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TESSYS技术的临床研究
2021-01-05闫虎孙力盟
闫虎,孙力盟
(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及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随着相关解剖研究的深入,微创技术发展迅速,TESSYS技术已经成为微创的主要的手术方式[1-2],本文主要就改良后TESSYS技术治疗LDH做一综述。
1 YESS技术与TESSYS技术
1991年Kambin 提出了著名的“Kambin 三角”,进而为经椎间孔入路操作奠定了理论基础。1998年美国微创学主席Anthony Yenung等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的基础上首先使用并提出了YESS(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标志着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诞生。
YESS技术经Kambin三角区进入椎间盘,由椎间盘内向外逐步切除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并在高速磨钻、双极射频及侧孔激光系统的辅助下行椎间孔扩大成形,被称为“盘内技术”或者“inside-out”技术。YESS 系统的标准化操作推动了经皮内镜技术的蓬勃发展,但由于穿刺角度的局限性,适应证相对狭窄,对脱出型和游离型椎间盘组织、中央椎管、侧隐窝狭窄及髂脊较高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也极难处理。
2002年,德国Hoogland 教授在学习总结了YESS技术后,创造性的提出了TESSYS技术理念[3-4],该理念在处理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5],而且还能够处理各种因素导致的恻隐窝狭窄,极大的改变了因穿刺与镜下操作过程引起的神经及其周边结构的损伤[6],为椎间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TESSYS技术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术后常伴随神经损伤导致感觉障碍、脑脊液漏、出血、细菌滋生、减压不彻底[7]等并发症,但是为了以上临床问题,众多学者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良。
2 改良的TESSYS技术研究
2.1 靶向技术。李长青,周跃等[8]在汲取该技术理念及其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提出经椎间孔的靶向穿刺术,极大的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靶向穿刺术的理念是在根据影像学资料显示的椎间盘突出的不同位置,选择不同解剖位置的穿刺操作,这种操作在术中透视下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借助于镜下操作系统,能够分辨病变位置的头端、尾端、前方、后方,在直视下取出病变组织,解除神经的压迫。经研究发现,该技术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不同类型突出髓核的微创手段。
2.2 BEIS技术。针对TESSYS技术减压范围不足的情况,白一冰等[9]对 TESSYS 技术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良,通过去除更多的病变部位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形成了“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BEIS技术)”。BEIS技术的目标是病变位置全方位松解和减压。BEIS技术从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定位、减压范围均作了改良,同时归纳了手术结束的标志。对于定位点的位置,在标准的侧位下,X 线透视显示穿刺针经三角形顶点紧贴上关节突腹侧达到下位椎体的后上缘。减压范围:BEIS技术是对神经根背侧和腹侧全面的减压。穿刺点较TESSYS 技术有所减小,各个腰椎不同阶段,旁开穿刺距离不同,L3-4为8~10 cm,L4-5 为 10~12 cm,L5-S1为12~14 cm。穿刺角度:根据解剖位置,具有头倾角和外展角:L5-S1头倾角约40-60°,外展角约 30-50°、L4-5头倾角约30~50°,外展角约 30~45°、L3-4头倾角约20~40°,外展角约20~40°。该研究论述了手术结束标准:包括视野范围内的硬膜囊自主搏动;解压后的病变神经根血运恢复;神经根下移复位;术中行直腿抬高试验,可见神经根被牵拉后滑移自如。BEIS技术是通过改良,扩大了病变神经根及其周围结构的减压范围,是开放手术的微创化,促进了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
2.3 270°神经根减压技术。朱文辉等[10]研究将TESSYS技术改良后镜下行270°神经根周围减压,形成了270°神经根减压技术,该技术要求经病变椎间孔的穿刺针针尖在标准正位X 线片透视视野中位于靶向椎弓根内侧缘,侧位X 线片位于上关节突尖部与下位椎体后上缘连线中点处,重点是该技术的要点是穿刺针偏向椎间孔的背侧,这就要求外展角度略大,椎间孔减压范围越广,该研究发现改良后的TESSYS 穿刺技术联合镜下270°神经根减压术极大的缩短了患者手术时间,具有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需要磨除较多的上关节突骨质。
2.4 侧隐窝的扩大技术。陈科等[11]改良后的技术穿刺旁开距离偏小,穿刺头倾角和外展角更大,置管稍靠外靠下,该技术将目光更偏向于侧隐窝的处理,术中在标准正位透视视野中要求套管尖端位于二区,标准侧位上要求套管比其他技术更靠外,减压的重点是进行病变神经根周围解剖结构的扩大,将手术变为椎间盘摘除,黄韧带摘除,椎管扩大,神经根管的减压等,神经根的松解,进步组织的射频消融手术。术后研究发现患者得到了短时间内的康复,促进了镜下微创技术的发展。
2.5 椎间孔扩大技术。胡江滔[12]应用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其通过对TESSYS技术的改良,也是在开放技术微创化的理念下,应用更多的镜下器械,对术区周围组织进行有效的切除,得到了术区更广阔的操作视野和镜下空间,研究发现改良TESSYS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恢复快的优点[13-14]。
以上改良的TESSYS技术是在TESSYS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定位、减压范围等均作了改进,促进了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但是均存在病例数有限、非多中心研究、无远期随访结果等,因此还需要大宗样本、多中心及甚至前瞻性研究评估[15-16]。
3 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的改良椎间孔镜技术不但继承了原椎间孔镜技术的优点,如:不破坏脊椎稳定性,创伤小,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同时降低了术中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随着脊柱影像系统、导航辅助设备与内窥镜技术的创新发展,改良椎间孔镜技术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