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伏邪论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021-01-04李媛媛吴烈桑子瑾张亿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伏邪少阴邪气

李媛媛,吴烈,桑子瑾,张亿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临床常见眼底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单眼或双眼发病,以患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形、变小、变远,并伴有中央相对暗区为主要临床表现[1]。该病有自限性,3~6 个月多能自愈,但常反复发作,初次发病一般预后良好。对于病程长不能自愈的患眼,黄斑区长期浆液性脱离,视细胞外节与色素上皮细胞绒毛突触不能恢复正常生理嵌合,感光细胞一旦脱离色素上皮层,会迅速产生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2]。对于反复发作的患眼,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永久性视力减退或视觉异常[3]。

中医典籍中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这一病名记载,但结合其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可将其归属于“视瞻昏渺”“视直为曲”“视正反斜”“视大为小”“视瞻有色”“视惑”等范畴[4]。中医药防治CSC 有一定优势,在减少复发、缩短病程、促进渗出吸收、保护视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因该病具有病因不明、发病隐匿、反复发作,且易因劳累过度、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及特异体质等诱发的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其与伏邪致病有共通之处。本文拟从伏邪理论探讨CSC 的中医药治疗,以期挖掘CSC 治疗新思路、新方法。

1 伏邪理论诠释

1.1 伏邪理论源流

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5]。“伏”有隐匿潜伏的含义,“邪”指各种致病因素和致病产物。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6],载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明确指出四时所感风寒暑湿之邪可潜伏体内,当即不发病,后可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发病。最初诸医家以伏邪理论治疗温病等外感类疾病,直至清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7]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可见伏邪可由外感,可由内生。

1.2 伏邪致病特点

伏邪从来源可分为外邪(六淫邪气)和内邪(痰浊、水饮、瘀血等),从性质可分为阳邪和阴邪,从形态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伏邪的致病特点:(1)隐匿性。伏邪致病非感而即发,而是匿而不易发,每有诱因使正邪平衡失调乃发而为病。张鑫等[8]指出,伏邪具有“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等特征。(2)病因复杂、病情反复多样。清代王燕昌[9]认为,“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清代刘吉人[7]认为,伏邪致病病情反复多样:“有感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或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或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或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者”。(3)缠绵难愈。邪伏日久,气血津液受累,郁久化热,气血津液之患与热纠缠致邪伏之病缠绵难愈。(4)损伤正气。“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6];清代吴鞠通[10]指出:“冬伤于寒则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即邪伏体内,正气必然受累,其不发病者以其正邪力量相当而假以和平共处,待六淫邪气由外侵袭招引内伏之湿、痰、瘀等邪,或外邪直中内虚之脏而伏邪趁乱窜出,或情绪激动气机逆乱引动伏邪,或其他因素触发伏邪,此刻或内外相合或邪气积聚日久一瞬爆发[11],邪气势猛,正气奋起抗争,正邪剧烈相争而发病。(5)诱因引发。邪气伏于内,外寒引动内寒,外风引动内风,内外相合,邪气相对亢盛而发病。

1.3 伏邪理论现代认识

任继学[12]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伏气温病,广义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水饮、痰浊、瘀血等内在的致病因素。故伏邪理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温病,外感、内伤皆可致伏,凡邪气伏于内,待机而发者,皆可应用伏邪理论,为后世医家治疗各科杂病,慢性迁延、反复发作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仝小林[13]在伏邪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治疗伏邪所致风湿系统、免疫相关性、反复发作性等疾病的脏腑风湿理论。李庆生[14]提出并运用“伏邪-病原体隐性感染”假说治疗具有病因不明确、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的眼科疾病。

2 从伏邪理论论治CSC

2.1 从伏邪理论论治CSC 的依据

CSC 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与迟发性病毒感染有关;有临床研究[15-17]表明,其与体质、精神状态,如劳累、熬夜、压力大、内分泌失调、机体应激状态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有密切关系。该病有自限性,是由多种不明原因所致的迟发性疾病,发病隐蔽,难以发现直接病因,反复发作,常伴有诱发因素,病情表现复杂多样,疗效和预后难以判断,从这些发病特点看,符合中医伏邪致病特点。

2.2 伏邪致CSC 之病因病机

从中医伏邪理论分析CSC 病因病机:(1)外感内伏:风、寒、湿邪外袭入里,土喜温燥,易受寒水所侮,故病邪易侵于黄斑区,表现为黄斑水肿。脾土受累,水湿运化不利,循经入络,流注入肾,伏于少阴,舍于视衣。(2)七情所致:情志不畅可致脏腑失调,肝气郁滞,肝失疏泄亦可致情志不畅,二者互为因果,终是厥阴经气不利,邪伏厥阴,循经入目,舍于视衣,木土乘克,土败生湿。现代研究[18]亦表明,A 型性格、焦虑抑郁、精神压力、高血压病等与CSC 发病明显相关。(3)饮食、劳伤所致:饮食不节、劳伤祸及脾土,脾失运化,内生水饮、痰湿,其变动不拘,流窜各处,上可犯肺,久可累肾,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为藏邪之所,故内生之邪聚于少阴肾经,病发水轮瞳神,舍于视衣。

CSC 是由外感或内生之邪上犯目窍,伏于少阴肾经及太阴脾经而致。CSC 以邪气内伏为主要病因,以正虚邪伏为基本病机,以痰湿阻络犯目为主要表现。

2.3 CSC 之伏邪病位

关于邪伏隐匿和发病的部位,历代医家各执一词。西晋王叔和认为寒毒之邪伏于肌肤;隋代巢元方提出寒毒藏于肌骨;清代吴又可、俞根初等倡邪伏膜原之说;以宋代庞安常[19]提出的“伏气为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的邪伏少阴之说最为大家所接受。其后清代叶天士[20]指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柳宝诒[21]指出:“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可见伏邪多隐匿于里。

CSC 归属于中医眼科内障眼病(瞳神)范畴,现代病理学研究[22]发现,CSC 是各种原因导致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渗漏,进而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封闭小带损害或产生色素上皮脱离,最终导致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疾病。可见其发病部位在黄斑区,变化规律为从该区深层的脉络膜向浅层的视网膜发展。从传统五轮学说考虑,首先其病位在瞳神,属少阴肾。不过按现代中医眼科学者的观点,瞳神内亦有五轮脏腑所属即“内五轮”假说[23],认为瞳神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属肝,黄斑区属脾,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属肾。近代陈达夫[24]创眼底六经分属学说,认为眼内一切色素属少阴肾,黄斑属太阴脾,视网膜属厥阴肝。按照临床视网膜分层的三焦脏腑所属理念:黄斑区属于脾,视网膜各层又有脏腑所属,内层(视网膜血管层)属中焦太阴脾,外层无血管区神经上皮层属上焦太阴肺,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层属下焦少阴肾[25]。

综上,从中医理论角度考虑,CSC 邪伏于三阴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及太阴脾经,始发于黄斑区脉络膜层属下焦少阴肾经所主,继而发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属上焦太阴肺经所主。

2.4 伏邪致CSC 的临床表现

CSC 具有发病隐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临床特点。在邪伏于内未发病时,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发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变色等临床表现,黄斑区水肿、渗出等眼征,后期水肿消退,渗出吸收后可遗留黄斑区色素紊乱。少阴肾经为病,肾水不得上济于目,目窍失濡则晦暗昏花;太阴脾经为病,津液失于运化,水饮流溢,致黄斑区水液积聚,视物变形;厥阴肝经为病,肝失疏泄之职,气机不畅,玄府郁闭,目窍滋养失常而减明。伏邪潜隐日久,郁而化热,灼湿为痰,致黄斑区黄白渗出;若肾精进一步损耗,可致视网膜色素紊乱。患病日久或反复发作,痰瘀互结,病久入络,败络丛生,亦可生变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 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而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见黄斑出血。

2.5 伏邪致CSC 的治疗

CSC 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多责之于脾、肾,标实多责之于痰湿,涉及脾、肾、肝、肺。扶正祛邪是基本治则,扶正主要采取补、托、疏等法通过健脾、补肾、疏肝达到目的;祛邪主要是通过脾、肺、肾从三焦途径利水祛湿。此外,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反复发作后的不同变证,而适当选用化痰散结及通络祛瘀之法。

2.5.1 补其虚脏 CSC 伏邪致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正虚邪伏,涉及脾、肾二脏。治当补肾健脾。补肾分阴阳,补肾阴主以驻景丸、六味地黄丸加减,常予车前子、楮实子、五味子、菟丝子、枸杞子、当归、生地黄、山萸肉等;补肾阳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常予肉桂、附子;健脾主以四君子汤、五苓散加减,常予党参、茯苓、白术、桂枝、泽泻、甘草等,视其不同时机而合除湿利水之法以助中焦枢转。

2.5.2 利水祛湿 CSC 眼底病变以浆液性渗出为主,故从津液辨治,以祛水湿。中医治水湿以《伤寒杂病论》[26]最为经典,主以宣肺化饮、健脾利湿、温肾利水为法。因水、饮、湿皆津液之变,故此处统称水湿之邪,不作细究。因CSC 邪伏和病发部位涉及到肺、脾、肾三脏,故治以宣肺利水、健脾利湿、温肾利水之法,分别以小青龙汤加减宣肺利水饮,麻黄、桂枝宣肺利水,干姜、细辛温化水饮;以五苓散加减健脾利水渗湿,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以真武汤加减温肾阳利水湿,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利水渗湿。水湿之邪为阴邪,以上主以温法,临证见夹热、化热者,当详察其偏重、部位等加减用药,或有兼夹他邪者亦当随证而治。

2.5.3 托透伏邪 邪气内伏是CSC 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邪气伏于阴经,病位之深,邪气之诡,决定了驱邪绝非单纯驱邪外出,其藏匿深部不易被搜寻发现,故欲除之,需托透邪气。托法是外科常用治法,扶正与驱邪并重,主要运用补益、透托之法,使病邪移深就浅[27]。托法在CSC 中应用,其补益之品主要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透邪之品主要是细辛、蝉蜕、荆芥、防风等风药[28],以开通玄府、透邪外出。庞赞襄[29]治疗CSC 每多以黄芪、党参、蝉蜕、木贼、荆芥、防风等扶正透邪之品。

2.5.4 疏肝开郁 CSC 为病发于视网膜,邪伏厥阴肝经,经气受扰,肝失疏泄,一者气机郁滞,玄府闭塞;二者情志不畅而为情志之患,因情志诱发者多责之肝失疏泄。陈无择[30]言:“郁不离七情”,而究其情志异常之根由则为脏腑郁致。故每多由抑郁、焦虑等情志不畅诱发,其治之之法不得单言放松心情、舒畅情志,因其根于脏腑郁滞,故欲除肝经伏邪、开通玄府畅情志,当疏肝解郁以复其疏泄之性,正复则邪除。临床主以逍遥散、小柴胡汤加减疏肝开郁,通玄府,除伏邪。庄曾渊[31]治疗CSC 常以小柴胡汤加减疏郁行气、开通玄府,收效颇佳。

2.5.5 化痰散结 CSC 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黄斑区可遗留黄白渗出,神经上皮层、黄斑区组织损伤变性等,导致视功能损害严重,恢复欠佳[31]。渗出、组织变性等病理变化在中医认为,最初黄斑水肿,存在水湿气滞、血行不畅之机,后郁久化热,热灼水湿化而为痰,气郁血瘀,痰瘀互结而成顽邪。临床治疗多以陈皮、半夏、苦杏仁、瓜蒌、牡蛎、浙贝母、玄参等化痰散结之品,因痰瘀互相胶结,单化痰或通瘀效果皆欠佳,故合以化瘀通络之品消结聚、散顽邪。再者,痰湿日久,津亏热结,易成粘痰顽痰,单清热化痰恐空耗正气而顽痰难解,临床观痰热兼津干不润者,当合以生津润燥,如沙参、麦冬、玄参等,据临床实际调整各法偏重。

2.5.6 通络祛瘀 伏邪阻络是致病关键,其病日久,久病入络,治需活血通络。庄曾渊等[32]倡“瞳神络病”之说,认为瞳神络病多为久病、慢性病,且其病根深伏、病情缠绵,故针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CSC 可从络论治。临床主以桃仁、红花、丹参、三七、地龙、土鳖虫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络病日久,正气受损,病深难解,需缓缓图之,故大黄蛰虫丸小剂可取;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故多合柴胡、香附等行气之品;痰瘀往往同现互结,故亦需合化痰散结之品。许伊勒[33]研究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活血化瘀通络治疗CSC取得较好疗效。陈蓉等[34]研究表明,健脾利水活血法在促进CSC 黄斑区水肿吸收,恢复视力,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补、利、托、疏、化、通是CSC 的基本治法,补、疏是调补肝脾肾,适用于病变各期,但所调补脏腑和程度应有所偏重;利、托用于伏邪致病的急性期,临床表现典型时应用;化、通则用于病情反复发作的CSC。

3 小结

CSC 是常见的病情反复、病程迁延的眼底疾病,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故临床积极治疗至关重要。本文从伏邪致病学说论治CSC,认为是邪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及太阴脾经,脾、肺、肾、肝脏腑功能障碍所致,以正虚邪伏为基本病机。临床以扶正驱邪为基本治则,补、利、托、疏、化、通为基本治法,以保护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保护视功能。但目前尚缺乏伏邪学说指导下的CSC 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SC 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伏邪少阴邪气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别轻易拔罐刮痧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