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的三维解读
2021-01-06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市 200092)
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内涵深刻,分别从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和人民维度阐述了“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论述不仅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而且着眼于如何实践“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位,对新时期深化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念,充分焕发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动工会工作顺应时代变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紧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深深植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时代维度对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进行了阐释,为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与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劳动和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劳动不仅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而且促进了社会的产生,使人不断摆脱对自然界的从属关系,成为具有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人。劳动作为实践的基本形态既是人类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手段,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所在。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并从当前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突出了劳动的创造性价值,深化了对劳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日益取决于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创新之源的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得到凸显,以创造性劳动为代表的高水平劳动则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简单重复劳动不同,创造性劳动生动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的内在本质。通过人们的自由探索、积极思考和不断实践,创造性劳动往往能够突破现有的产品和技术限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创造出传统劳动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正在颠覆传统社会劳动方式,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被创造性劳动所取代,推动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变革,展现了创造性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与此同时,创造性劳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必须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和推动
无论在我国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始终代表了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以其先进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站在历史发展的新方位,需要充分焕发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领导和推动我国广大劳动者主动适应和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发展的新格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一些推崇经济利益至上,轻视工人阶级地位,漠视广大劳动者权益的情形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3],“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4]新时期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依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发挥了自身的知识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广大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积极投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奋战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要增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必须巩固工人阶级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的领导阶级和主力军地位,激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工会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开创国家和人民的新事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密切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联系,加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和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带来的劳动者幸福观念、生活目标、劳动需要等方面的改变对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指出,“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5],“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善于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6]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原则,把准政治方向,加强业务建设,发挥自身作用,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进工作改革和创新,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提升党领导下的工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成效,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会工作新局面。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着眼实践“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7]“中国梦”是实现我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是新时期激励我国全体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着眼于实践“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从实践维度阐释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的重要作用与内在联系,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国梦”,谁来引领实现“中国梦”,怎样推动共创“中国梦”等重要问题。
(一)脚踏实地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中国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既是理想的梦,也是可实现的梦,关键在于脚踏实地的劳动。“中国梦”具有现实性,是因为“中国梦”是由一个个劳动者的“就业梦”“上学梦”“住房梦”“宜居梦”“医保梦”“小康梦”等个人梦想所组成,这些个人梦想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化作我们追求幸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每一个人的劳动既是我们追求个人梦的基本途径,也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9],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10]脚踏实地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但也需要我们在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方法、劳动环境等多方面加以提升。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倡导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时代新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同时要不断加强劳动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勤劳俭朴、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等劳动美德。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掌握科学的劳动方法,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时代在进步,我们既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学习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开展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破解各种发展难题,也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劳动环境。要建立促进就业和个人发展的有效平台,畅通各行各业劳动者参与发展的渠道,为每一名劳动者提供发挥自身智慧和能力的人生舞台,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二)工人阶级是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奋斗。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各种思想意识潮流相互激荡,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思想波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人阶级是最具有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阶级。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焕发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11],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相向而行、共同进步。身处当前的时代,国家的发展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内在统一、高度契合。只要勤于学习本领,勇于开展实践,敢于挑战困难,不断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也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内在统一性为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来源,也为工人阶级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内在的共同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广大工人阶级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全社会劳动者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万众一心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断努力。
(三)工会是团结广大职工共创“中国梦”的纽带
搭建“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连接桥梁和联系纽带是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2],“要把执行党的意志的坚定性和为职工服务的实效性统一起来”[13]。工会要切实发挥在“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连接桥梁和联系纽带的功能,团结广大职工共创“中国梦”。首先,必须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工会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障。脱离党的领导只会重蹈西方自由工会的覆辙,导致党与人民群众相脱离,使“中国梦”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必须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当前职工劳动关系多样,职工思想意识容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必须提高工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加强对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职工的家国情怀,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使“中国梦”与“个人梦”充分融合。第三,必须提高工会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工会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载体创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工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化作团结奋斗的号角,凝聚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定位
广大劳动人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与核心价值所在。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14]。习近平关于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位,从人民维度出发,将人民的主体性贯穿在关于劳动、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的论述中,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巩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劳动人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一)巩固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源、幸福之源。广大劳动人民既是劳动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巩固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我国作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5]。每一名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尊重劳动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巩固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的权利。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竞争加剧,一方面要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权利,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构建有利于劳动者个人事业上升发展的通道,“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6]其次,要保障劳动者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权利。必须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充分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确保广大劳动人民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使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逐渐转变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三,要保障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共享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也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更好地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热情。
(二)发挥劳动人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要素,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习近平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17],“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18]
要充分发挥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眼睛向下,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使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新时代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高水平的劳动者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各种创新和创造,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工人阶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习近平指出:“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19]要大力加强我国的职工素质建设,从知识、技能、品格、思想等各方面为促进职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高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职工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比例,发挥新时期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带动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奋斗。
(三)维护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切身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必然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是价值主体。维护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凝聚民心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化。从工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必须将维护劳动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切身利益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新形势下工会要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以职工为中心,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面向基层需求,服务职工群众。基层工会是直接联系一线职工的工会组织,是工会服务职工的最直接体现。工会尤其是基层工会要以增“三性”、去“四化”为抓手,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提高政治性;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增强先进性;竭诚服务职工群众,重点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突出群众性;坚决抵制“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倾向;发挥工会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扶贫困职工群众、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提升职工劳动素质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工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