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孤独症儿童抵触在外就餐的个案研究

2021-01-04刘诺思 李丹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1期
关键词:孤独症社会适应能力

刘诺思 李丹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一名ASD儿童抵触在外就餐的行为,分析原因并对其展开积极的干预,探讨“抵触在外就餐”行为改变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观察、访谈和训练法与家长共同合作,划分阶段跟踪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干预后,个案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情绪问题有所改善,减轻了其在外就餐的抵触心理,增加在外就餐次数并提高了在外就餐质量,以及能接受在外就餐。[结论]此方法适合在实施干预个案饮食行为问题中进一步尝试和推广。

关键词:孤独症;社交情绪;社会适应能力;在外就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亦称孤独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次类型,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和语言障碍为三大主要特征[1]。其中社会交往缺陷为其核心障碍在学界内达成共识。此类儿童猜测他人情绪、动机、意图和愿望等方面能力低下,即“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Tom)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低下[2]。

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规定,其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能力缺失,二是问题行为。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以特殊教育和心理干预、康复干预为主。ASD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3-4]。

尽管各种定义所强调的方面有差异,但这些定义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第一,行为问题指的是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第二,该问题长期存在;第三,因不符合社会和文化的期望而无法为人们所接受;第四,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5]。其行为表现中的行为关系意义表明,ASD儿童在生活中的表现并非是孤立的,而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发展出来的,因而可反映出某种特定的社会交往关系。可以说,ASD儿童在特定场景中所发生的行为是其全部的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6]。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都隐含着某种未言明的内在意义,指出“任何生命的活动都具有一种意义,它们在科学本身中不能被定义为某些彼此外在的过程总和,而应该被定义为某些理想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个体行为是其内在的意义的外化。

“抵触在外就餐”亦是本次研究个案的一种个体行为,它属于不正常进食,其个案表现在外期间很长时间内抵触就餐、多数时间只喝水或什么都不喝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本研究通过观察一名ASD儿童抵触在外就餐的行为,分析原因并对其展开积极的干预。探讨“抵触在外就餐”行为改变的处理方法,通过观察、访谈和训练法跟家长共同合作,划分阶段跟踪进行相关的研究。改善个案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情绪问题,减轻在外就餐的抵触心理,增加在外就餐次数以及提高在外就餐质量,使其能够接受异地就餐。

2 个案基本情况

2.1 个人信息

2.2 生理神经状况:

①视觉:视觉正常,但其为ASD患儿,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躲避他人的目光,缺乏眼神交流。

②听觉:听力正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且对人不太感兴趣,因此,与之交流时需大声喊其名字,才能引起其注意力。

③智力:智力低下,患有智力障碍。

④四肢无力,运动能力差,粗大及精细运动发展缓慢。

⑤无语言能力,表达及理解能力较差。

2.3 现有发展水平:

①生活自理:无法做到生活自理,需要大量辅助。

②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能理解老师,家人或他人简单的指令,并在提示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但对比较复杂的指令或语言,需辅助下才能来理解并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个案无语言能力,只能发出“咦”“啊”“哦”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③认知水平:有较好的触觉反应能力,视觉分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能力较差。

④肢體运动:粗大运动能力差,只能做到简单的走,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差,精细运动能力相对发展更差。

⑤社会交往: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是因其无语言能力,而屡屡挫败导致交往主动性下降,且经常躲避他人眼神交流。

3 个案主体描述

3.1 主要问题情况:

通过观察、家访等方式,我们了解到个案从小身体体质较差,加之患有轻度癫痫,为补充机体所必需的能量和营养,经常需要服药、打针。个案的外公和母亲本就是一名医生,因此家人对其饮食更是格外的注重,如身体机能所需、药物对身体造成的副作用需如何调节等,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个案的营养搭配严格把控。

个案于2017年9月入读某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期间对食物类强化物,除“旺仔小馒头和紫菜”外,其余一概不接受。2019年3月,在班级新增的早餐课中,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了解,发现个案对学校准备的早餐有抵触心理,一口不沾外还出现拍桌子,大喊大叫等行为问题。不仅在校发生此类状况,通过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到个案只接受在家里吃饭,即使是家人一起在外就餐,同样表现出抵触心理和不满、大喊大叫的情绪行为,在外期间只喝茶其余物品一概不碰。家长尝试过强制喂食,无一成功,甚至在一次强制喂食中,个案抵触过于激动引发癫痫,而后家人从此放任置之。

与其他同学相比,个案在外就餐接受度明显不足。很挑食,喜欢吃蔬菜、面包类,不吃鸡鸭鱼虾等,只吃自己在家吃过的食物,即使已经饥肠辘辘,也决不接受或不会轻易尝试,必须回到家中后才入食。

3.2 导致的因素

3.2.1 自身因素

个案如今14岁,正处于青春期,对人际交往等关系的渴望发展持续增长,但因其无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差,导致社会交往无法延伸。加之因身体素质差,需经常服药,副作用的关系而使得个案精神恍惚,食欲不振,因而情绪以及饮食上都会受到影响。

3.2.2 家庭因素

个案家庭较为复杂,父母离异后由母亲养育,但又因母亲工作繁忙,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起居,周末才由母亲接回家照料。由于老人家年纪问题,几乎一日三餐都在家中,很少外出就餐,使得个案在外就餐的适应机会大大减少。

同时,母亲反馈个案身高个头比较高大,害怕在外发生突发事故,自己无法应对处理,对个案或是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只是偶尔带个案与朋友聚餐,但又因为个案在外吃饭期间只喝水,且还会发生情绪行为问题,担心给朋友带来不便,所以现在也是很少带个案一起与朋友聚餐。因此现在个案适应在外就餐的机会微之甚微。

3.2.3 环境因素

其一:个案生性胆小,从小家庭对其过度保护,除了与家人相处外,与其他同龄孩子以及陌生人的接触机会甚少,缺乏接触社会,适应外界环境的机会。

其二:由于社会大环境对特殊人群融合度、认可度不高,特殊家庭和患者面对大环境时,尤其在面对他人的目光和不包容时较为无助和恐惧,这一措举进一步扼制特殊家庭及个案想“踏出去”的脚步。

其三:个案初步接触学校教育、集体活动和多位同伴交往,而新环境的适应,师生、同伴和人际关系的应对处理,对个案来说非常难度大。如新环境新课室的装潢,修饰,饭堂桌子的材质,是否有垫子桌布,垫子桌布的颜色和款式;与教师、同学相处是否愉悦,是否能够使其放松、舒适,都会对其就餐入食有所影响。

4 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次研究对该个案,采用观察、访谈和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干预训练。观察法:观察个案在各种环境中就餐的表现,并及时记录。访谈法和训练法:主要访谈对象为个案的爷爷奶奶、母亲舅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主要交流个案在家中或在外就餐情况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个案各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训练和作业。

4.1 研究时间:2019年3月18日——2019年9月30日

4.2 技术路线(图一)

5 指导目标和过程

5.1确定长期目标

通过训练,个案能参与学校每周3天的早餐课,早餐时间能跟同学一起在学校范围内的随意地点就餐,用餐量達到50%——70%。

5.2实验设计

长期目标的达成对个案来说难度较大,本次研究便对长期目标进行分解,每个阶段设置了短期目标。为保证个案能参与用餐,我们对其兴趣与爱好进行了调查,发现个案喜欢吃紫菜、小馒头,喜欢小球和长条形的物品,我们将他所喜欢的玩具和食物作为行为干预的强化物。与此同时,我们与个案的妈妈、爷爷达成一致意见,在家中也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干预。(详见三期情况统计表)

6 指导效果

干预结果如图二所示(三期数据折线图),经过5个月对个案的干预训练,个案在外就餐的次数有所增加,对在外就餐的抵触行为明显减少,在外就餐期间能够比较耐心地等待大家就餐结束。

(此表按一个月4周统计,每周在校用餐3次,在外就餐2次。其中7月15日——8月放假不做统计)

6.1 观察期:这两周的时间个案都未参与早餐课及外出就餐,情绪很差、很抵触。不是自己往外走就是拿着小球玩。即使到吃早餐的同学旁边,也不会看早餐一眼。

6.2 处理期

6.2.1 处理期(1):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前面三周时间在情绪上有所缓解虽然并没有就餐,但对早餐的抵触感下降,偶尔会观察其他同学就餐,第四周第一次在强化物及爷爷引导下第一次在外吃早餐,虽然就餐量很少,但迈出了第一步。

6.2.2 处理期(2):此阶段个案能够离开爷爷,在教室安静参与早餐课,其情绪行为明显减少,并且就餐率直线上升,并且就餐量也逐渐增加,最高时能达到50%的就餐量。

6.2.3 处理期(3):此阶段就餐的地点进行了更换,个案对就餐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很多,能够跟同学一起较好的就餐,并且就餐率达到新高,就餐量也达到新高70%。

6.2.4 处理期(4):此阶段个案的就餐率和就餐量都稳固发展,能跟同学同步上早餐课。

6.3 追踪期:此阶段个案能够自己用餐,但因放假的缘故,就餐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在正常值内。

7 反思与建议

7.1 反思

本次研究对个案进行了5个月的干预训练,在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三点进行反思:

一则,因个案一周7天时间被迫分为了5天跟爷爷、奶奶生活,其教育很严厉、但生活很沉闷、出门少、饮食单一;周末2天才由妈妈照料,其以引导式教育为主,生活较轻松、出门较多、饮食多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案个头比较高大,妈妈认为自己无能力一人单独带其出门,而后出门次数减少。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生活方式导致个案接触的外界环境变化大,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出现抵触心理。要求家庭在教育方式和生活上对个案尽可能的达到一致。

二则,本次研究对个案的追踪期放在第二个学期的9月进行,在假期中家长对训练有所松弛,缺少教师课堂的辅助教学,在重点追踪的时间上把握失误,从而导致后期的追踪记录存在反弹现象。

三则,因个案伴随着轻度癫痫,需长期大量服药,药剂的副作用较多,会以此影响到个案的状态,从而影响其就餐行为,因此,在进行个案就餐记录时,会因个案当天的情况和状态而产生偏差。

7.2 建议

此个案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要向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更多人的努力,不仅是学校,更是家庭和社会、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而社会则是人生存的环境,作为特殊儿童的家人要接受现实,调整心态,统一教育方式方法,对于个案正确的反馈,要及时强化,给予奖励或口头表扬,并明确告知得到表扬,奖励的原因。多让个案有接触外界的机会,多包容、理解、引导个案与他人就餐甚至用餐礼仪。

作为一名特教教师,要确保因材施教,因为详细的教育计划是教学的依据,选择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上多引导个案,积极参与课堂,指令明确,语气较为和善,给予个案信心和热情,打消个案焦虑、紧张的情绪。帮助家长进行针对训练,助于家庭支持的建立。

8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与你同行:自闭症儿童家长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56.

[2]顾莉萍,静进,金宇,王馨,邹小兵,陈强,林蓉,杨文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情绪综合培训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04):390-392.

[3]樊越波.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44-1046.

[4] 潘红玲,李美玉.孤独症儿童体育干预研究综述[J].军事体育学报,2015,34(04):6-9.

[5]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哈贝马斯.后现代形而上学[M].曹卫东.付德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08

猜你喜欢

孤独症社会适应能力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