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1-01-04李庭美

光明中医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肢体针灸穴位

李庭美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由于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特点,大部分患者经临床抢救后会出现肢体和行为异常,甚至产生半身不遂或言语不利等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与负担[2]。因此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及早地获得康复治疗与护理,加快其肢体功能恢复,避免其肢体挛缩,进而保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有研究[3]表示,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情况,通过遵循辨证施护的原理,帮助患者恢复其神经功能。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治疗脑卒中的88例患者,根据不同的干预方案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研究组有男性22例,女性22例;年龄60~74岁,平均(66.98±3.47)岁;合并症:高血压30例,糖尿病14例。参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61~75岁,平均(67.24±3.23)岁;合并症:高血压34例,糖尿病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MRI或颅内CT)确诊为脑卒中。

1.3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协议书;治疗配合度高;未合并其他急性重症疾病;非意识障碍或重度昏迷者;无心、肝、肾功能不全。

1.4 方法

1.4.1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溶栓、限盐、脑细胞活化剂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心理疏导、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帮助其制定个性化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护士指导患者按照计划进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研究组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针灸:护士引导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确认患者患侧肢体的活动受限情况或瘫痪程度,制定个性化针灸干预方案。针灸穴位:头部的人中、百会,上肢合谷、内外关、曲池,下肢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太冲。选择华佗牌无菌一次性毫针(规格:0.32 mm×40 mm),采用捻转手法对患者实施针刺,体针直刺进针,直至患者局部有酸胀感向四周放射即可停止进针;针对急性期患者则采用泻法,恢复期患者采用补法。进针10 min之后,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再将5 cm艾柱套于针尾部,点燃施灸,并询问患者感受;患者感到灼热且不可忍受时则停止,避免灼伤患者皮肤。每日1次,连续针灸1周,以后每周3次,共治疗4周。(2)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前告知患者清洁皮肤、排空大小便,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①上肢: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择揉按、拿捏按摩手法,按摩穴位包括手三里、内关、天府、曲泽、外关以及合谷等。另外,还要对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进行按摩。②下肢: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择捏压手法,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别对患者的双膝眼穴进行捏按,再用另一只手拇指、食指分别按压昆仑穴、足三里,然后依次揉按血海、梁丘、伏兔、阳陵泉;最后,从大腿根部沿着股四头肌向下经膝关节、小腿外侧至足背进行按摩。③足底反射区:体位取仰卧位,选择屈食指点、揉按手法,再配合掐、推、摩、括等手法,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为宜。按摩穴位包括脑垂体、额窦、脑干区、肾、膀胱区、输尿管;若上肢瘫痪则加肘、肩、肩胛骨,下肢瘫则加髋、膝盖,失语加喉、气管,面瘫加三叉神经、下颌、上颌、面。按摩后告知患者多饮水,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 min,共按摩4周。

1.4.2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神经功能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意识、言语、步行能力、面瘫等项目进行评估,量表总分45分,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视空间能力、短时记忆、注意力与计算力等内容进行评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能力越高。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干预后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范畴,认为本病由内生之风、外受之风、忧思恼怒等因素所致,患者以半身不遂、猝然昏厥为主要症状。脑卒中患者偏瘫是因脑髓神经受损,导致肝脏统摄异常,进而造成肝之气血不足,使筋脉失于濡养[4]。大量研究[5,6]表示推拿、针灸、按摩等治疗措施具有调整脏腑阴阳失调、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重塑有积极作用。中医康复护理十分重视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其既能注重个体差异,又能纵观个体差异,进而保证患者获得确切医疗效益。针灸与穴位按摩是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具有行血气、畅经络、醒脑开窍的功效,穴位按摩则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效,二者合用不仅能促进患者大脑的血液循环,还能促使人体大脑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兴奋,从而改善脑与全身组织的功能[7]。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能够有效减缓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这是因为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可产生协同作用,根据传统脏腑经络理论,对患者头部、上肢、下肢穴位进行针灸,能够刺激患者大脑皮层产生电活动,还可唤醒四肢的肌张力,从而改善其大脑与肢体组织神经细胞的功能;另外,穴位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肢体痉挛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患者肢体筋脉得到濡养的目的。而常规护理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只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无法恢复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因此对其高级运动功能障碍的缓解效果并不显著。所以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能更好地调节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认知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对患者血海、足三里、外关等穴位实施针灸,可改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而缓解其脑组织血液高凝、高聚情况,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患者认知及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另外,穴位按摩采用“上病下取”的原理选择足底反射区进行护理,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患者大脑血液循环,从而发挥醒脑开窍的作用,改善患者大脑的认知功能[8]。所以患者经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认知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其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

猜你喜欢

肢体针灸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肢体语言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肢体写作漫谈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