏俄由理想变为现实提供了历史机遇。当时人们最渴望结束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要自由。可无论是沙皇政府,还是后来的临时政府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强大的革命洪流形成了历史合力,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从此,社会主义在苏俄进入到了巩固和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时代。

列宁并不担心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他担心的是落后的俄国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坚持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绞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时,实行指令性经济模式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为被迫选择。当战争刚一结束,列宁就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这是个“无可争辩的论点”。[20]“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他的力量源泉,他的牢不可破的力量保证,他的最根本的任务,首要的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21]“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上去了。”[22]这才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由此,列宁晚年提出了一系列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经济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巩固工农联盟、改善党和国家机关的政治体制改革设想。然而,列宁晚年很多好的想法在其去世后并没有保留下来。1929 年底,斯大林断然终止了列宁说要实行一个时代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脱离实际地加快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他在1930 年代初搞了强制集体化,又在1936 年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里,斯大林又搞了扩大的清党运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形成。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虽然批判斯大林,但他对于落后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采取了不切实际的做法。他提出要用15 年使苏联赶上并超越美国,并在1959年宣布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两年后又声称苏联将在“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过分激进的盲目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在政变中将其推下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逐渐进入了保守、滞后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日益畸形,官僚主义弊病日趋严重,既得利益群体逐渐固化,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最佳时机。十几年后,当人民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国内没有改革共识,党内利益分化,不能实现集体统一领导时,社会主义就在缺乏顶层设计的改革中走向了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科学认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三十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彻底失败的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的根源。不管苏共领导人是否主动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都会解体,苏共都会解散。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根本上给以否定,苏联解体才是走上了“人类文明的正道”。

这套言论,说到底是对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历程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借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否定其存在的历史客观性,进而否定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借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来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贯伎俩,其根本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总书记曾经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23]同样对中国,“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4]正是基于此,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放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十分必要,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不可抹杀的历史时期十分必要。这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具体运用的结果,但实践中脱离了苏联实际,丢掉了改革良机,不断走向僵化、集权,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符合当时苏联社会和苏联人民发展的现实需要,无产阶级的政党也日渐腐化堕落,最终走向了失败。苏联解体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但仅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支流,作为主流的科学社会主义依然生机勃勃。

总结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直接体现。党的总书记很早就指出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6]从历史进程中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包括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然而,有人错误地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误为依据,人为的割裂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甚至以前后两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上的不同而否定彼此,极其有害。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27]不应该也不可能人为的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因此,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出场历经磨难和曲折。由于闭关锁国,近代中国尝尽落后就要挨打的苦楚,艰难寻求社会变革。仁人志士为此提出了“振兴中华”、“中华民族复兴”的口号,尝试了各种救亡图存的道路和方法。1851 年,以受压迫最深的农民为代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在中国持续了14 年、遍布18 个省,但最终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了;1860 年代到1890 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中国兴办了近代工业、教育、军事等,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能使中国真正摆脱封建压迫和殖民剥削;1898 年康有为六次上书光绪帝要变革中国社会制度,促使清政府不得不颁布了新政,但依然治标不治本;1911 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但仍没有抵挡住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各种救亡道路的实验和筛选中,中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火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8]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党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稳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独立自主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动力和领导力量、战略和策略等基本问题,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时刻准备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党中央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建设好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的核心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29]然而,由于党自身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循,苏联共产党用不到30年时间实现了西欧国家一个世纪的发展成果,展现了苏联模式的极大示范性和吸引力。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鼓动下,中国开始学习和照搬苏联模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弊端也在中国出现。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 年所写的《论十大关系》中提醒全党,务必要警惕苏联的缺点和错误,引以为戒,避免走弯路。在党的八大上,党中央又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判断,并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基本方针。随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规划了中国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因此,毛泽东说:“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30]然而,由于没有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加上党内“左”倾思想愈演愈烈,个人崇拜氛围越来越浓,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迅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观愿望使建设方针脱离了中国实际,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正轨。此后,中国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带来了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挫折。

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党在这一历史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的贡献。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得了总量上的进步,而且还建立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党的八大上,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纠正错误之后依然被采用。毛泽东在1956 年曾经讲过的,中国可以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地下工厂可以合法化,可以雇工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华侨投资20 年、100 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31];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的“三主体,三补充”②主张,都为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毛泽东所始终强调的实事求是思想原则,提出的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走自己的路的决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2]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清晰地认识到:老路、邪路不能走,必须走新路。1982 年秋,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振聋发聩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深化的发展历程。

1978 年,全国范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走新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破解新路上的发展难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党的十二大初步明确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战略及其步骤、方针政策。党的十三大首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概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点。面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波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总结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共产党执政还能不能?改革开放还要不要?由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中回答了上述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基于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得以明确,判断改革开放是否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得以树立,在实践中匡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这中间,邓小平还提出了打破整个世界传统认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其它内外国防外交上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将“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为“邓小平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

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4]党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解答新问题。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共产主义的目标没有实现,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依据、战略布局、总体布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特征,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5]

国家、人民以及党面貌的变化有力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其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又说明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直接体现。然而,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50 年前所说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6]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我们吃过照搬苏联模式的亏,不照搬他国模式,也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化。我们要在清晰把握现行道路问题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自我完善,奋力书写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新历史。

注释:

①即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我们党在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基础上开创和发展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阶段。

②国营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个体经济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苏联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