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下的社会称谓语泛化研究
2021-01-04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2005)将称谓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称谓语简单点说就是对别人或自己的称呼语。汉语称谓语包括两种类别,其中一个是亲属称谓语,这主要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人员间;而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这主要使用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运用的变化发展不仅是体现在语言上,而且在思维、文化上。社会称谓语陆陆续续受到各位学者的广泛关注,郭东雪(2015)从心理接受度,墨守成规,平等角度分析了社会称谓语泛化的原因。张艳丽(2015)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社会称谓语的泛化使用。王明新(2014)从跨文化维度,比较汉英社会称谓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等原因。杨程(2014)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老师”称谓泛化原因进行阐述等。这些成果为称谓语的研究提供新角度,但多数从社会、心理、历史、语用等角度来进行泛化研究。目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索社会语言学泛化较少,因此,笔者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称谓语语义演变过程以及造成泛化结果深入研究。
一、概念隐喻理论阐述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最早出现在Lakoff 和Johnson 的共同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J认为隐喻不再仅仅视为一种在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的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们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寅,2007)。在隐喻这一过程中,是指认知主体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推论两个不同事物得到一个统一结果。L&J 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结构性隐喻是指源概念投射到目标域概念中。如“人生是一场旅行”,有关“旅行”的相关概念可以投射到“人生”如旅行有始有终,不同的选择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多风风雨雨的未知事物等这些概念也可以运用到“人生”的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不同选择经历不同人生,多挑战困难的无法预测之事。方位性隐喻是指运用表达方位的空间概念如上下、前后、远近等来表达另一个概念。本体性隐喻是指用物体的概念来表达情感,感觉,经验,认识等无形概念看作是具体的事体。如“我要把对他的爱从我心中揪出来。”“爱”原本是抽象的情感,这里被视为一件可以抽出的物体。因此,基于以上三种类型,笔者从概念隐喻来分析社会称谓语词义逐渐演化的过程(具有称谓对象扩大和称谓语词义扩大)以及社会称谓语的社会功能。
二、概念隐喻下社会称谓语泛化过程
社会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逐渐泛化,语言变化是思维转变的一种体现,从概念隐喻探究人们认知方式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社会称谓语就是指使用于社交场合的无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语。汉语中的社会称谓语极其复杂,体系庞大充分结合职业,年龄,地位等综合因素,把社会称谓语大致可分为拟亲属称谓语,如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礼貌,遇到与妈妈年龄相仿或稍偏小的女性叫阿姨,男性叫叔叔等等;通用称谓语,如一般叫女服务员为美女,男性为帅哥或同志;职衔称谓语(头衔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例如为表示自己的尊敬,会称同行业的人员为老师或企业里会称较高职位为x总。
(二)社会称谓语的泛化过程
1.拟亲属称谓语词义的演变
拟亲属称谓语是指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他人,比如阿姨、叔叔、大姐、奶奶等。拟亲属称呼语在称呼初次见面之人使用较频繁,这样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好交际。在此以“大姐”为例,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其词义的演化过程。“大姐”原是指家中排行最大的姐姐,最早可追寻于宋朝。
(1)大姐、二姐跪下说:“爹爹严命,不敢阻当,容你儿代替罢《元代话本选集》
(2)“好教大姐知道,引章不听你劝,嫁了周舍。”(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3)黛玉默默地收拾了一会,带着同来的一个娘姨、两个大姐,辞别了邱八和八少奶奶便要出门。(清·《九尾龟》)
(4)总书记曾撰文缅怀在河北正定相识相知的“大姐”吕玉兰。(中国网,2019-8-13)
在例句一中,“大姐”指的是家中年纪最长的姐姐;例句二中,“大姐”是指未婚配的闺阁女友;例句三中,“大姐”是指主人身旁跟随的婢女;例句四中,“大姐”是指给予自己帮助为人民警察,可用图示表示为:
以家里长姐演化为闺阁女友为例,通过隐喻机制把源域的情亲概念构建在目标域友谊上,具体请见下图:
从结构隐喻来看,“大姐”的概念能建构到友情关系中,如需要相互理解,互帮互助,对这两份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大姐”的概念投射到社会交际中,得到泛化使用既能表达自己的尊重,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更好地进行交际。
2.通用称谓语词义的演变
通用称谓语是指为避免语用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一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称谓语,如朋友、先生、小姐、先生等。这在初次与陌生人接触中,展示出对别人尊敬,更有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以朋友为例,以隐喻的认知角度探寻词义演化的过程。“朋友”最早出现周朝。例如:
(5)齊縗者,其兄弟。士則朋友奠。(唐《通典》)
(6)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诗经》
(7)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谄过,不责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晏子春秋》
(8)第二,带幼儿到新环境中交朋友。(中文学术文献语料库AEJ0010.)
例句一,据郭守信(2007)考察,“朋友”指的是父家长制家庭中的由他处投奔来的有自由人身份的非血缘关系的家人、密友、助手或咨询者。“朋友”是指具有主从性的依附关系;例句二出自《诗经》,据考证“朋友”在此指代君臣关系;例句三中,“朋友”是指共同学习,有着相似性格爱好的人;在例句四中,“朋友”是指对陌生人间的尊称,能够拉近距离。用图示可表示为:
以主从依附演化为君臣关系到对等朋友间为例,通过隐喻机制把源域的主从概念构建在目标域君臣再到朋友关系上,具体请见下图:
从方位隐喻来看,从主从到君臣,“朋友”的语义发生变化,但主从上下概念依然能投射到君臣关系,如主从依附的代主跑腿和君臣关系的替君排忧解难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上下悬差逐渐缩小,倾向朋友双方平等,进而在社会交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职衔称谓语词义演变
职衔称谓语是指在社会交际中使用对方的头衔或职位来称呼,如老师、教授、博士、X导演。既体现了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也表示出一种尊重,有利于交际活动的进行。在此以“老师”为例,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其词义的演化过程。例如:
(10)“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元好问《世侄孙伯安》
(11)范进道:“门生终生皆顶戴先生高厚栽培”《儒林外传》
(12)何老师,我很高兴来到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2019-11-23
(13)导演组:一搏老师,欢迎,请进来。——天天向上,2020-6-12
“老师”一词作为称谓语最早出现于唐代,“老师”由于佛教盛行,禅语包含大量的“老师”一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是指对僧侣的尊称,后来指在某个手工技艺领域有非凡成就者,是对教授手工技艺者的尊称;再慢慢引申为教书育人者,如例句(1),老师”是指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的学者;例句(2),“老师”是指中举,或进士后,都要向拜主考官为老师。此时,“老师”添加许多功利色彩;例句(3),“老师”对值得学习人的尊称,范围领域扩大。用图示可表示为:
以僧侣演化为手工技艺者到教学者为例,通过隐喻机制把源域的普渡概念构建在目标域技艺,知识传授上,具体请见下图:
从实体隐喻来看,“老师”词义演化是有规则可循,并非毫无根据的,从僧侣的传播教义投射到手技者传授技艺,再到教学者的教授知识,都借用了一种事体来表达情感,经验等,最后达到泛化,在社会交际中用来称呼学习效仿的对象。
三、社会称谓语泛化的功能
社会称谓语的泛化体现了语言意义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再者,称谓语的泛化是“旧瓶装新酒”,亦是语言两大原则之一的经济性原则的体现,能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加文化的影响力。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大量新兴领域,社会称谓语的泛化也是符合人们交际过程中礼貌用语的表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隐喻不仅为语言修辞手法一种,更是基于语言现象认知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把一种概念投射到另一概念上,丰富语言表达形式。社会称谓语的泛化丰富了称谓语的使用方式,扩大词义,从概念隐喻角度认知其泛化现象不是随机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演变过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体现经济原则。但本文只是从个例来解释演化过程,未全部列出,或一条适合所有类别的普遍规律,且单方面从隐喻角度来考虑,要想得到一个全面的解释还需结合其他视角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