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频率电针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

2021-05-10林雅丽银世杰

河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电针根治术直肠癌

赵 艳 林雅丽 丁 艺 银世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 南宁 530023)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早期未见相关临床症状,随着病程进展可有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此后表现为排便习惯及黏液便、血便等排便性状的改变,此类症状和体征通常提示结直肠癌已进展至中期。结直肠癌晚期可发生黄疸、腹腔积液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明显癌细胞远处转移征象,此外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畅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风险[1]。目前,结直肠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全身毒副反应较大,大部分患者采取手术根治的方式进行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为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麻醉药物的应用、发病部位位于盆腔深部、手术创伤等因素均可造成术中应激反应增强或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等不良预后情况[2]。电针疗法辅助外科手术对肿瘤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不同频率电针对机体具有不同镇痛疗效[3]。2017-01—2019-08,我们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1 d和术前30 min行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免疫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4]中结直肠癌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肿瘤未发生远处转移者;年龄60~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者;无电针治疗禁忌证;无精神障碍,具有理解和回答问题能力,且可正常沟通交流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不宜行电针治疗或有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者;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肿瘤晚期出现恶病质者;手术时间>4 h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呼吸、循环系统障碍者。

1.1.4 剔除标准 未按研究方案进行手术或麻醉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我院胃肠肛门外科老年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1~80岁,平均(71.42±9.74)岁;TNM分期[4]:Ⅰ期5例,Ⅱ期20例,Ⅲa期15例;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10例,乙状结肠及直肠17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9岁,平均(70.94±9.35)岁;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22例,Ⅲa期14例;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15例,右半结肠11例,乙状结肠及直肠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于术前1 d、术前30 min行电针治疗,此后在常规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

1.3.1 治疗组 选取中脘、天枢(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足三里(双),局部穴位消毒,选择0.35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刺入穴位深度约15~30 mm,采用提插捻转法运针直至得气。得气后接通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G6805-1A型,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刺激强度2 mA,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30 min后起针。

1.3.2 对照组 电针治疗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 Hz,其余均同治疗组。

1.3.3 其他 所有患者术后均予相同的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及镇痛处理等。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主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其中肠鸣音恢复标准为腹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4个听诊部位内有超过2个部位出现肠鸣音或1 min内有超过3次肠鸣音。②于术前1 d、术中分别抽取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低温保存,以30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含量,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③于术前1 d、术中、术后1 d分别抽取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并计算CD4+/CD8+。④于术前1 d、术中、术后1 d分别抽取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低温静置后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8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含量,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梵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2组术前、术中COR、β-EP含量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术前、术中COR、β-EP含量变化比较

由表1可见,2组术中COR、β-EP含量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术中治疗组COR、β-E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 CD3+、CD4+、CD8+、CD4+/CD8+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 CD3+、CD4+、CD8+、CD4+/CD8+比较

由表2可见,2组术后1 d CD3+、CD4+/CD8+均较本组术中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术后1 d CD4+/CD8+均较本组术前1 d降低(P<0.05);治疗组术中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中CD3+较本组术前1 d降低(P<0.05);对照组术中、术后1 d CD3+较本组术前1 d降低(P<0.05)。

2.3 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 TNF-α、IL-6、IL-10含量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术前1 d、术中、术后1 d TNF-α、IL-6、IL-10含量变化比较

由表3可见,2组术后1 d TNF-α、IL-6、IL-10含量均较本组术中升高(P<0.05),术后1 d治疗组TNF-α、IL-6、IL-10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术后1 d TNF-α、IL-6、IL-10含量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治疗组术中TNF-α、IL-6、IL-10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2组主要临床评价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2组主要临床评价指标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与直肠的交界处,男性肥胖者、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均为本病的易感人群,此外吸烟和遗传因素也可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等,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大多数患者首选方案[5-6]。但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免疫功能较差,对于大型外科手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的耐受程度远低于一般患者,手术期间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调控下可能发生防护性非特异性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引起人体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7],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术前进行有效的辅助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调节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针刺治疗基于腧穴和经络理论,根据辨证原则选取特定的经络穴位予以刺激,起到行气活血、缓解疼痛作用。本研究选取中脘、天枢、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穴,中脘为胃之募穴,有调理胃肠、健运中焦之功;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属足阳明胃经,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上巨虚、下巨虚分属大肠经和小肠经的下合穴,是治疗肠腑疾病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为保健要穴,有燥化脾湿、调理气机作用。从神经分布来看,天枢与大肠的神经节段有重叠,针刺天枢可刺激相应神经节,通过脑—肠轴的作用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疗效[8-9]。蒋瑾等[10]研究表明,针刺大鼠足三里可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机制为针刺足三里后胆碱能抗炎通路激活,刺激网状内皮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释放乙酰胆碱,并与免疫调节细胞上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有研究表明,电针刺激可有效抑制疼痛并调节免疫功能,且不同的电针频率刺激对于术后痛觉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不同,低频电针刺激疗效优于高频,原因可能与低频电针相较于高频刺激更易产生累加效应,多次低频刺激腧穴并在神经传导的作用下对抑制痛觉中枢的效果较好[11]。陈贞羽等[12]对炎性疼痛大鼠针刺足三里、昆仑的研究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均可提高大鼠痛阈,且疏密波疗效优于连续波,原因在于疏密波的交替刺激可对感觉和运动神经产生即时抑制和延迟抑制,维持镇痛效果较好,且机体不易在同一波形下发生适应性反应,同时可让多种内源性阿片肽全部释放,脊髓中强啡肽的释放有较强的止痛作用[13]。

本研究采取了2 Hz和2 Hz/100 Hz的不同电针频率刺激,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2 Hz/100 Hz电针频率刺激对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较好疗效。

由于麻醉药物的应用、手术创伤等刺激可引起患者手术期间应激反应增强,而应激反应受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调控。在手术操作和药物刺激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COR,血清中含量可达一般情况下的3~5倍;β-EP分布于下丘脑和垂体,当机体在应激反应下其释放增多,参与镇痛、呼吸、体温、心血管活动等调控[14-15]。2组术中COR、β-EP含量均高于术前(P<0.05),但术中治疗组COR、β-E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在2 Hz/100 Hz电针频率刺激下患者应激反应程度较低。

T淋巴细胞是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活性细胞,CD3+为成熟T淋巴细胞,反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CD4+为辅助/诱导细胞,其含量下降通常提示较低的免疫功能;CD8+为抑制/杀伤细胞,其含量偏高提示可能发生过强的免疫抑制反应;CD4+/CD8+比例失衡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CD4+/CD8+偏低提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16-17],由于手术操作和器械对机体的创伤,术中CD4+/CD8+不可避免的降低,提示较弱的免疫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1 d CD4+/CD8+均较本组术中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2 Hz/100 Hz电针频率刺激对于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疗效。

手术操作和创伤等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后引起机体大量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刺激机体发生炎性反应。TNF-α作为一类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仅可增强炎性反应,也可刺激IL-6、IL-8等炎症因子分泌[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1 d TNF-α、IL-6、IL-10含量均较本组术中升高(P<0.05),但术后1 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结直肠癌根治术可引起患者炎症,但2 Hz/100 Hz电针频率刺激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于术前1 d、术前30 min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用电针治疗,2 Hz/100 Hz电针频率对于降低术中应激反应、调节术后免疫功能及减轻炎性反应有较好疗效,有助于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电针根治术直肠癌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