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龄儿童特点的练习设计对策探析

2021-01-05黄筱钰

考试周刊 2021年94期
关键词:练习设计

摘 要: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因素,让练习变得机械和乏味,由此忽视了学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成长的需要。因此,练习设计时应基于知识本质,创设符合儿童生活的情境,并关注开放性、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使练习体现儿童生活的特点,使儿童在获得体验感的同时,也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关键词:练习设计;儿童生活;知识本质

一、 引言

在教学工作中,练习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内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练习的意义,以致练习设计偏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 符合儿童生活的练习的意义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练习作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应当具有生活的意义,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获取高效的生活方式,充实精神宇宙,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对于儿童而言,小学阶段的教育要能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体现儿童的生命意义。最终,让教育成为孩子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三、 当下练习设计的现状

纵观现在的教育,由于升学的压力,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大练习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与此同时,缺乏对知识本身的深度理解,一味地“做习题”,进行“题海战”,或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又或是练习过难过易,没有层次性,这些都使得练习变得枯燥,最终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为学习的奴隶。由此,学生每每上到练习课而感到无聊、厌烦、枯燥和乏味,最终导致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知半解,导致“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失效。

四、 符合儿童生活世界的练习的特点

(一)联系知识本质,凸显儿童性

儿童立场下的练习设计,要符合儿童的生活习惯,以儿童生活场景为主要资源。基于这样的理念,意味着练习的设计要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儿童日常所见所听为抓手,设计符合儿童生活的练习场景。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练习的设计我们都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发现来自儿童生活中的,又经常谈论的话题,从而对儿童生活进行正向的指引,加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我们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之后,通常都会布置学生去超市购物,在利用现金支付的过程中,感受人民币关于付钱的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付出的钱、商品的钱、找回的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元、角、分之间“满十进一”关系。在这之后,还利用综合实践课,进行“小小商店”跳蚤市场,让学生在学校里进行活动,进一步体验买卖商品的过程,感受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所以,练习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以及游戏的方面进行设计。让儿童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建构生活,从而能主动联系自己当下生活状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得到纠正。基于以上想法,练习就会成为一种充满童趣的,并能自觉唤醒儿童学习意识的主动的建构活动。

(二)抓住知识本质,突出开放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发展的可能,进步的空间。因此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應该有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由此,教学时要能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可以是有多余条件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这样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改善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应用知识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要基于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这两方面,来设计开放性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完三年级“认识小数”的新授部分后,在练习中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

请在(  )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毫米、厘米、分米、米。你还能想到哪些单位呢?

这样的练习不仅结合了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在回顾知识点的同时也在对小数的概念进行内化,这样的设计完全尊重学生也尊重教材;而且第二个问题:“你还能想到哪些单位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往往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不同、有创新答案的那个人,设计这样的练习正好给学生创设了“探索者”身份,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三)深挖知识本质,深化层次性

学生是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样,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不是整齐划一、“一刀切”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能过难也不要过易。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练习都是统一要求。由于缺乏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预估与判断,使得练习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失去信心,不愿意再尝试挑战;而有的练习又太简单,不能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内化与建构,也就失去练习动力和兴趣。这样的练习,都是失效的练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习内容与知识本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拾级而上,逐步提高。所谓层次性,指的是练习可以由浅入深的两个以上的小问题组成,以适合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第一个小问题,适合简单的机械模仿,第二个问题,适合内化与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第三个问题,适合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孩子。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形成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面积”后,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如图①,已知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如图②,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请你在方格纸上设计出2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不同的三角形。

以上三个练习题,梯度明显。第(1)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熟练公式,巩固基础知识;第(2)题虽然是继续巩固,但与第(1)题比,明显上了一个层次,有辨析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深入理解面积计算的要求,必须是对应的底和对应高相乘;第(3)题是开放题,画2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在追求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结合知识本质,强调操作性

传统练习基本上都是书面练习,作业形式相当单调。这对于以直观形象为思维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是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对于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练习,忽略了练习的功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练习设计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知识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练习。把学习的“被动”变“主动”,把机械的练习变成生动的精彩的操作活动,如“剪”“摆”“拼”“画”等。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后,教师可以设计练习:你能用6根一样长的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吗?如果有8根呢,你也能摆一摆、说一说吗?学生通过用小棒摆一摆,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如,二年级有一节综合实践课“有趣的七巧板”,学生在了解了七巧板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利用一副或多副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学生在拼与搭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特征与变化。

儿童的智慧出在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喜欢实践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练习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写”和“说”上,还要重视练习的“动手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为自己认知体系中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五)基于知识本质,体现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尽量用新的情境圖,新的题型,避免重复出现相同的类型,保持练习的新鲜感,生动有趣。教师可以改变练习的题干,让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生活的同时,也有成功感: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让学生当科研人员。通过这样游戏类型的练习,可以增加练习的乐趣;也可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设计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如运用猜谜语、开火车、摘苹果等。

例如,在六年级教学完“认识方向”后,教师可以设计“校园寻宝”的练习。第一层次,分好小组后,教师提前藏好宝藏,设计好寻宝图,小组成员运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测量工具进行寻宝;第二层次,每个小组各自设计寻宝图,藏好宝藏,再交换地图进行寻宝。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充满了趣味。

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的练习,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降低知识的难度,进而建构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愉快。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学习与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把游戏列入儿童课程体系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充满趣味的游戏性练习,最具有吸引力了。

五、 结语

练习设计的学问,还有很多很多。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深度挖掘知识的本质,并能结合知识的特点,有机选择相应的策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的有效的练习。

参考文献:

[1]杨秀芝.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7):60.

作者简介:黄筱钰,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猜你喜欢

练习设计
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例谈
中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
关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浅探数学练习的设计策略
翻转语法课堂在感叹句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