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宗必读》攻补兼施法对肿瘤证治的贡献※

2021-01-05郭宇轩曾柏荣王理槐

河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肿瘤

郭宇轩 曾柏荣 王理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湖南 长沙 410000)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生重视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论述医理,兼取众家之长。所著诸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促进中医学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上继承张元素,私淑于李东垣,其脏腑辨证思想根源于易水学派[1-2],并发展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士材学派”,士材学派是易水学派的分支。同时李中梓也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世学习与借鉴。

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成书于公元1637年,为其学术经验的结晶,是其代表作之一[3],是一部汇集医学理论、方药介绍、证候诊治和病案的医学著作。全书共10卷,载药360余种,书中涉及到肿瘤的药物有20余种,设有“积聚专篇”,在篇中对《内经》关于积聚问题进行了继承,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肿瘤的治疗更是提出了“攻补兼施”“屡攻屡补”的治疗大法,并创“阴阳攻积丸”以供后世应用,分析如下。

1 《医宗必读》中肿瘤命名及病因病机

积聚、癥瘕在《内经》中均有提及,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肿瘤”一词,但传统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关肿瘤类证的论述颇为详尽[4]。现代医学中,部分肿瘤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为“积聚、癥瘕”范畴[5]。

《医宗必读》传承了《内经》对于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思路,认为肿瘤产生的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气积聚。李中梓在书中做了形象的比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对于肿瘤形成的病因,同样延续了《内经》的思想:“厥者,逆也。寒逆于下,故生足悗,言肢节痛而不利也。血受寒则凝涩,渐入肠胃……肠外汁沫不散,则日以成积。”李中梓认为,寒邪作为主要病因,入侵机体导致阳气受损,机体气血运行不利,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积。这一观点在《灵枢·百病始生》中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6]可见,李中梓认为肿瘤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阳气亏虚,气血凝滞,加之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凝聚不散,正气祛邪无力,邪气盘踞,久而久之产生积聚。正是《内经》这一思想的影响,以及李中梓对于易水学派温补思想的继承,使李中梓在治疗积聚的思路上以温通疏利法为主。

2 论治则,分3期辨深浅,攻补兼施

《医宗必读》中将正气与邪气形象地比喻为“小人”与“君子”在庙堂的关系:“……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李中梓对肿瘤邪气的存在给出了明确的立场,即正气和邪气势不两立,邪气的存在会导致正气渐衰,邪气必须祛除。而在临床中,肿瘤并非一日形成,常由多种致癌因素(环境、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和遗传基因的长期影响形成[7-9]。且在就诊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病情复杂,常合并其他兼证,大多有正气亏虚的情况,形成一种“整体为虚,局部为实”的局面[10-11]。在这种情况下,体虚不受攻伐,补益之法又恐助长邪气,任何一种单一的治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李中梓对这种情况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将肿瘤分为初、中、末3期,并根据病邪深浅进行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医宗必读》云:“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李中梓认为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将疾病分为3个阶段。

2.1 病邪初期,祛邪为主 初期病邪初犯或邪气初结,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正气不虚。在此阶段邪气初起,正气不衰,人体犹如“开门逐寇,寇去则安”,治疗以攻法为主,在初期将邪气驱逐则正气得安,人体自然无病。

2.2 病邪中期,攻补兼施 中期以邪气渐深,正气受损为主。此阶段随着邪气积聚日久,渐渐深入,正气受到损伤,身体气血运化功能出现损伤,阴阳失调,此时正气尚未受到极大损伤,尚耐攻伐。当抓住机会,不失其宜地进行祛邪,佐以补益,以助正气祛邪,防邪气更深。这一阶段若不抓住机会祛邪,待邪气日久耗伤正气太过,则为时晚矣。若专以攻伐,仍会对自身正气造成损伤,不利于祛邪,反而会造成邪气渐深,久留不去。同样,若专以补益,则邪气不去,甚至会助长邪气的发展。

2.3 病邪末期,补益为主 末期邪气根深,正气亏虚,病理性质以虚实夹杂,正虚邪恋为主。此阶段多见于肿瘤中、晚期患者,此时病邪盘踞日久,耗伤正气,导致正气极度亏虚,无力抗邪,邪气日盛,出现多种变证,此阶段亦是临床肿瘤发生转移、恶病质、并发症阶段。此时正气极度虚衰,不耐攻伐,且邪气日久根深蒂固,病久及血,痰湿血毒瘀结日久,多以血分为主,日积月累,祛除邪气更加困难,不可图速,当长久谋之,人体犹如“窗门洞开,家徒四壁”。当以补益为主,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防止出现脱证变证,同时佐以祛邪,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情况下,缓祛其邪。

3 遣方药,创“阴阳攻积丸”,寒热相佐,攻补兼施

3.1 代表方“阴阳攻积丸”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列载了许多方药,其中涉及主治肿瘤的药物有20余种,李中梓最擅长应用并推崇的药物有巴豆霜、花椒、干姜等[12]。其中代表方剂为“阴阳攻积丸”,用于治疗各种积聚,谓“治五积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虫积、痰食,不问阴阳皆效”。方用吴茱萸(炮)、干姜(炒)、肉桂(去皮)、川乌(炮)各一两,黄连(炒)、半夏(洗)、橘红、茯苓、槟榔、厚朴(炒)、枳实(炒)、菖蒲(忌铁)、延胡索(炒)、人参、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分,巴豆霜(另研)五钱,皂角(煎汁)六两[13]。方中巴豆辛烈下行,攻坚荡实,三阴之结积非辛热无以开通;吴茱萸、肉桂入肝经,干姜入脾,温中散寒开癥瘕;川乌达肾,专取辛烈,以破至阴之固垒;佐以黄连清热燥湿以消痞结,同时反制川乌、巴豆之温热烈毒;厚朴、枳实、桔梗、沉香理气开痞散积,上下周流;槟榔化滞攻坚;茯苓、橘红健脾利气化痰;人参扶元气,同时助药力;石菖蒲、半夏通窍门以开结气;延胡索、琥珀活血散结,更谓之“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走而不守,惟有瘀滞者宜之”;皂角通经破积,同时化痰以散痃癖积聚。

3.2 寒热相佐,攻补兼施 阴阳攻积丸全方以温通为主,药用攻逐性猛之品以荡涤邪实,辅以厚朴、槟榔等以消磨利导之意,此为攻。在攻逐的同时,佐以黄连佐制药物猛烈攻逐之性,又以人参、茯苓、橘红等健脾理气,固护脾胃之气,攻中寓补,文武兼备,此为补。两法相合,则与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思想相契合。纵观全篇,李中梓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思想贯穿于用药思路中。其治疗积聚的方剂大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例如偏温的方剂“阴阳攻积丸”中佐以黄连;偏寒的方剂“伏梁丸”中佐以肉桂、川乌、干姜[14]。可以看出在其遣方用药中,总体以温阳法为主,但是无论偏热偏寒的方剂中都配伍了佐制药物,这也正是李中梓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思想的体现。

4 重视脾胃,用药有度

4.1 用药有度 李中梓在创制“阴阳攻积丸”攻补兼施的同时,也对该药的用法做出了详细介绍,主要体现在“重视脾胃,用药有度”上。李中梓重视本草,强调要熟识药性,例如其对巴豆评价曰:“专主宣通……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则云劫剂,废阁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15]可知只有对药性的高度熟悉及掌握才能把握峻下剧毒之品的应用,只有结合病证寒热虚实灵活运用,才能不至妄投[16]。在用药有度上强调“药品稍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则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每服八分,渐加一钱五分,生姜汤送下”,即服用药性猛烈之品时,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同时在服用一定时日后,予以补益之法,健运脾胃,待人体正气恢复后,继续予以攻伐,攻补相间,扶正与祛邪相辅,以不伤正气为度,追求攻邪与扶正的平衡。

4.2 重视脾胃 在重视脾胃方面,李中梓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认为脾胃之气在生命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治疗积聚末期时,尤其重视固护脾胃正气,谓“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李中梓的思想根源于“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上继承张元素、李东垣,吸收了薛己、张景岳、赵献可等医家的学术思想精华,因而尤其重视脾肾作用。其同时指出“临证施治,多事调养,专防克伐;多事温补,痛戒寒凉”的治法变通[17]。在运用攻逐伤正药物后,要特别注意固护脾肾,即使是体质较强的患者,在应用攻下之法后也应调理脾肾,以防伤正,并注意用药后的调理[18]。李中梓在易水学派思想影响下,治疗积聚的用药思路及治法都或多或少体现着温补派的思想,在攻逐方面也多以温下法为主,还提出“脾肾互赞”学说,在治疗过程中都注意脾肾的固护,始终维持人体正气强盛,在正气强盛的背景下施以攻逐之法。这一观点在现代临床肿瘤治疗中最为常见,刘嘉湘、周仲瑛等国医大师都强调肿瘤晚期以扶正为本,强调固护脾肾,正气强盛则犹有可图[19-20]。

5 讨论

5.1 反对泥古,三因制宜 中医学认为,肿瘤是有形之邪,有形之邪当为阴邪,以温阳疏利之法治疗确实无误。《内经》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21],人类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不久,这一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灾害和疾病尚无很强抵抗能力,生产力低下,经历饥寒战乱[22],所以疾病的病因多以寒邪为主。《医宗必读》中延续了《内经》的观点,认为积之始生,以寒邪侵袭为主。但是,纵观中医发展史,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认识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改善,饥寒受冻者罕有,人们多食肥甘厚腻,加之工业化的进展,环境污染(大气、水)等[23-25],人体素有蕴热邪毒,寒邪入体化热者多见,导致如今肿瘤初期或中期证型变化多样,邪毒积聚者也占有相当比例,温阳疏利治法已经不能完全照搬[26-28],临床当因时、因人、因地制宜[29],仔细辨别肿瘤证型,对证施治,审慎用药。

5.2 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医宗必读》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法符合临床常见病机复杂的患者。对于肿瘤正虚邪实的病机,临床大多数医家抓住了“邪实”,着眼局部,忽略了肿瘤患者自身正气亏虚的状况,临床上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等方法治疗[30],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中、晚期出现正气极度亏虚的恶病质时,才开始重视固护胃气,保护正气。且在临床中发现,相当比例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后常出现心、脾、肾阳虚的证候,多见精神不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喜热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或迟等临床表现。因此,温补、固护正气的思想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1],不能忽视。

对于肿瘤的治疗,《医宗必读》中提出攻补兼施之法,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临床需知肿瘤的形成是日积月累导致的,病因病机复杂,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历过放化疗和药物治疗,机体正气已经损伤,寒热互结,在治疗过程中若一味攻伐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还会损伤正气,导致患者正气虚弱难以支撑后续治疗。同样,若一味补益,则有助长邪气之弊,导致邪气更胜,邪气不祛,病难痊愈,正如其谓“若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汤无益也”。在治疗过程中,当仔细辨别病程的长久,病位的深浅,以及正邪的力量对比,扶正与祛邪兼顾,更有益于肿瘤病邪的祛除和患者正气的保护。《医宗必读》中“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正是攻补兼施法的精华所在。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肿瘤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幸福来自感动
滚蛋吧!肿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