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苗族民间舞蹈《招龙舞》改编创作及艺术特色

2021-01-05王清芳

人物画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

王清芳

摘 要:海南岛苗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多,内容丰富,艺术独特,如何将这些看似简单、粗犷的苗族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和改编,提升其艺术品味,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广大舞蹈艺术家(舞蹈艺术工作者)长期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海南岛苗族舞蹈《招龙舞》的改编创作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南苗族;民间舞蹈;《招龍舞》;改编及艺术特色

一、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的产生及鲜明特点

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明代后期,苗族的一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到海南岛定居下来,形成了今天海南的苗族。海南苗族舞蹈主要以传统民间舞蹈和现代创编舞蹈为主流,其中民间传统舞蹈艺术特色鲜明,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古朴粗犷、通俗庄重之特点。

海南苗族人民自古笃信盘皇,认为盘皇是苗族的祖先。海南苗族世代敬奉神农,认为神农教会苗族人民种植粮食。海南苗族每年传统节日“三月三”都要制作五色饭,以此来纪念迁居海南的五位苗族先祖;海南苗族世代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每年开春时节都要以宗教祭祀形式祈祷风调雨顺,山兰丰收;海南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每年重要节日等都要以做法事形式祈求村寨平安,村民安康。

海南苗族举办有表演动作的宗教活动,祈求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周而复始的表演动作从而逐渐演变成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因此,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有许多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宗教形式出现,或以民间劳动和生活场景形式再现。如海南苗族舞蹈《盘皇舞》、《招龙舞》、《八音舞》等民间舞蹈,都是源自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都是从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塑造典型,艺术升华的过程,最终在艺术舞台、传统节日、婚姻嫁娶等场合展现于观众,给观众于艺术美感和娱乐享受。

与许多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不同,海南苗族的民间舞蹈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动作小家、步伐缓慢。海南苗族民间舞蹈一般都分成几组,一组一个舞台对角交叉。出场时不论做什么动作都手脚相同,一步一步迈向舞台中间,动作十分小家、步伐也很缓慢。二是变化简单、重复性强。具体分解动作为:双手合掌曲肘向右肩甩、向左肩甩、再向左旁下甩、然后双手回到右腰叉腰。动作顺序为:右上、左上、左下、右叉腰;反向为:左上、右上、右下、左叉腰。四个顺序为一个组合,每个组合重复动作四次、每一次面向一个方向,四次面向四个方向。作完四个方向后,同手同脚顺方向转一圈再重复,动作循环反复。三是队形单一,构图均衡。海南苗族舞蹈队形多为上下两排、一上一下交叉、两人相对交叉等,基本上以线构图为主,偶尔也有弧形变化。无论跳什么舞蹈,甩手叉腰和抬腿转圈都是最基本的苗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舞姿舞步)。

因此,苗族民间舞蹈给人的感觉是单调而又不沉闷、缓慢而又不乏味,如《盘皇舞》、《招龙舞》,以及新编舞蹈《三色饭》等,都是海南苗族民间舞蹈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二、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招龙舞》的产生背景

海南苗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大山之中,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远古以来,每年开春时节(农历三月前后)苗族同胞在砍山种植山兰稻谷之前,都要请来道公做法事,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海南苗族的祭祀活动一般由一名道公和一名鼓手进行,鼓手前腰扎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苗鼓(即腰鼓),腰鼓中间挂着一只小铜锣,右手拿一节母指粗的短木棍扣击铜锣,左手用手掌敲打鼓面,敲打成:“咚当 当当 咚当 当当 咚当 当当 咚 当当”的鼓点声。道公身穿红色或黄色长袍,头戴官帽,右手握把尖刀,在摆设贡品的案桌(祭坛)前踩着节奏、念着祭文做各种动作,边唱边跳(做法事)。基于此,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在舞蹈艺术工作者观察、模仿、提炼、创造的基础上,增加舞蹈的动作,赋于艺术的特点。

在祭祀活动中,苗族同胞在宽敞的庭院上摆起祭坛,先由道公念唱作揖,叩求龙公开天降雨。然后,村民们排成一条长队,后面的人用右手搭在前一人的右肩上排成长“龙”,左手在下腰臀部左右摆动成“龙”尾,道公站在队伍前面做“龙”头,众村民长队展开成“龙”身,在鼓点的伴奏中道公引领着众人围着庭院四周游动起来,模仿“龙”在游动。游动中道公不停地念(或唱)着祭文,众村民手搭肩膀紧随其后,每个人的左手在下腰的臀部左右不停摆动,伴着鼓点节奏起步走动,时慢时快。慢节奏是队形在走动,快节奏时队形站定,道公身体挺直,右手不停向上挥扬,示意“龙须”在动,“龙”身则扭动身躯下蹲,连作几次此起彼伏状,后面的还要半蹲着左右跑动,远望犹如“龙”身在上下左右不停游弋,参加的人越多阵势就越壮观。久而久之,海南苗族民间祭祀做法事活动,逐步形成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招龙舞》。

三、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招龙舞》改编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典型化过程,是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观察生活、挖掘生活、概括生活,创造形象,展示形象的基础。海南苗族民间舞蹈《招龙舞》是海南苗族人民祭祀活动的再现,是苗族人民祭祀活动的艺术提炼和升华。如何将《招龙舞》进行改编,提高它的艺术特色,增强它的艺术魅力,成为许多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追求。为此,许多舞蹈艺术工作者在排练和改编创作过程中不断思索如何将其进行提炼和升华,赋于更为独特的舞台艺术,把群众性的民间活动改编创作成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更强的民间舞蹈。

《招龙舞》的编排改造,主要运用苗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艺术属性,大胆改变队形,缩张结合、高低结合、快慢结合。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原馆长何丕杰(国家二级作曲、海南黎族苗族民间艺人)意见启发,改编团队对节目进行探讨改版,刚开始思想上仍然保守,对改变“龙”的队形变化有疑虑。但在排练中又觉得,如果不打破“龙”的队形,《招龙舞》的观赏性、艺术性就大打折扣,甚至沉闷而乏味。因此,在原有长排队形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苗族抬腿转圈的基本动作,将队形变为四排纵队再往下发展。这一改变,使舞蹈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空间,何丕杰还专门为《招龙舞》编写了音乐。在音乐伴奏,以及小铜锣和腰鼓的规律扣击节奏声中,《招龙舞》中“龙”身的不断变化,“龙”体的灵活游动,使舞蹈构图和谐匀称,形成优美的舞姿,具备了舞蹈艺术“形、神、劲、律”完美和统一的美学特色,给观众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招龙舞》节目上演之后得到观众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第三版、第四版的改编完善,不断丰富其艺术品味。2009年9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歌展演團的《招龙舞》参加海南省广场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2010年11月,《招龙舞》参加海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再获一等奖,2011年8月,《招龙舞》赴成都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全国优秀民间舞展演活动。《招龙舞》不仅艺术改编上获得成功,也受到海南苗族同胞的广泛认同。目前,《招龙舞》是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民歌展演团的镇团节目,也是海南苗族民间舞蹈的精品之作。

四、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招龙舞》的艺术特色

海南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招龙舞》,苗语读音“抖公”,指的是海南苗族人民所跳的一种以“龙”为主题的祭祀舞蹈,以“龙”的千变万化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其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一是提升了民间舞蹈的艺术创造特性。原来的《招龙舞》只是在庭院的场地上来回走圆圈,时而走动、时而站立,做上下摇摆颤动动作,民间娱乐性很强,艺术性相对较弱。改编后的《招龙舞》,在保留原有队形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苗族民间舞“抬腿转圈”的基本动作进行编创,将一成不变的圆形队列变为四列纵队的舒展形,这样就为编排提供了发展空间,不仅拓宽了舞蹈的动作表演,又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舞蹈既保留原有民间舞蹈的韵味,又呈现舞台表演艺术的新奇,达到艺术唯美的效果。二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招龙舞》原本是个以娱乐性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的场面极具群众娱乐的趣味性,但缺乏艺术的表演性,在改编过程中,我们不但从单一队形上做变化,还在变化中运用苗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进行艺术表演化处理,使其雅俗并存、刚柔结合,不断赋予舞蹈艺术的表演效果。改编后的《招龙舞》在节奏明快的音乐衬托下,不仅表演场面热烈,舞蹈欢快流畅,动作舒展大方,民间韵味浓厚,既引人入胜,又令人震撼,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成为海南苗族民间舞蹈的精品之作。三是丰富节目通俗性和娱乐性功能。改编后的《招龙舞》虽然队形上有了变化,加了一些表演动作也使艺术效果有很大提升,但民间舞的特性没有改变,基本的表演动作和表演韵律没有改变,增加的民间舞基本动作也是易懂易学,喜欢跳舞的群众一学就会。因此,《招龙舞》仍保留着浓郁的民间通俗和娱乐性的特点,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性功能。

五、结束语

通过改编创作《招龙舞》有几点体会:第一,任何看似简单乏味的民间舞蹈只要合理地、大胆地改编创造它,综合提高它的艺术效果,就赋予了它新的存在价值和艺术品味;第二,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提升,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尤其在基层从事舞蹈艺术创作的同志,集体的智慧往往可以产出精品佳作;第三,舞蹈艺术工作者要多下基层,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艺术资源和艺术素材,才能创造出更多舞蹈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与地方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论地域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引导探究教学法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