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2021-01-04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社会教育承担着通过广育社会优秀人才、赓续继承教育传统、净化社会风气等职能,是我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社会教育作为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其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推进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新形势下,本文旨在梳理各项涉及社区教育方针政策的顶层规划设计与教育宏观发展,系统总结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探索分析研究未来社会教育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制定我国的社会教育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回顾:我国现代社会教育方针政策及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现代社会教育研究文献走势图
纵观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从我国现代社会教育研究发文量走势图可知,我国社会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艰难探索阶段(1949年—1980年)
1949年,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凯歌中庄严宣誓成立,我国正式开始进入社会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推进阶段。中国共产党早在根据地时期就较为重视社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工人、农民等群体,组织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工作及文化教育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教育的形式不断成熟,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也带给长期处于家庭或宗族本位、缺乏“集体意识”的中国基层社会前所未有的集体生活和集体观念。与此同时,以扫盲教育为契机,干部、职工、农民等为主体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社会教育逐渐呈现开放式与社会化等特点,在军队办学、工厂办学、在农村办学悄然兴起,其主要标志是“七二一工人大学”和“五七大学”。历经10年“文革”,包括工厂办教育在内,中国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发展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教育类型也逐渐呈现多样性,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各类自学考试、职工教育、农村教育等进入发展迅猛期。此时,在我国社会教育发展较为艰难的阶段,各地相继出台教育相关的政策,积极倡导社会教育。
(二)波浪上升阶段(1980年—2000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社会教育制度的相继出台,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包括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国家政策的颁布,结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等文件的顶层设计,以供给侧为导向,引领了各类教育办学模式的结构性改革,有力地助推了农村成人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号召下,各地人民政府也纷纷积极采取行动,拟定一系列适宜当地社会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为社会教育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社会教育主阵地,社区教育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其持续推进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社区教育在90年代迅速发展。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明确了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工作的任务,在我国推进社会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随后,教育部分别确定了8个大中型省会城市的城区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试点城市和地区,由此,全面地启动了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三)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近十年,我国社会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教育的目的和视野更为宏阔,教育的主旨彰显了普及化和全纳性,教育服务平台更为强大,凸显了扩容性和包容性,社会教育的政策与基层组织纷纷建立,社会教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宏观层面引领了社区教育工作走向繁荣。当下,全国各地已初步构建社区教育五级网络体系,各地社区教育活动百花齐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百家争鸣。以项目为引领的社区教育新形态,正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与此同时,管理者、专业教师与志愿者等三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作为推进社区教育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化了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2.社会培训繁荣兴盛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完成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各级各类社会教育培训的改革和发展,引领和促进了我国的民办教育向标准化、规范化、示范性的方向推进和发展,各类社会培训的受众者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知识结构与层次背景等人群,教育培训涉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考证、文化艺术拓展等,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3.学习型组织蓬勃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打赢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基础工程攻坚战。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相继颁布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关政策性文件,规范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章程和标准。2005年开始,我国部分大中型城市率先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各类学习型社会组织进行有机整合,如现有的学习型市县、街道、社区、学习型政府机关和学习型民营企业等。
4.新型农民帮扶持续推进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形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在2012年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示范工程。国务院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对服务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管理等各方面作出全面的部署。此外,一些地区依托“互联网+”,以农村电商为契机,创新线上线下运营,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助力全面脱贫攻坚保卫战。目前,经示范区的积极推动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为主体、多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社会教育培训体系。
5.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普及推广
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包括线下和线上两个层面。从线下平台建设情况来看,各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相继对市民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类公益讲座,成为市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场所。各地纷纷引入新型社会化学习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学习的价值。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对终身学习平台进行建设和打造。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加强“学习在线”平台的推进,一体化推进“学习联盟”的发展,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服务支持。同时,充分整合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学习地图等数字化平台,逐渐实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网格化发展,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进行学习。此外,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推广和普及,是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已成为社会教育发展常态机制。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社会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条线合作、资源整合、制度设计、合理运作、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参与广泛的协同发展与联动机制。全国各地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区域文化,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社区特色品牌,放大辐射和示范效应,通过现场观摩、订单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互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引领社区教育成果逐步升华。
二、展望:新时代社会教育政策发展趋势
社会教育作为具有群众化、普遍性、社会化的综合教育,以其具有互补性、普及性、公益性等属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消解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新时代,社会教育是基础工程,使命担当责无旁贷。而各项政策保障是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社会教育政策是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目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教育资源的规划,是协调各种互相冲突的教育利益的活动,是负载各种利益者价值的文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这不仅包括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等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还涵盖各级各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这不仅需要社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还需各级政府、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统筹协调,需要构建包括社区、居民共同积极参与的社会教育协同促进发展机制。
从政策视角来看,我国在国家层面的社区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地方层面的社区教育政策法规取得重大进展,保障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但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教育制度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此外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有待于提升。
(一)持续推进立法进程是必然发展路径
纵观我国社会教育发展史,政府作为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的指挥棒,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的其统筹全局与顶层设计。从周朝《周礼·地官说》“聚民读法”、明朝《圣谕六训》道德伦理与《劝农文》农耕教育,到清朝《圣谕十六训》民风教化、民国的“通俗教育”等,国民革命结束后社会教育规程和法令已多达八十余种,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项社会教育法令更为不计其数,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教育法。因此,社会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性惠民教育事业,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立法制度建设,构建社会教育政策方针体系,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教育制度体系,助推我国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教育将沿着全面化、均衡化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教育倡导民本性、群众性与广泛性。从近代的各类民众教育和农民教育,到近现代的扫盲运动、职工教育、干部培训、夜大电大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当代全民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视阈下的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等,社会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性与普及性等的功能不断显现,为新时代的社会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与政策遵循。
目前,社会教育工作正在沿着全面化与均衡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含了几个层次,即保障社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与促进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全面均衡的理念保持一致,优先特殊人群政策供给,加强各级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优质化、项目化的建设,不断提升项目的品质,提高参与的辐射效应,增强品牌项目的社会效益;推进企业教育网格化发展,鼓励与扶持企业创新信息化办学;持续增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和体系;优化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严格规范运行;持续加强社区教育特色化、品牌化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
(三)资源共享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推力
社会教育具有资源类型多样化发展,区域内资源开放共享或将成为新常态。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都从不同程度上关注和重视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社会教育各类设施的宏观发展趋势,不仅要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向社会民众开放,还要充分整合区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只有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当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时,学习型社会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教育政策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进一步统筹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各企事业单位等教育资源,如社区文化站、图书馆、农家书屋,提高公共教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性,并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进一步助推社会教育的发展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社会教育发展
在新媒体发展时代,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社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来加以实现,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完善则是加快推进社会教育发展的关键。
以“互联网+”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时期,依托各地“学习在线”等网络平台,根据社区的需求创新学习模式,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举措,通过设计和打造“学习地图”“指尖上的社区教育学习基地”等线上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更加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影响教育范式,包括教育模式、科技发展、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社会关系等,其中,对于学习模式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和改变,是新媒体对社会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当下,人们通过使用新媒体手段来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社交的过程中,其阅读行为习惯、沟通路径、思维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沟通无处不在的21世纪,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者,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其迅速发展、广泛普及和便捷应用的特点,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更加个性化、便捷式获取知识,满足学习需求。
(五)推进社会教育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
新时代,我国各地越来越重视社会教育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品牌项目为特色,社会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势。基于此,应建立与扶持社会教育基地建设与品牌项目打造等相关政策,持续推进社会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地对社会教育基地的组织架构进行整体策划和统筹安排,加快落实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综合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的布局和结构,开展一批社区青少年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以“学习体验基地”“名师工作室”“游学基地”“老年教育示范点”“养教联动基地”“长三角项目社会教育基地”等项目为主要依托,继续推进和打造集教学、培训、体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项目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形成品牌化、项目化,具有区域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社区教育基地。组织社区教育系统,推进老年教育进社区,依托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基地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引领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圈等开展互助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社会教育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督导体制,以不断实现全民自主学习和不断提高全民终身教育服务水平为主要战略目标,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风气和学习氛围中,引导与支持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实现个性化、项目化、定制化参与学习,更好地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实现我国新时代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紧扣时代主题,进一步推进社会教育的力度与强度,强化社会教育各项政策方针的建章立制,致力于服务国家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大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