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数学习题 培养数学能力

2021-01-05徐维东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习题思维能力

徐维东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例题的精心设计和讲解外,也应对习题进行拓展,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延伸性习题,进行巧妙变换和适当引申,从而充分发挥习题功能挖掘学生潜能.

[关键词] 习题;思维能力;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对习题进行有效扩充和挖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那么如何巧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巧用一题多解,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学习如果停留在烦琐的计算和解题中,势必让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时,过多的同类题目的强化训练也会造成思维疲劳和思维定式,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同一题目,从不同角思考,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1  哪家更优惠

某公司想组织员工去A地进行团建,现联系了甲、乙两家旅游公司,他们给出的原始报价相同,都为每人100元. 经过协商,甲公司可以给予每名员工八折优惠;乙公司给予六折优惠,但需要缴纳1000元的保证金. 请问该公司选择哪家旅游公司,价格更优惠?

分析:若设该公司参加的人数为x,根据甲的方案,需支付给甲公司80x元;根据乙的方案,需支付(60x+1000)元. 要知道哪个更优惠,也就是验证80x与(60x+1000)哪个更小.

方法1:代数法

设该公司参加团建的人数为x,那么需支付甲公司80x元,需要支付乙公司(60x+1000).

情况1:甲、乙费用相同,则80x-(60x+1000)=0,解得x=50.

情况2:乙优惠,则80x-(60x+1000)>0,解得x>50.

情况3:甲优惠,则80x-(60x+1000)<0,解得x<50.

方法2:函数图像法1

设该公司参加团建的人数为x,支付甲公司的费用为y,支付乙公司的费用为y,则y=80x,y=60x+1000.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函数图像,如图1.

y与y相交点的坐标为(50,4000),则观察图像可知:

(1)若x=50,y=y,即甲、乙两家公司费用相同.

(2)若0<x<50,y<y,即甲公司更优惠.

(3)若x>50,y>y,即乙公司更优惠.

方法3:函数图像法2

设该公司参加团建的人数为x,甲、乙公司的费用差为y,则y=80x-(60x+100),化简得y=20x-1000. 如图2为函数y=20x-1000的图像.

函数与x轴交点的坐标为(50,0),根据图像可得出以下结论:

(1)当x=50时,y=0,即甲公司费用等于乙公司费用.

(2)当x>50时,y>0,即甲公司费用大于乙公司费用.

(3)当x<50时,y<0,即甲公司费用小于乙公司费用.

.

想知道哪家公司更优惠,也就是哪家公司所支付的费用少,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比较大小. 方法1的解题思路为通过代数法,直接作差,将其转化为解不等式的问题,该解法因利于理解和接受,学生经常使用. 方法2,根据题意得出了两个一元一次函数,利用交点(50,4000)和函数图像,得出结论. 方法3,根据方法1的解题思路进行思考,又有效地应用了图像,通过判断正负来进行大小的比较.

方法1为常规解题思路,应用的学生较多. 方法2和方法3利用了函数模型和图像模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函数实际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函数应用能力及函数建模的能力.

巧用一题多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要学好数学,学生就应具备问题意识. 那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学生会“质疑”,会“提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  用问题拓展习题

如图3,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BAC=120°. D,E為BC边上的点,且BD=AD,AE=CE,求∠DAE的度数.

师:根据已知条件,∠DAE的度数为多少?

生1:∠DAE是60°.

师:那根据已知,你们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2:图3中还有哪些图是等腰三角形?

生3:△ABD与△ACE全等吗?

生4:△ADE是什么三角形?

生5:若AB≠AC,∠DAE的度数是否可求呢?

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直观感受提出问题,将一个问题转化为若干问题,对题目进行有效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生5问题的提出,将提问推向了高潮,极大地发挥了习题的功效,提升了问题的难度,增加了习题的广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多题一解,培养数学抽象思维

由于数学比较抽象,因此会使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枯燥乏味,从心理上对其产生厌恶. 那么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多题一解,在习题中渗透抽象,运用习题组让学生感知其共同属性,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而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案例3  增长率的探究

(1)因某商店进行清仓改造,现进行降价销售,已知某款钢笔原价为16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售价为4元,试求该钢笔两次降价的平均降价率.

(2)某化肥厂3月份销售量为500t,因受市场竞争影响,4月份销售量减少了10%,5月份公司改变营销战略,销售量逐渐上升,到6月份销售额已达648t. 该厂5、6月份的月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多少?

(3)学校图书馆四个月共购买图书1999本,已知第一个月购买344本,第二个月购买500本,若第三个月和第四个月购买图书的增长率相同,那么第三个月和第四个月分别购买多少本?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题目相同点是什么?

生1:三个题目都与平均增长率有关.

师:那请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问题给出后,同学们开始积极地进行解题)

生2:第1题我是这样解的,设平均降价率为x,得到的方程为16(1-x)2=4.

生3:第2题,根据题意可知,4月份的销售额为500-500×10%=450,设5、6月份的平均增长率为x,列方程得450·(1+x)2=648.

生4:在第3题中,后两个月买的图书数量为1999-344-500=1155(本),设增长率为x,则500(1+x)+500(1+x)2=1155.

师:很好,那么通过上面的三个方程,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5:分析第2题的方程450(1+x)2=648,450为原有数,648为增长后的数,2表示连续增长了两个月.

师:假如设原有量为a,现有量为b,平均增长率为x,增长次数为n,你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公式呢?

三道题目均为增长率相关的应用题,教师将3道题目并列给出,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特殊来寻找题目的一般规律. 题目最后,教师给出了假定值,引导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在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其共同遵循的等量关系. 通过等量关系的总结与归纳,不仅使学生再遇到与平均增长率有关问题时,可以灵活应对,提高解题效率,也会使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思维.

巧用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探究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思维的生长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感,从而收获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4  二次函数的应用

已知,小汽车的制动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如表:

该型号的汽车在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现场对制动距离进行勘测,其制动距离为46.5 m,请问该汽车当时的车速为多少?若该路段限速110 km/h,该车是否超速?

题目分析:本题为根据统计进行推理,利用数据进行函数建模,運用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解题思路:

(1)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2)通过观察点的分布,知晓各点分别在一条抛物线附近,因此可以通过二次函数进行模拟. 在表1中任取3点进行函数关系式的求解.

(3)将制动距离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得当时的车速.

习题中通过“是否超速”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进行探究,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在统计推理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统计分析、图形建模、函数建模等相关内容,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千变万化的数学题型中,进行精心筛选和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利用习题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习题思维能力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