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01-04刘明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1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刘明艳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产业的从业人员已逾1500万,并按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综合计算市场需求量约为300万人/年,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年。国家政策导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对专业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产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章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计算机是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项工具,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让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建立起算机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如今,高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技術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充实和提高。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充分融合现代的新型技术和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仅仅是开始一些传统的专业课程,也并没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这就导致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现代大数据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仅仅靠理论层面的知识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立足,这种缺乏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最终会被社会进步的潮流所抛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淡化实践性

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多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设置上会出现注重理论而淡化实践的情况。即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虽然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在软件编程操作、组建网络操作和计算机的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事业机构的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策略

(一)专创融合教育,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重构

计算机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工程技术技能要求高、多领域交叉应用性强,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要与实际应用、创新需求相互融合,与软件开发及创新应用相结合,以课程作为支点,应用创新、技术创新作为拓展,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根据计算类专业需求和课程“学以致用”的特征,将双创培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统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引领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在课程教学模式融合、实践平台融合以及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进行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提出将创业项目分类引入专业课授课课堂之中,根据专业群特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群级工程通识课、专业方向课程、项目与商务管理三类课程。

(二)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以提高合作教育质量为前提,需要把高校、企事业机构与社会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完善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能够确保在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期间实现互利互惠,由此给合作过程带来动力,持续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给高职院校提供设备与教学场地,学校给企业带来技术层面的支持,尽可能地给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制订相应的方案,鼓励学生走进合作办学的企业中参与实践工作,对合作的项目进行资金与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还可适当建立奖学金和研发基金,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针对保障机制的完善,要注重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拓展,高职院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灵活地设置专业内容与招生人数,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行政单位应该做到简政放权,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赋予办学权利,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空间,

(三)对实践平台进行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这种螺旋式的培养模式除了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印象。在学生完成了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后,在每学期的期末会增加一次专门的综合性的实训课程。这样,学生每学期对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都是有递进的,并且随着实训难度的增加学生也会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会为学生引进一些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当中进行虚拟团队的运作。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项目开发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日后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将学校的课堂从传授知识变成了传授技能和知识,将单一课堂教学场景延伸到企业培训机构等多个场景,让学生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日后教学中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通过采取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师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变革,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真正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燕,高秋燕,匡博.“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23-125.

[2]陈海红.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5):80-82.

[3]李海胜,张明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四方合作”机制初探[J].科技视界,2019(02):79-80.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