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益气温阳泄浊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2021-01-06张志国黄兴李庆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4期
关键词:心脉胸痹温阳

张志国,黄兴,李庆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0 引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内闭塞或狭窄,从而导致心肌急性或短暂性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病”之范畴,《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致,其发生在于心气或心阳不足,导致寒凝、水饮、痰浊、血瘀阻结于胸则发病[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并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阳气不足、寒凝,痰浊血瘀凝结于内,不能温化、消散阴邪是目前冠心病形成的最常见的病因病机之一。故将该理论应用于临床上的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以期为推动该法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指导。

1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内涵

《黄帝内经》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最早提出“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概述了人体阴阳的根本属性及功能[2]。明朝学者张介宾指出人体内阳性温而主动,所以可以化气,推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阴性寒而凝敛,所以可以凝聚,生成人体的有形物质[3]。清代张志聪认为阳气主温煦,可促进万物的气化,推动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主柔静,可生成人体的形质,促进万物的成形[4]。人体与自然界一样,不停地进行着“阳化气”和“阴成形”的活动及转化,气化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阳具备动和变的特性,凡是表现在气化运动的功能方面而看不见其形质者,或者物质的弥散状态,属于阳化气的特性;阴具有主静、凝聚有形的特性,凡相对静止,不见其运动变化,只见其形质者,为阴之属性。凡是可见其形质,即物质的凝聚状态,而在气化运动方面不显者,则属于阴成形的特性[5],故自然界万物的生化,人体生理活动的新陈代谢,都可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

2 “阳化气,阴成形”与冠心病的形成

张仲景对冠心病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阴弦”,应理解为是胸痹的主要病机基础,“阳微”是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说明下焦之阴邪内盛,水饮内停集聚,而心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则血行瘀滞不行,从而导致瘀阻心脉,同时致阴寒邪气不能温化,聚集而成痰浊、水湿等,上乘阳位,痹阻心脉而致冠心病的发生[6]。因此只有“阳化气”与“阴成形”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健康,胸痹之症才能不发。

冠心病形成主要病理产物:如水湿、瘀血、痰浊等,均为“阴成形”之实质,同时如果“阳化气”不足,则温煦、推动无力,导致“阴成形”之邪实不能温化消散,从而有形物质形成,多以异常物质形成水肿、痰浊、瘀血等为主临床表现[7]。李庆海教授结合多年临床认为,阳气亏虚、痰浊血瘀痹阻心脉为冠心病的致病之因,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相关,在心气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水饮、痰浊、血瘀等病机产物阻于心脉,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阻塞而发病。“胸痹”的主要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即通阳散结。通阳即温通补益阳气,使阳气振奋,温煦、推动的功能正常;散结即指通过祛瘀化浊、活血化瘀等方法,清除体内痰浊、瘀血等方法[8]。

3 益气温阳泄浊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大法

综合对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益气温阳泄浊法可作为基本治疗大法之一,可通过温阳来补充阳气,恢复“阳化气”的功能,心阳气旺,可下温脾、肾及膀胱之阳,促进体内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与代谢,祛除阴寒之邪,从而使胸痹之浊瘀邪实逐渐弥散为无形之物,消而祛之。李教授认为,胸痹之标实者以邪气实为主,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阴邪为主,在临证时常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活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总之,治疗以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为治则,标本兼治。

4 方药配伍证治

针对冠心病的目前主要病因病机,采用益气温阳泄浊法之方作为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治疗冠心病。益气温阳泄浊祛瘀方是名老中医李庆海教授多年临证之经验方:药物组成:黄芪、桂枝、干姜、瓜蒌、薤白、清半夏、水蛭、地龙、桃仁、草决明、泽泻、葛根、丹参、川芎、白芍、虎杖、砂仁、三七粉。方中重用黄芪益气补血;桂枝、干姜温阳化浊,瓜蒌、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水蛭、地龙、桃仁、丹参、川芎、三七活血化瘀,虎杖清热解毒,白芍酸甘敛阴,砂仁醒脾和胃。本方药力效宏,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阳气恢复,则寒邪可祛,浊痰可化,瘀血可行,气滞可顺,病症可除。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67岁,郑州人,患者以“发作性胸闷、胸痛2年,再发3天”为主诉。2018年6月5日初诊。症见:胸闷、胸痛,夜晚痛甚,畏寒,乏力,纳眠可,大便溏,舌淡暗,苔白厚,脉沉弦滑。诊断:阳虚寒凝血瘀,心脉痹阻。治法:温阳散寒,祛瘀通络。处方:益气温阳泄浊方加减。黄芪30g,桂枝9g,干姜6g,瓜蒌 30g,薤白 30g,清半夏 12g,水蛭 10g,地龙 30g,桃仁10g,草决明 20g,泽泻 30g,葛根 30g,丹参 30g,川芎 15g,白芍15g,虎杖30g,砂仁10g,三七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6月20日二诊。诉畏寒、乏力减轻,偶背疼痛,大便溏,舌脉同前。守上方增至为黄芪60g,干姜10g继服。

7月1日三诊。诉偶胸闷,持续数秒自行缓解,背疼、乏力、大便溏好转,余无特殊症状,守上方改桂枝15g,干姜12g,桑寄生30g继服。2019年5月28日再次来诊,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常人,患者坚持口服中药。2019年6月19日来诊,诉胸闷、胸痛未再发作,患者据上方制成水丸,汤剂与水丸交替服用。就诊前后查冠脉CT比较:2019年11月复查心脏CTA与2018年4月对比:LAD近端开口处80%以上狭窄;近中段50%狭窄,已逆转为近端轻度狭窄;LCX开口处90%以上狭窄,已逆转为轻度狭窄;疗效显著。方药中加大温阳药力量,充足的阳气才能驱散阴寒痰瘀之邪,从而使斑块渐渐形状变小,部分斑块消失。

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体质特征等都发生变化,冠心病的病机较古代更为错综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故治疗认应补虚泻实,辨证而治。其“阳微阴弦”仍为古今医家共同认同的基本病机,李教授认为:阴阳和调为人体的健康生理状态,治疗疾病本身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以调和人体失衡的阴阳。本例患者冠心病,以心肾阳虚为本,以寒凝、痰瘀、瘀血胶结为标,处方以益气温阳泄浊方加减,以温阳补气为本,散寒泄浊祛瘀为标论治,黄芪的使用逐步加量,以增强益气温阳,通络止痛之功,桂枝、干姜通阳散结,豁痰除满,瓜蒌、薤白温通胸阳的同时,加半夏增强攻逐痰饮阴邪之力,同时联合活血化瘀、祛湿泄浊之药,诸药合用温通补益心肾脾之阳气,使阳气温煦、化浊、推动的功能正常,从而达到祛瘀化浊、活血化瘀,清除体内痰浊、瘀血等散结之功效,后期再加入补肾阳之药,以增强先天之本,标本兼治,诸法合用,疗效显著,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心脉胸痹温阳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