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01-05汪浩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学的工作,对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始终将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作为工作中的核心目标,在提高小学生科学思维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策略;提升劳动技能
一、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核心开展的,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以实事求是、理性科学的态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小学科学课堂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进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领会科学奥妙,积极投入生活实践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引领学生能够从贴合生活的角度思考科学知识,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认知科学的学习价值,使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涵盖科学知识,并逐步学会发现和解决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但当今小学生的劳动意识相对不强,在生活中缺乏参加劳动的自觉性,甚至部分学生将劳动视为一种游戏,只是开头觉得有趣,而一旦进入到劳动状态,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并产生逃避的想法。而为了培养小学生“五育”综合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教学,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尤其应注意结合科学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可以结合科学小故事,让学生懂得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劳动关系密切,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劳动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创造发明,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一件重要的、光荣的事情,以此达到通过科学教材,提高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目的。
同时,由于小学科学课堂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提高科学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以后,还应注意结合实践内容让学生对科学教材进行深入学习,这会进一步简化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在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除此之外,在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结合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使学生懂得科学与劳动的关联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一堂完整的、体系化的科学课堂,就是生活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扩展实际的知识范畴,让小学生掌握各种生活中的实际劳动技能,开展有效的、积极地尝试,也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生活知识探究能力,提升必有的劳动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
三、 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意识,建立实际劳动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建立实际的劳动素养。首先要切实地把好课堂教学的教学观,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也要结合生活中劳动技能的有效锻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具体的劳动素养,切实的掌握良好的教学契机,创造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有效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内容作为有效的依托。同时,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均较强,而科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悬念性与趣味性,这会吸引学生关注力,因此,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开展科学教学,可在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科学悬念,教师应为学生准备科学实验物品,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小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以此营造科学实验的学习氛围,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后天培养,教师鼓励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而且,在科学实验的观察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劳动内容,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小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深入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在观察到一件事物后,能够从多角度、立体化的方面进行思考,并具有将看起来不相干的单个事物进行关联的能力,确保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构建一个完善化的知识感知体系。与此同时,对生活中各种典型的科学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切實地落实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尤其是要结合科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让学生观察各种生活现象,掌握很多事物背后的实际奥妙,掌握生活现象中的知识原理。而且,也能通过开展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劳动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探究科学知识。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口头描述及书面描述,分享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学习到的科学概念。而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表达内容开展测评,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进行不断修正,这对于实际科学知识下涵盖的内容有效地吸收,在实际的课堂构成中不断地丰富内心感受。
四、 结合生活中的科学元素,切实提升劳动技能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效的结合生活中的科学元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将培养学生思考和行动力充分地结合起来,在思考中有效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效地结合劳动实践,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对小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同时,可以结合这些生动的劳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切实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必须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所保障,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效的生活化。而且科学是一门科学意识形态的启蒙课程,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实际劳动。同时,由于科学理论内容较为深奥,教师更应强化生活元素应用,以此简化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师结合实验主题,为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搜集实验素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后,可以利用搜集到的素材进行自主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劳动素养,也可以在进行生活实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认知素养。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形成常态化、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意识,学生要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学习力,促进知识领悟能力的有效提高,就应懂得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展开有效的自主分析思考,在实际的生活元素中,必须有一个消化学习知识,独立探究思考的过程。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同时也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和劳动能力,针对生活劳动技能进行有效的培养与锻炼。
五、 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实践,参与劳动收获心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依据,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学会求真务实,学会以理性思维看待问题。在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解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社会科学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并且还应在参与劳动的实际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以及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分析能力,让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中,不断地进步和感悟。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必须结合有效的理论和科学观,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有效的丰富学生枯燥的科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引导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主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应制订完善的、长效的科学实验计划,可以拉长实验周期,拟定实验过程为30天时间,让学生通过周期性实验活动,获得更大的收获。
首先,为学生明确科学实验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具有的技能、知识等进行动手实践,在学生进行自主劳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素养。由于开展的是长效科学实验,因此,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结合科学实验内容,不断自主查找资料,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让学生具有科学知识学习的责任心,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
其次,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对30天内的活动过程进行每日记录,并利用多媒体将记录制作成动态、静态画面,也应进行文字说明及语音说明,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归纳、整理能力。还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总结实验过程,对实验进行不断创新,需要不断创新实验方法、步骤等,并做好完整的实验记录,然后,需要通过自主动手将实验内容进行逐步完成,通过构建这种自主实验长效机制,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分析理解素养以及劳动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六、 通过合作学习,促进综合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劳动素养的人才,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注意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五育素养。同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教学主旨在于启发学生建立科学知识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自觉意识,让学生能够客观的思考问题。但对学生开展科学活动并非单纯的记忆与模仿,教师应引入合作学习机制,在班级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空间,为学生营造轻松、宽泛的科学知识学习氛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每名学生都具有表达及动手实践的机会,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秉承组内异質、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开展科学教学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确定各小组组长。而且,教师应将合作性科学实验的任务传达给学生,注意不仅要融入科学知识内容,也应涵盖劳动内容,进而确保学生科学素养及劳动素养的双重提升。同时,各小组应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实践学习活动,组长应对各组员做好分工合作引导,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明确科学实验主题,并结合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动手实验以及实验探究活动,以此梳理科学知识的思维,培养劳动意识,促进学生能够提高科学学科的逻辑思维素养。
七、 结语
为提高小学生德育、智育、劳育等素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储备,并在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劳动思考科学问题,进而得到良好的实践效果,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加劳动技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高,并以此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1(18):56-57.
[2]李海军.关于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的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9):11-12.
[3]张欣慧.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新智慧,2018(31):129.
作者简介:汪浩,甘肃省酒泉市,酒泉市西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