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山区教育梦,圆成教师学生梦
2021-01-04杨国平
杨国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体量跨越式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但是与之同时出现的城乡急速变迁和人口资源流动再配置使得教育不均衡问题不断积累,部分偏远山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不仅导致山区孩子难以获取信念引导和素质提升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也引发了山区教师流失、经济增长停滞、社会文化落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继发问题。
关键词:山区教学;教师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以中西部山区为代表,城乡二元结构持续演进加剧了教育的分割,山区教师和学生面临较为艰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与素质教育改革转型投注了大量的关注与支持,针对山区教育现存问题进行定向研讨并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现状、助力山区教师和学生圆梦的重要举措。
一、山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助力山区教育发展的举措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乡村教育予以充分关注并增加了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乡村教育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变,不仅实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还通过转向拨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支持约2万所中小学改造校舍、新建近万所寄宿制学校、为三十余万所农村中小学提供远程信息化支持和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并通过“国培计划”等为山区教师提供专项学习与交流机会,助力山区教育发展。[1]
(二)发展山区教育存在的困难
山区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与外界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沿用城市思维为主的教学设计思路导致其与山区实际缺少共鸣性的契合点,部分山区学生并未意识到教育重要性,也并未将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选择,“读书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山区适龄学生的心理写照,并出现了山区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不好、教师队伍不稳、教师待遇不高等已严重影响着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3]在现行教师待遇与成长机制之下,少有高质量教师愿意长期在山区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山区教育资源体提升困局已然凸显。这一情况也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教师频繁调换调整心态和情绪,引致部分学生的厌学和抗拒心理。
考虑到区域覆盖、生源获取和安全便利等因素,山区学校通常设置在区域中心村镇。社会发展使得游戏和网络以较低成本在中国广大乡村普及,集中求学的山区学生面临游戏、电脑等诱惑,在缺乏家长管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背景下,很容易沉迷以来并产生厌学心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逃学、辍学等问题。
二、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的可行举措
(一)集合优质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从实现路径来看,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增加财政统筹支持和挖掘山区经济增长点两个方向。
财政统筹支持作用直接且效果显著,集中性的重点投资能够在短期改善山区办学现状。一方面,县乡一级的教育机构要加强研讨,将学生数量少、自然环境恶劣的教学点撤点合并,为学生建设安全舒适的寄宿校舍,并配置校车以每周2天或每月集中4天的频率接送学生往返于家校之间,并拓展各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组队实践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因教育与家庭割裂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社会捐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够覆盖学习和生活成本的助学金,统筹安排学生餐、学习用具等,减少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挖掘山区经济增长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思路,也是改变山区落后教育现状的根本性举措。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社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机会,鼓励山区居民规模化开展手工艺品、区域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有条件的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作业引入山区,以工促农,从而推进偏远山区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待遇,推广灵活任教
长期以来山区教育存在教师编制难以解决,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问题调研与情况分析,将解决山区教师职称问题作为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落实,根据责任分管情况,构建政府责任分担体系,建立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归责机制。
为了保障提升山区师资质量,各地政府可以探索教师流动机制,即为山区教师提供山外教师同等的教学条件,构建1-3-5年不等的教师申请式流动机制,适时调动山区教师到山外工作,绝不能人为干预他们,让他们只能留在山区工作和任教,并以任教时常折算职位晋升和绩效考核加分,为山区教师提供在以上方面的突出优势,以此激勵教师主动前往山区任教,带动山区教育资源改善提升。
(四)严格管理制度,保障教学秩序
山区学校面临较为严重的管理者流失与管理体系混乱局面,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是限制校长等关键岗位人员流动,规定山区教育管理工作年限,同时为服务期满的管理者提供一次性资金奖励与职位晋升支持,并以政务公开、年度政务审计和管理者满意度评价等作为落实约束机制,让管理者能够安心在山区任教、用心开展管理。
(五)关注家庭问题,加强心理干预
山区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和落后观念桎梏等问题,关爱山区孩子,不是简单的送温暖,天冷了送棉衣,天热了送单衣或者适时送些学习用品等,而是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关怀、成长上的帮助与心理问题的解答。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山区居民的道德教育与法律宣传,让人们明白结婚后要有角色转换,更要承担起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并对放养孩子行为进行教育与惩罚。
总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持续演进加剧了教育的分割,人口和资源流动再配置使得教育不均衡问题不断积累,部分偏远山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推进灵活任教、严格管理体系和关注心理健康等方式推进山区教育发展不仅是帮助山区教师和学生圆梦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乡村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陈刚. 大姚县偏远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赵智兴. 撤点并校后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困境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