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的典型问题探究

2021-01-05赖藩培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几何二次函数思想方法

赖藩培

[摘  要] 几何面积问题、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是二次函数与几何的两大典型问题,问题融合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几何特性. 问题情景不同,可使用的方法、构建思路也有所差异,文章以一道考题为例探究其解法,并总结两大问题的解题策略,开展教学反思,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 二次函数;几何;面积;特殊三角形;思想方法

探究背景

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探究题涉及二次函数、几何图形两大知识模块,所涉问题类型较为多样. 其中含有基础性问题,也涉及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如求解函数解析式、点坐标、线段长,剖析几何面积、角度大小,探究特殊图形、特殊关系存在性以及融合动点、图形运动的动态问题等. 采用数形结合、构建解题模型是突破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的常规策略,解析过程需要把握问题特点,针对不同问题选用对应方法来构建思路. 本文将以三角形的面积问题、特殊角度存在性问题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探究示例

例题:(2020年通辽市中考卷第26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 且直线y=x-6过点B,与y轴交于点D,点C与点D关于x轴对称,点P是线段OB上一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交直线BD于点N.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当△MDB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Q,M,N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问题解析:

第(1)问:求抛物线解析式

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点B和点D,已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6,可求得点B(6, 0),D(0,-6),点C与点D关于x轴对称,则点C(0,6). 点B和C均位于抛物线上,将两点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有-36+6b+c=0,c=6,可解得b=5,c=6,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 -x2+5x+6.

第(2)问:解析△MDB的面积

如图2,△MDB中,点B和D是定点,点M是位于抛物线上的动点,使用铅垂模型求解,即MN将△MDB分割为有公共底的两个三角形:△MND和△MNB,则其面积S=S+S=MN·x-x. 设P(m,0),则M(m,-m2+5m+6),N(m,m-6),则MN=-m2+4m+12. 所以S=MN·x-x=-3m2+12m+36=-3(m-2)2+48. 分析可知,当m=2时,△MDB的面积最大,此时点P的坐标为(2,0).

第(3)问: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

探究以Q,M,N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没有设定直角,有∠QMN=90°,∠MNQ=90°,∠MQN=90°三种情形,逐个分类讨论.

由(2)问可知点M和N的坐标分别为(2,12),(2,-4).

①当∠QMN=90°时,QM∥x轴,则Q(0,12);

②∠MNQ=90°时,NQ∥x轴,则Q(0,-4);

③∠MQN=90°时,设Q(0,n),由勾股定理可得QM2+QN2=MN2,即4+(12-n)2+4+(n+4)2=(12+4)2,可解得n=4±,即点Q的坐标为(0,4+)或(0,4-).

综上可知,存在以Q,M,N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条件的点Q坐标有四个,分别为(0,12),(0,-4),(0,4+)或(0,4-).

典型解读

上述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的后两问为核心之问,第(2)问为二次函数中的图形面积问题,第(3)问为二次函数中的直角存在性问题,两问均为典型问题. 问题解析需要合理构建模型,往往针对不同的情形,建模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异,下面具体解读分析.

1. 关于二次函数中的图形面积

抛物线中图形位置情形可分为三种:图3中三角形有一条边位于坐标轴上,图4中三角形的三边均不在坐标轴上,图5则为不规则图形. 对于不同的情形,模型构建策略有所不同.

求解抛物线中图形的面积采用如下策略.

策略一:若三角形有一条边位于坐标轴上,建议取该边为底;

策略二:若三角形的三边均不在坐标轴上,建议结合割补法,转化为有一边垂直坐标轴的情形,构建铅垂模型;

策略三:若所涉图形为不规则图形,建议采用面积割补法,将其转化为几个规则三角形的面积组合.

拓展示例1: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点A和B,与y轴交于点C,分析在x轴的下方、y轴右侧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得四边形ABD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请求出点D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采用面积割补法进行求解,设点D坐标为(m,m2-2m-3),由条件可知点A(-1,0),B(3,0),C(0,-3). 连接OD,如图6所示,则四边形可由OD、OC分割为△AOC、△COD、△BOD,其面积S=S+S+S,其中S=AO·OC,S=OC·x,S=OB·y,代入点坐标可得S=×1×3+×3×m+×2×m2-2m-3=-m2+m+6,分析可知当m=时,四边形ABDC的面积最大,此时点D的坐标为,-.

评析:上述解析四边形ABDC的最大面积,采用了面积割补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小三角形的组合. 而小三角形均至少有一边位于坐标轴上,故可采用上述策略一,取位于坐标轴上的边为三角形的底,从而构建面积模型.

2. 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存在性

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往往结合了动点,设问常常分两种情形:情形一是设定了固定直角顶点,二是没有设定直角顶点. 情形一模型固定,而情形二需要分类讨论,以定点为直角顶点,或以动点为直角顶点. 故具体解析可按照如下思路:第一步,讨论直角存在情形;第二步,根據具体情形构建模型;第三步,使用对应策略求解分析. 而模型构建可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几何角度分析

由几何角度入手,对应直角的顶角为90°,可直接利用该角度特性进行推理,如构建平行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水晶盒子”模型等,利用模型特性转化为求线段长,进而确定点坐标.

策略二:直线斜率分析

由函数角度入手,直角所关联的两条直角边相互垂直,则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如图7所示,即若直线l1⊥l2,则k1·k2=-1.

策略三:勾股定理分析

由直角三角形特性分析,若對应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必然满足勾股定理,如图8所示,在Rt△ABC中,有a2+b2=c2.

拓展示例2: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点A和B,与y轴交于点C,试在抛物线上找到一点Q,使得△BCQ为以B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并求出点Q的坐标.

解析:题干设定BC为直角边,由抛物线解析式可得点A(-1,0),B(3,0),C(0,-3). 结合图像(如图9)分析可知,可分别以点B和点C为直角顶点,需分别讨论.

①当以点B为直角顶点时,有BC⊥BQ,故BC与BQ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即kBC·kBQ=-1. 由点坐标可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则直线BQ的斜率为-1,设BQ的解析式为y=-x+b,直线BQ经过点B,将点B坐标代入其中,可得b=3,所以直线BQ的解析式为y=-x+3. 点Q是抛物线与直线BQ的交点,联立两者方程,有y=x2-2x-3,y=-x+3,可解得x=-2,y=5 或x=3,y=0 (舍去),则Q1(-2,5);

②当以点C为直角顶点时,有BC⊥CQ,则kBC·kCQ=-1,同理可求得直线CQ的解析式为y=-x-3,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有y=x2-2x-3,y=-x-3,可解得x=1,y=-4 或x=0,y=-3 (舍去),则Q2(1,-4);

综上可知,点Q的坐标为(-2,5)或(1,-4).

评析:上述设定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结合图像分析确定了具体的直角情形,然后进行分类讨论. 模型构建时采用了上述的策略二,结合“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来逐步推导点坐标,整个过程直观简洁.

总结反思

上述深入探讨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两大综合性问题,无论是分析图形的面积,还是探究图像中的直角三角形,均需要立足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把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性,由性质出发,紧抓点坐标这一切入点进行解题. 在考题探究教学中,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建议一:策略总结中兼顾拓展思考

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和直角三角形问题为典型问题,对其开展解题策略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解题模板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引导学生挖掘问题本质,认识方法本源,立足方法原理开展拓展变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性解法,结合实际问题挖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教学重点.

建议二:解法探究中注重思想渗透

上述问题的解析过程不仅是知识点的综合,同时也是思想方法的综合,涉及数学的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方程、模型构建等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才是解题的精髓所在. 虽然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想较为抽象,但解法探究中依然需要立足考题,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解题的过程,逐步感悟思想方法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几何二次函数思想方法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把党的宗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