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词“厨”对“庖”的历时替换

2021-01-05李盼盼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素厨师时期

李盼盼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常用词演变的研究是汉语史词汇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些专书著作,如李宗江(1999)[1]、汪维辉(2000)[2]等专书,也有很多个案研究,如刘红妮《“店”对“肆”的历时替换》[3]、董玉芝《“屦”、“履”、“鞋”的历时发展与更替》[4]等。在汉语史上,“厨”和“庖”都可以表示“厨房”和“厨师”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是“厨”,而上古常用的是“庖”。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提出“庖”和“厨”存在历时替换关系,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庖”和“厨”之间是怎样发生替换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二者之间的演变?对于这些问题前人还没有详细的研究,本文拟就“庖”和“厨”在汉语史中的历时替换和演变及其原因做一些探讨。

一、先秦时期

《说文解字》中对“庖”和“厨”的释义为:“庖,廚也。从广包聲。薄交切。”“厨,庖屋也。从广尌聲。直株切”[5]。“厨”本作“廚”,“厨”系世俗误写。两者在《说文解字》中互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庖”就是“厨”,两者都是指料理食事、烹饪食物的场所,也就是“厨房”;当然“厨房”这一称谓出现较晚。

这一时期“庖”表示“厨房”义的用例如下:

(1)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2)徒御不惊,大庖不盈。(《小雅·车攻》)

作为名词表示“厨房”义的“庖”主要在句中充当主语,其前可以有定语修饰。如例(2)中形容词“大”修饰“庖”。“庖”还从“厨房”义引申出“厨师”义,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常与“丁”“人”“宰”等词组合,构成短语。例如:

(3)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晏子春秋》第二卷)

(4)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韩非子》)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6)曰:庖人羹蟹,遗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遗足尚动。(《关尹子·四符》)

例(3)中“庖”作动词“趣”的宾语,例(4)中“庖宰”即“烹调膳食的厨师”。例(5)和例(6)中“庖丁”和“庖人”同义,都是指“烹饪家禽畜生的厨师”。

这一时期“厨”的本义“厨房”的用例如下:

(7)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吕氏春秋·知分》)

(8)后至晋邦,宠爱隆重,与献公同方床而燕处,进牢馔以盈厨,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庄子集释》卷一)

(9)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台,食於冰厨。(《吴越春秋》)

作为名词,表示“厨房”义的“厨”主要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可以用在介词“于”后面组成介宾短语,如例(7)。“厨”前可以有定语修饰,如例(9)中,“厨”前有形容词“冰”修饰。“厨”还可以与表示“饭菜”的名词组合,形成偏正短语,表示“饭菜”义。例如:

(10)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列子》卷第二)

(11)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列子》卷第三)

“厨”也可以由“厨房”引申出“厨师”义,与“宰”“人”等组合,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12)入吾梐梱,此乃厨宰之成事食也,岂可失之乎?(《吴越春秋》)

(13)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战国策》卷二十九)

例(12)中的“厨宰”指的是“掌管膳食的小吏”,例(13)中的“厨人”即“负责烹饪的厨师”。

同时,我们发现,在表示“厨房”义上,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庖”“厨”并用的例子,并且数量不少。李宗江(1999)指出新旧词在替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连用形式,也叫重文或同义连文。[1]根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庖”表示“厨房”义一共出现20次,其中“庖厨”出现的次数为15次。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庖”和“厨”在先秦时期就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已经有固定化的意味。这里举部分用例如下:

(14)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於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楚辞》卷四九章)

(15)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列子》卷第四仲尼篇)

而在表示“厨师”义上,“厨人”和“庖人”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进行对比,例如:

(16)桀为天下,酒浊而杀厨人。纣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杀庖人。(《墨子间诂附录》)

从这句话中可知,“厨人”煮“酒”,“庖人”蒸“熊蹯”。再结合之前“庖”和“厨”出现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庖”和“厨”虽然都可以指“厨师”,但是分工还是有所不同的。

综上,“庖”和“厨”在先秦时期意义相近,用法也很相似。两者都主要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都可以从“厨房”义引申出“厨师”义,都能与“宰”“人”组合表示“厨师”。并且“庖”和“厨”还可以并列使用构成“庖厨”表示“厨房”。因为“庖”和“厨”本义都是“厨房”,都能引申为“厨师”,且“厨房”和“厨师”关系密切,意义无法完全分割,所以我们将“厨房”和“厨师”义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比较,不分开进行。我们统计了先秦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厨房”或“厨师”义的“庖”和“厨”的使用情况(单位:次),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先秦时期表示“厨房”和“厨师”义时,“庖”的使用频率高于“厨”。尽管“厨”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出现,但是竞争力不强,尚处在萌芽期。这一时期的主导词仍然是“庖”。

但是,二者义虽相近,却又有细微的差别,虽可统而呼之,却不能混而视之。根据“庖”和“厨”的使用环境来看,“庖”侧重于用刀,“庖人”主要做的是屠宰的工作,例如“庖宰”“庖丁解牛”等。“厨”更偏向于烹调的能力。因此正如赵荣光(2015)所说,“庖”和“厨”不是一个场所,历史上那些富贵阶级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厨事空间建构应是“庖”“厨”异室,甚至另有贮藏室配置。[6]“庖”主要用来屠宰禽畜、烫煺毛羽、刮割鳞甲,而“厨”主要是烹饪食材。

表1 先秦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

二、秦汉至隋

自西汉起,“庖”和“厨”使用频率都大大增加,用法也更加丰富。就出现次数来说,“庖”和“厨”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中有时势均力敌,有时此消彼长,两者处于竞争的状态之中。就用法上来讲,“庖”的变化比较小,大多是出现在前代形成的固定短语如“庖人”“庖宰”“庖丁”等之中,使用范围狭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庖”可以和后缀“子”结合,构成“庖子”。例如:

(17)慎微之谓也。故庖子涉族,怵然为戒,差之一毫,弊犹如此。(《宋书》卷四三)

(18)尔乃六禽殊珍,四膳异肴,穷海之错,极陆之毛,伊公爨鼎,庖子挥刀。(《晋书》卷五五)

除此之外,下面这个例句,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庖”,印证了我们对于“庖”和“厨”有所分工的想法。

(19)今夫祭者,屠割烹杀,剥狗烧豕,调平五味者,庖也;陈簠簋,列樽俎,设笾豆者,祝也;齐明盛服,渊默而不言,神之所依者,尸也。宰、祝虽不能,尸不越樽俎而代之。(《淮南子》卷二十)

与“庖”不同,这一时期“厨”在口语中崛起,更加生活化、世俗化,用法丰富多样。“厨”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构成“厨监”“厨吏”“内厨”“厨车”“厨账”等。用例如下:

(20)中常侍樊丰谮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杀之,太子数为叹息。(《后汉书》卷六)

(21)厨吏方进食,官属从者饥,遮夺之。(《东观汉记》卷一)

(22)初尚屈鼠,煮筋角,后无所复食,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稍为饘粥,(《后汉书》卷五八)

(23)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汉书》卷六六)

(24)义真时居高祖忧,使帐下备膳,湛禁之,义真乃使左右索鱼肉珍馐,于斋内别立厨帐。(《宋书》卷六九)

“厨”还可以与方位名词“上”“中”“下”组合,一起表示“厨房”的意思。例如:

(25)高屋厨上晒经一日,莫使风土秽污。(《齐民要术》卷第七)

(26)厨中荔枝一柈。皆可为设。(《西京杂记》卷四)

(27)劭知而不告。恒还经厨下,收人正食,因而遇害。(《晋书》卷三六)

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厨”的词义进一步泛化,还可以引申为“能以财救人的人”。例如:

(28)汉末名士录曰:班字季皮,太山人,少与山阳度尚、东平张邈等八人并轻财赴义,振济人士,世谓之八厨。(《三国志》)

表2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两汉到南北朝时期,是语言的大变革时期,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庖”和“厨”的使用次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庖”并没有出现过,而“厨”却出现在那些文献中。但是在同时期的《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文学性强的文献中,“庖”出现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厨”,“庖”和“厨”出现了语体分化的情况。“厨”的使用环境更加生活化,而“庖”则向书面化的方向发展。这可能是因为,普通百姓难得肉食,不需要屠肉类,厨事规模较小,“庖”的功能显现不出来,“厨”兼容“庖”“厨”二者而尽显其烹饪功能。这也为后来“厨”取代“庖”打下了基础。总的来说,“厨”在这一时期处于向上发展期。

表2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

三、唐宋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各类文人作品中,“庖”的用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厨”的用例急剧增加,仅《全唐诗》就出现了176次。可见,口语中迅速发展的“厨”对当时的文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宋时期,“厨”以绝对优势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了“庖”,“庖”已经逐渐成为古语词,仅出现在一些书面化的固定搭配中,退出了常用词的使用行列。酌举“庖”的一些用例如下:

(29)佗人供膳,皆不称旨,俟逢吉庖炙,方肯下箸。(《旧五代史》卷一〇八)

(30)尝因积雪,门无辙迹,庖突无烟。(《唐阙史》卷上)

例(29)中“庖炙”就是“烧烤的肉”。例(30)中“庖突”的意思是“厨房的烟囱”。

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凡是“庖”能搭配的,“厨”几乎都能搭配。并且“厨”单用表示“厨房”或“厨师”义的用例逐渐减少,如《祖堂集》和《唐会要》中“厨”表“厨房”义分别出现了4次和49次,其中分别只有1处和18处为单用,更多的是和其他词组合出现,这也说明了“厨”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越来越强。“厨”可以和其他词组成“公厨”“厨户”“御厨”“宫厨”“私厨”“家厨”“厨灶”“厨烟”“厨具”等,其中很多词的用法已经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在组合能力这方面,“庖”显然已经失去了与“厨”抗衡的力量。正如汪维辉(2000)所说:“新词和旧词的组合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新词组合能力强,旧词组合能力弱;新词常常跟新成分组合,而旧词跟新成分组合就比较困难;旧词的组合关系多为承用前代的一些固定搭配。”[2]这一时期“厨”的使用例子列举如下:

(31)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太庙,行从官吏将士等,一切并令自备食物。其诸司先无公厨者,以本司阙职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给廪物。其仪仗礼物,并仰御史撙节处分。(《旧唐书》卷一三)

(32)况陛下御膳宫厨皆极简俭,所用外分赐百官充俸料、飧钱等,犹未能尽。(《旧唐书》卷一三五)

(33)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新唐书》卷一四三)

(34)逢吉已贵,益为豪侈,谓中书堂食为不可食,乃命家厨进羞,日极珍善。(《新五代史》卷三〇)

(35)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八)

(36)每晨起,戒中厨具冷淘,则郑公必来。(《默记》卷下)

同时“厨”还可以受数词修饰,如:

(37)召诸兄弟,哭以告之,而弃其妻,居虽三院,而共一厨。(《独异志》卷中)

我们将这一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总结如表3。我们可以发现,“庖”和“厨”单用表示“厨房”义的数量逐渐减少,慢慢沦为构词语素。同时,在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的《祖堂集》中没有“庖”的身影。很多文献中“厨”出现的次数已经是“庖”的好多倍,比如《全宋词》中“庖”和“厨”的比例大约是1:10,《太平广记》中“庖”和“厨”的使用比例大约是1:4。这一时期“厨”基本上已经替换了“庖”,成为了常用词。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毋庸置疑,“庖”的使用次数已经很少很少了,“厨”的迅猛增加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至此“厨”对“庖”的替换过程结束。同时我们注意到“厨”作为词语单独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低,比如在元代的所有文献中仅有一例“厨”单用表示“厨房”义,这一时期“厨”基本上只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或者词组合。如下例所示:

(38)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全元杂剧》)

(39)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明史》卷七七)

(40)又走去拿把厨刀在手,把胸前乱砍,家人又来夺住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表4是元明清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的“庖”和“厨”表“厨房”义的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单位:次)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发现,除了《南村辍耕录》外,这一时期“庖”和“厨”已经不再单独使用了,而是成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或词结合形成复合词。而《南村辍耕录》这一单用的“厨”还是用在诗中:“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因此可以说在元之后,“厨”和“庖”已经沦为构词语素了。同时这一时期《水浒传》、《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庖”表“厨房”义出现的次数为0。在《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各出现4次,前者为3次“庖人”和1次“庖官”,后者4次全部都是以“庖丁”的形式出现。在《儒林外史》中以“庖人”的形式出现1次。这也印证了“庖”仅仅以固定化的书面形式存在于一些文献中,已经退出了常用词的行列。我们列举部分用例如下:

(41)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42)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43)七八个僮仆往来奔奉,四五个庖丁不住手。《西游记》第九十六回)

(44)雷太守送了代席四两银子,叫汤衙庖人备了酒席,请汤镇台到自己衙署饯行。(《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表3 唐宋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

表4 元明清时期“庖”和“厨”表“厨房”或“厨师”义的使用情况

五、演变和替换的动因

王力先生曾指出常用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演变情况:一是今词代替了古词;二是同义的两个词竞争,结果是甲词战胜了乙词;三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7]“庖”和“厨”属于两个同义词的竞争,最终“厨”取代了“庖”,成为常用词。任何事情的演变都有外在和内在的动因,语言演变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庖”和“厨”替换的外部条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古代贵族阶级是“庖”“厨”异室的空间建构,“庖”和“厨”各有分工。“庖”主要用来宰杀烹煮家禽牲畜,“厨”主要用于烹饪食材。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没有“庖”“厨”异室的结构,宰杀牲畜也是在“厨”进行的。“厨”兼容“庖”“厨”二者而尽显其烹饪功能。这是“厨”替换“庖”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虽然“厨”对“庖”的替换与古代厨房的建构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发展演变最终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从语言内部的发展演变来看,我们认为“庖”和“厨”历时替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庖”和“厨”的初始义非常接近,都是指“厨房”,同时两者也都可以引申出“厨师”义,作为名词,都主要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够与“人”“丁”等词组合,意义和用法极为相似,这就为二者的联系、替换打下了基础。常用词之间的演变和替换的二者一般语义都比较接近,比如“入”和“进”、“冠”和“帽”、“目”和“眼”等。如果语义不相近,很难产生替换。

2.“庖”和“厨”的语义在发展过程中都比较单一,句法功能也主要是充当主宾语。但“庖”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远远低于“厨”。从替换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汉之后“庖”主要还是出现在原来就有的搭配中,固定化意味强烈。而“厨”因为更加的生活化、口语化,所以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更强。秦汉-隋时期,“厨”强大的组合能力便已经展现出来,可以与其他等词或语素构成“厨监”“厨吏”“内厨”“厨车”“厨账”等。且到了唐朝时期,其组合能力还在不断加强,可以构成“公厨”“厨户”“御厨”“宫厨”“私厨”“家厨”“厨灶”“厨烟”“厨具”等。强大的组合能力是“厨”替换“庖”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表示“厨房”和“厨师”义时,先秦时期“庖”更为常用,但这一时期“厨”也可以表示“厨房”或“厨师”义。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有极大的相似性。自两汉起“庖”和“厨”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两者出现了语体分化,处于同义竞争时期。“庖”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厨”的口语化程度更强。这一时期,“厨”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由于“厨”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非常强,更加口语化、生活化,唐宋以后,“厨”在各个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庖”,甚至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176次,这也印证了“厨”在书面语中基本替换了“庖”,成为常用词。元明清时期,“厨”的使用迅猛增加,“庖”的使用已经很少很少了。至此,替换过程结束。同时,唐之后“庖”和“厨”单独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元之后,两者彻底沦为构词语素。

猜你喜欢

语素厨师时期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你好,厨师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粗心的厨师
再谈语素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