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教学资源

2021-01-06王君兰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土豆火星

王君兰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个个创新灵感的迸发[1]。创新改变世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课程资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所以课程不仅要在方法和评价上进行创新,还要在课程资源上进行创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支撑下,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可进行个性化修改和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辅助系统[2]。它不仅要反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要便捷地为师生提供有结构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师备课、支持教学实施、实现资源共享。

一、科幻电影中教学资源的界定

科幻电影是一种以科幻元素为主题,以科学幻想场景为背景,以叙事电影和电视作品为基础的电影类型[3]。它是科普的一种创新形式,和科普有着重要的联系。探寻科幻电影中与科学有关的素材,并加以修改,使其能够应用于科学教学,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应挖掘科幻电影中的科学教学资源,使其为科学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对科学教学的兴趣,使其积极探索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其科学精神[4]。

二、视觉型学习风格儿童占比较高

儿童的学习风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学,使教学适合大多数学生。为此,笔者采取了观察和问卷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首先,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比较哪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专注度最高、专注时间最长。笔者观察了师生互动谈话环节、学生听讲环节、学生实验环节、演示实验环节、听录音环节和视频环节,发现学生在学生实验环节和视频环节的专注度较高,在视频环节、谈话环节和学生实验环节专注时间较长。

笔者分析后发现,谈话环节的覆盖面不广,若处理不当,将导致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总体专注度不高。实验环节需要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整个过程。而视频环节中,一个个情境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在这几个环节的专注度高且专注时间长。

另外,笔者为学生做了VAK 学习风格测试。VAK 学习风格测试通过测试听觉、视觉、动手实践三种通道,了解被试者更依赖哪个感官通道获取知识。参与测试的学生有45 名,男生24 名,女生21 名。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首先擅长加工视觉信息,其次通过触摸和运动来学习(见表1)。

表1 VAK学习风格统计表

上述数据更加确定了笔者对本课题的研究信心。笔者认为,截取科幻电影中的视频资料用于科学教学,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

三、科幻电影资源片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和反馈

(一)《火星救援》中“水回收”片段的应用

笔者将“水回收”片段应用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水”这一单元中。这一单元中有一个关于寻找生活中的水的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是让学生想方法挤出水果中的水,使其发现生活中很多物质都含有水分。在活动结束后,笔者通过影片中“水回收”片段加深学生对水在生命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

(二)《火星救援》中“种土豆”片段的应用

“种土豆”片段被应用在两节课的教学中,分别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在“植物的一生”中,笔者用影片片段引出问题:种植土豆需要的条件?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参与度非常高。在“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中,学生观看视频中马克繁殖土豆的片段,了解土豆的繁殖方法。

(三)《火星救援》中“太阳能”片段的应用

“太阳能”片段被应用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神奇的能量”单元,以火星上对太阳能的应用作为导入,将其与不同种类能量的介绍结合起来,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科幻电影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科幻电影资源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兴趣

将《火星救援》中的种土豆片段引入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教学中,学生的讨论热情高涨,从适宜的温度、氧气、水、养分等方面展开分析。学生进入电影情境,迫切地希望帮助马克种出土豆。火星上特殊的环境,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白背景,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适宜土豆生长的环境。跟随着影片,学生要思考如何在火星上种土豆,这为挑战带来了一份神秘感。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朝着问题更深处探寻。在这节课中,班级学生的发言率明显提升了。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后仍有几位学生来与笔者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另外,在六年级“太阳系大家族”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项软性作业,让学生用思维导图介绍火星。统计结果显示,这项作业与其他类型的软性作业相比完成度较高(见表2)。软性作业是笔者在教学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其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作业,不做强制要求。统计结果表明,在科幻电影的激发下,学生更愿意完成这项作业。

表2 软性作业统计表

(二)科幻电影资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幻电影中很多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为学生的大胆尝试指明了方向。例如,在电影《火星救援》中,马克想到利用字母影像的方法与地球取得联系。这让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敢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道理。科幻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奇幻色彩,但电影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值得学生学习。创新思维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笔者认为解决个性化或综合化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想到的新方法、老方法的新整合、新材料、新的合作模式等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例如,在用思维导图介绍火星的作业中,有些学生选择了用马克的经历来介绍,有些学生用漫画对话的形式介绍,有些学生偏重种植土豆,有些学生偏重火星上的自然环境,有些学生偏重介绍火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各不相同,可谓百花齐放。

(三)科幻电影资源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在挖掘《火星救援》这部科幻电影中的教学资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片段的选择、课上设计的环节、学生的互动及课后反馈中都证明,将科幻电影应用到科学教学中是可行的。科幻电影中巧妙的环节设计、创意的情节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笔者在不断地进行反思。本文的研究只选取了《火星救援》一部电影展开分析,研究对象的资源有限,相关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更多适合小学科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学习风格测试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依赖视觉通道获得知识。教师应辩证地应用电影资源,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避免对学生进行无效的视觉刺激。对数字化资源的有效使用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土豆火星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发芽土豆带着毒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土豆发芽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