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舒肝化浊法在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中的应用探讨
2021-01-06彭卓嵛岑人慈宋雄黄梦铃李桂贤
彭卓嵛,岑人慈,宋雄,黄梦铃,李桂贤*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REG又名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1],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特殊病理变化形态类型的胃炎,其以慢性中上腹部不适、疼痛、嗳气、泛酸、烧心等特点为临床症状。内镜下存在原因不明的再发性或持续性的多发性胃糜烂。病理表现为变性、坏死、胃粘膜变性、变态反应、炎症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理表现以肠易变和易受累为特征。西医治疗REG患者依从性差,易产生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表明,传统中医药在治疗REG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2-3]。
1 中医病因病机
REG是现代的病名,中医对本病尚无系统、完整的记载,对本病的认识也不统一。因此多根据其症状归入“嘈杂、痞满、胃脘痛”等范围。本病的诊断是通过电子胃镜得到,而检查的表现可见胃黏膜充血、隆起糜烂,与传统医学中的痈疡表现相似,凡身体之损伤,内外都可用“疡”命名;如《素问·风论》有言:“故使肌肉愤膜而有疡。”即凡有表现为血肉肿胀表现的,皆可成为“疡”。故而对于REG,因其病位在胃,可以借鉴与外科疮疡类比的思想,应用“胃疡病”这一名称作为REG的中医病名。
REG的病因历来说法颇多,至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一般认为引起本病不是由一因一素,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致病因素在较长时间内的交相搏弈而成[4]。中医病因多可分为: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过食厚腻油甘,耗伤中阳,遂致运化无力,饮食难消,进而痰湿停滞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脾升胃降,司受纳、消化及输布之功,胃病日久及脾,故致脾气虚弱,胃膜失于濡养,受损日久成疡。②情志所致:情志不得畅达,气机停滞,伤及脾胃;或忧思伤脾,失于运化,继而出现胃脘痛、反酸嗳气等一系列的症状。③药石所伤:滥用、误用药物,日久多伤脾胃,寒热内生,进而损伤胃膜,加之胆胃酸液侵蚀,日久成疡。④久病所致: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或产后、病后致虚,或劳倦过度,中气被耗,脾胃虚弱难以运化水湿遂成痰瘀,亦可因正气亏虚感受外邪而成虚实夹杂之证[5]。
据统计,REG的证型多为瘀阻胃络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其中肝胃气滞证型是REG的多发证型[6]。笔者在反复临证中得到启发,认为REG的发病机制是中气亏虚,肝郁横逆,气滞成瘀,浊毒凝滞于胃,最后致糜烂成疡。朱丹溪有言:“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首先,中气亏虚,运行无力而致气机阻滞,痞塞不通。第二,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痰浊凝结,留胃不去,则糜烂发病,形成胃疡。叶天士有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第三,湿痰等浊邪在胃的堆积,复加重气机郁滞的程度;胃气亏虚,脾运化之力下降,脾胃同病,水湿痰浊内生使中气更伤。所以在证型的标本虚实上,部分近代医家[7-8]认为REG见单一实证或虚证少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多见。
2 中医治法
2.1 关于益气法
古代医家多认为脾胃虚弱为脾胃病病变根本。《黄帝内经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李东垣有云:“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因此有中焦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诸病从生之论。基于此,古代各医家亦从脾气虚方面创立各方治疗脾胃之病。如《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论述脾虚气滞腹满之证治;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腹泻,呕哕吐逆”;“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噎”参苓白术散主之;《景岳全书·痞满》亦云:“若食滞既消,脾气受伤不能运行而虚痞不开者,当专扶脾气微者,异功散,养中煎,甚者五福饮,温胃饮,圣术煎。” 现代各医家[9]治疗方面多从瘀、从痰、从肝论治,而清代医家柯琴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笔者也认为从虚论治在本病中能起到较大作用。因本病多因脾胃虚弱,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气郁日久,血行瘀滞内停,淤滞日久,胃膜糜烂成疡。同时脾虚通过对胃黏膜屏障功能、防御机制均有影响,其体现在各种微观指标,如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PTEN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而导致胃黏膜各项功能的下降,防御体系的损坏[10]。故董丽丽等[11]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胃疡病,在临床上取得看了较好的疗效。
2.2 关于疏肝法
脾胃居于中焦,主枢纽之升降,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衡意味着其他脏腑的阴阳升降随之失衡。此谓“少阳为枢”。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的疏泄作用为脾胃之运化提供动力。《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土得木而达之”。《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同时肝又与脾胃共同参与人体全身气机的运行、输布。而一旦肝的疏泄作用出现障碍,过盛则乘脾,不及则脾气难升,运化失司。《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饮食。不知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而本病病程日久缠绵,久病致脾胃两虚,一方面脾虚肝气乘之,另一方面脾胃运化水谷精华能力不足,肝失濡养,难以疏泄气机,进一步加重了脾胃的负担,所谓“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更致痰浊水湿等病理产物瘀阻于胃膜,难以疏布,日久血肉肿胀、糜烂形成本病。
临床上REG患者因病程缠绵,皆有程度不一的忧思焦虑、急躁易怒等情志表现,与肝郁不畅有关。故《洞天奥旨》中言:“内伤者,伤于喜、怒、忧、思、惊、恐、悲之七情也。一有所伤,则脏腑之气血不从,逆于肉理,变生痈肿矣。”现代医家[12-14]多有此共识,在胃疡病治疗上,多以疏肝法治疗,并取得了明确的疗效。如吴文尧教授[15]常以疏肝健脾为法,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疡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关于化浊法
临床上REG病程日久,乃致脾气日弱,而《赤水玄珠》云:“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郁为热,热又生湿,湿热相生。”脾虚不运,水谷难消,久则清浊相混,浊邪壅阻,进一步产生痰湿等的病理产物,另一方面脾气不运,肝失条达,升降失常,津血运行不畅,久郁化热,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相结,变生浊邪。而浊为阴邪,易阻滞中焦,中劫胃液,气机痞塞,中焦转运失司,浊邪难化,蕴结于胃膜,日久成疡。全国名老中医李佃贵[16]以“浊毒”立论,认为脾胃病多由“浊毒“致病,既是病因又为病理产物,认为治疗上应以化浊解毒为法。特别是在胃疡病方面,提出“散六浊”治法,即从“气、血、痰、火、湿、食”六浊为出发点,辨证施治,临证疗效显著[17]。庄鸿莉、屈武[18-19]均通过运用益气化浊和胃方与单纯西药对比治疗REG,对比得出中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单纯西药治疗患者高。
3 中医治则方药
上文所论三法在REG中非单独运用,概因REG的发病机制是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疏泄,气机郁滞不畅,进而犯胃,肝胃受损,更致气郁,日久血行瘀滞,浊邪内停,酿生成疡。其根本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临床治疗REG,需以益脾气,疏肝气,化浊邪为基本治则,既补益脾气,开生化之源;又调中州气机升降,化湿、痰、饮、瘀等浊邪,达到治病之效。
笔者所选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REG,源自《伤寒论》,原文有载“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为治虚痞所设,原方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大枣、生姜、甘草组成,现加用全瓜蒌、郁金、白及等药组成。方中旋覆花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经、胃经,有降气、消痰之功。《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代赭石功能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二者合用,使降逆之力倍增;人参补中益气,临床多以党参代替;大枣、生姜同用,既调和营卫,又可健脾养胃化痰;甘草温益中气;全瓜蒌宽胸散结,更有“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消痞;郁金行气破瘀疏肝;白及祛瘀生肌。诸药合用,标本同治,消补兼施,共成益气和胃、疏肝健脾、降逆化浊之剂,使脾虚得健,气郁得畅,浊邪得除,使造成胃疡的内在之肝郁脾虚和外在之浊邪困阻两大因素得以解决。刘洪[20]以旋覆代赭汤降气之胃虚气逆、升降失和治疗临床各症,尤其是脾胃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
4 验案举隅
患者,钱某,女,50岁,2019年8月求治于我院门诊,该患者平素易怒,作息饮食不规律,反复胃脘部胀痛不适2年余,每因情绪波动或进食生冷而诱发加重,嗳气反酸,纳寐欠佳,时有困倦乏力,大便溏烂,日2~3次。舌淡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检查:阴性;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疡病 (脾虚肝郁浊实),中医方药:加味旋代汤(旋覆花15g、代赭石30g、大枣10g、生姜10g、法半夏9g、党参15g、甘草10g、全瓜蒌10g、郁金10g、白及15g等。要求患者保持作息正常,饮食规律,适当活动,避免吸烟和饮酒,勿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碳酸类饮品等。用药后以原方稍作加减,3个月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继服2月,治疗后以上症状基本消除。
按: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久而损伤中焦脾胃,脾气虚弱,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血行凝滞,则可导致瘀血内停,故胃脘部胀痛;患者情绪暴躁,气机不畅,肝气横逆难舒,更添脾脏负担;脾虚日久蕴生浊邪,浊邪内蕴中焦,致使胃失和降,可见嗳气、反酸;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可见寐欠佳。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浊邪蕴结于胃,日久成疡,故胃镜可见胃粘膜充血糜烂。四诊合参,笔者辨病机为脾虚肝郁浊实,故以益气健脾,化浊疏肝为法,方予加味旋代汤治疗。疗效颇著,回访未见复发。
5 结语
REG是作为一种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治疗进程缓慢,中医中药治疗REG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势,已受到众多学者及患者的肯定,但临床上对于REG的治疗多以西医治疗为主。且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无论是单纯中医还是单纯西医治疗,对慢性隆起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灶很难完全消除。对检查明确的REG应配合胃镜下治疗,加以中药内服以益气疏肝化浊之加味旋代汤,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留意的是,临床运用时需灵活运用辨证证论治,通过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等结果斟酌加减,勿补益太甚而使浊邪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