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2021-01-06苗发安
苗发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脑膜瘤属于颅内肿瘤较常见的类型之一,患病人数较多,发病率仅排在胶质细胞瘤之后位列第二位[1]。而颅底脑膜瘤血运比较丰富,所在的位置也比较深,和血管、神经等结构有关系密切,又因为颅底解剖的结构也比较的复杂,视野小,手术的难度较大,且手术的风险也比较高[2]。近几年,随着显微技术的研究成熟,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的分析手术的效果,本文针对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颅底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的40例患者数据均选取于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颅底脑膜瘤患者,所选时间区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32-84岁,平均(52.6±6.12)岁,病程16天至4年,平均(1.20±0.6)年;肿瘤大小:3 cm以下的有9例;3-4 cm的有22例;4-6 cm的有5例,7-10 cm的有4例。纳入原则: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的批准,且患者和家属对此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过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底脑膜瘤患者。排除原则:临床资料不齐全;严重脏器性疾病;精神障碍等。
1.2 研究方法。根据脑膜瘤的位置进行手术入路的选择[3]:①前颅窝则选择单侧额下入路;②嗅沟则选择冠状切口双侧额底入路;③蝶骨嵴则进行翼点入路;④鞍区选择在额下或者翼点入路;⑤岩斜区选择颞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显微镜外科手术,在手术正式开始之前,先进行CT和MRI、DSA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瘤体血供的情况,并且在患者手术正式开始之前的前三天,给予脱水药物的使用,这样能够减少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水肿的情况发生。在手术中注意血压的控制[4],减少出血的几率;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以及气管插管,依据患者脑膜瘤位置的选择手术入路,在进入颅底需要注意不损伤患者的颅底重要正常结构,区分清楚瘤体和四周组织结构,特别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倘若患者的瘤体和四周的神经区分的比较清楚,则可以进行全切手术;倘若发现患者的瘤体包裹着动脉、神经等,则不能强行进行手术全切,这样会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失,只能选择次全切手术,并且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放疗[5],用以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数据应用于计算机软件SPSS 24.0进行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卡方检验,当数据间差异较大,即可证实P<0.05。
2 结果
2.1 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结果。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后,全部切除的有3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的患者为3例,详细占比见表1。
表1 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结果[n(%)]
2.2 颅底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后少数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感染、暂时性神经障碍,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详细占比见表2。
表2 颅底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n(%)]
3 讨论
颅底通常在颅腔、颜面以及五官之间,且会有较多的重要血管以及神经分布在其中。颅底脑膜瘤是位于颅底的蛛网膜细胞,一般是良性肿瘤,生长的速度比较慢,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症状才能慢慢的显露,就诊的时间也比较长,倘若在就诊之后,患者没有得到及时且准确的治疗,瘤体的体积就会慢慢的变大,当变大的体积大于了代偿的极限,患者的病情就会快速的恶化,治疗的难度也会提高。CT以及MRI为诊断颅底脑膜瘤的主要方式。目前临床治疗是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颅底脑膜瘤的手术操作难度比较大[6],风险也很高,因此在临床上选择显微操作技术,这样能够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的产生。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几年手术的死亡率、伤残率在不断的下降。颅底脑膜瘤的操作难度大,在于颅底病变的自身生物学的特点和颅底病理解剖的复杂性,当肿瘤对脑神经和重要血管进行侵犯时候,进行手术时不论是分离,亦或切割难度都较大,手术之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也比较多。进行颅底脑膜瘤手术之前,需要先进行完善的影像学检查,这对于判定手术的切除方式以及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尽可能的靠近颅底病变的位置[7],让瘤基能够完全的露出,并且将颅底骨质进行磨平和将脑脊液进行释放来提高可操作的空间范围,在平时的手术实践中,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对于出血能够及时且有效的控制,不仅需要为患者考虑近期的手术效果,还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为主,大小,质地,供血和四周重要神经结构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提升,避免因为误判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或者死亡等。
通过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总结以下经验:①颅底脑膜瘤生长较慢,且隐蔽,病程时间也较长,直到侵犯某一区域的颅神经或者领近结构才会引起患者和医生的注意,所以在诊治的过程中,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检查,还需要进行CT以及MRI检查,这样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肿瘤大小,侵犯的方向,是否对颅内动脉或者基底动脉造成损伤等,这一系列的检查能够预测手术危险。②电动磨钻作为颅底肿瘤手术的必要工具,因此在显露的时候,需要解剖层次分明,确保病变的位置充分的显露,特别是在骨质去除在重要的血管附近开展,就需确保高速电动设备的安全,快速,轻便等,倘若条件允许,可以气动磨钻为主要的工具,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将棉片或者是丝状物去除,使用专业的手术床和头架,双极电凝等。③颅底脑膜瘤对于脑损伤比较小,但需要的手术视野大,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创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还会对全身血液动力学、脑循环等造成影响,对于手术麻醉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在手术中需要确保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出现颅内压升高,这样有利于显露以及肿瘤的切除。④手术医师自身需要具备熟练的解剖知识,且在手术中尽可能的将去骨质进行打磨,减少对脑的牵拉,整个时候手术保持轻柔,对于肿瘤和深部结构的关系需要仔细的观察,降低对正常组织损伤。
本组研究数据证实,30例获得全部切除,7例为大部分切除,3例为部分切除,其结果说明了采用显微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区分肿瘤和血管以及神经结构的联系,能够精准的进行手术,全切率较高,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另外本次实验数据还证实,手术后患者出现2例颅内出血、3例感染、1例暂时性神经障碍,1例脑脊液漏,其说明了进行显微手术,仍然会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但整体而言,出现的并发症较少,能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综上所述,颅底脑膜瘤应用显微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率的产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