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
2021-01-05张静胡宝华李宏伟
张静,胡宝华,李宏伟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a.妇女康复科;b.孕妇学校;c.超声诊断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腹直肌分离是产妇产后常见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腹壁肌肉松弛、腰背部疼痛,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腹壁疝或腹腔内部脏器位置改变等,不仅改变患者体型,引发心理问题,还可能危及脏器功能及患者生命安全。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称其在顺产产妇中发生率达60%,并且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1]。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产妇产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电刺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肌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学者认为电刺激同样可以应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2]。本研究对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8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28.77±1.98)岁;初产妇49例,经产妇41例;单胎妊娠72例,多胎妊娠18例;胎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 259.7±288.8)g。观察组:年龄22~40岁,平均(28.64±2.13)岁;初产妇52例,经产妇38例;单胎妊娠75例,多胎妊娠15例;胎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 285.9±295.0)g。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分娩次数、胎儿数目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1)符合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断标准:双侧腹直肌腹白线处间隔距离超过2.0 cm,产后出现;(2)患者年龄18~40岁;(3)自愿加入本研究,与家属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2)无法耐受本研究治疗方案;(3)有精神疾病史;(4)病情严重,需接受外科治疗。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进行健康宣教,包括注意控制体重、改善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多过于油腻的食物等;进行腹部肌群训练,根据训练耐受力,训练方式可按站姿收腹、跪姿收腹、跪姿伸腿、仰卧抬腿、仰卧蹬腿、平板支撑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严禁患者进行仰卧起坐等动作,每个动作10~20次为1组,重复3组,时间在30 min内,每日1次,连续锻炼2周。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使用PHENIX USB 4治疗仪,将电极片分别贴于患者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两侧,选择腹直肌分离程序,设定电刺激的频率与脉宽参数分别为120 Hz/400 s、80 Hz/200 s、4 Hz/300 s、3 Hz/150 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腹部强烈收缩感且不感到疼痛的最大强度为宜,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抱住双肩,然后两腿屈膝,头、肩微微离开床面,使用皮尺测量两侧腹直肌内侧缘在脐水平的连线长度,即为腹直肌分离距离。(2)两组治疗前后腹围:使用皮尺测量脐上围、脐围及脐下围。(3)疗效:治疗后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在2.0 cm之内为治愈;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0 cm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50%为有效;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0 cm且较治疗前减少<50%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两组治疗前腹直肌分离距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缩短(P<0.05),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两组治疗前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
2.3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4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愈31例,有效5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4.435,P<0.05)。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危险因素较多。(1)激素影响:患者妊娠期间体内孕激素大量分泌,会降低腹部肌群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弹性,松弛腹白线连接部分,导致两侧的牵拉力减弱[3],同时由于子宫内胎儿的日益增大,腹壁被撑起,也会使腹直肌向两侧牵拉,当牵拉力量超过结缔组织的弹性极限时,腹白线断裂,造成腹直肌分离,在这样的基础上,若患者合并多胎妊娠、巨大儿等因素时,腹直肌分离风险会进一步升高[4]。(2)手术影响:剖宫产产妇在手术过程中,腹直肌被牵拉,可能造成肌群损伤,若术后缝合不严密,易导致腹直肌分离[5]。(3)其他因素:患者因糖尿病、肥胖或者先天性缺陷等因素影响,腹部相关肌群结构异常,也会引起产后腹直肌分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包括理疗、按摩、腹部肌群锻炼、电刺激、中医针灸等方式[6]。非手术治疗疗程长,疗效不确切,患者很难长时间坚持治疗。手术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但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只适合严重腹直肌分离的患者。电刺激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手段。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亦可称为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原理是通过仪器对腹部肌群(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等)进行不同频率和脉宽的电刺激,模拟类似自身肌群的神经电生理状态,提高运动皮质兴奋性,唤醒因损伤而暂停的肌肉本体感受器,使肌肉被动收缩,激活大量Ⅱ类神经纤维[7],改善肌肉损伤程度,增加肌肉被动收缩强度,减轻产妇腰腹酸痛的程度。配合腹部肌群的强化锻炼,可增强腹部肌肉的收缩功能,从而提高腹直肌对腰腹部的承托力[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腹直肌分离距离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电刺激能够进一步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与冯莹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认为增加电刺激的频率,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但其样本量较少,结论可信度不足[10]。下一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分析不同电刺激频率、强度对腹直肌分离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能够有效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