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1-01-04张燕倪
张燕倪 赵 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系 安徽·滁州 239000)
2018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在南京召开,由此正式拉开了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序幕。同年6月,教育部颁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同时,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已有一批院校的专业通过认证。师范专业认证横向上构建了覆盖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分类认证标准体系。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基础、利长远的教育事业[1]。“课程与教学”作为认证的重要方面,支撑着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力图站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大背景之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设计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活动以及评价活动的能力为目标,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是“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重点[2]。然而我们却经常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活动设计工作常常力不从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回到人才培养的链条首端分析原因,深入探讨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上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1.1 教学理念分析
专业认证背景下,活动设计类课程应当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遵循学生的天然发展诉求,以培养优秀师范生为目的配置教学资源;落实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评价培养质量;强调对师范生的全方位、可持续的过程性评价,并以评价结果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有课程满足以上认证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才能最终保证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际开展中的教学理念,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在相应课程标准的拟定上体现最为明显。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规定着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内容,是授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领悟并参透的重要文本,师范专业的课程标准必须深刻直接地反映专业认证的精神理念。当前,不少课程标准在拟定的过程中存在着或脱离实际,或急躁冒进的情况。学前活动设计类课程在如此课程标准中,找不到发展的方向,看不清认证的线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学中基本无法体现专业认证的总体思路。
1.2 教学内容分析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必须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注重优秀教材的选用,吸收最新的改革成果,并以师范生的实际情况为本,实时更新,与时俱进。
相较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在于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较大,该类课程应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符合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3]。但目前,一些院校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时分配不足,缺少软硬件投入,重理论轻实践。现阶段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各科教师教育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4]。
1.3 教学方法分析
按照第二级认证标准要求,教学中必须以毕业要求指标点做支撑,强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清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思路,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技术手段的革新,拓展课堂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以保障教学质量。
受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活动设计类课程授课教师往往囿于“以讲为主”的老圈子。教师教授每一部分的时候会先厘清理论部分,在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际中,很多老师认为实践教学只要教会学生写教案就可以了。即使安排学生模拟教学,但实施过程中由于授课教师与学前教育一线脱节,或学校软硬件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得效果局限。
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在“课程与教学”模块的具体要求与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进行有效嫁接之后,我们看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那么如何在认证背景之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下面将进行阐述。
2.1 教学理念提升路径
教学理念的革新是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突破口。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价值理念,摒弃传统“一言堂”的思想。要清楚认识到,传递的知识必须适用于学生实际,特别是对师范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有用才行,用处不大的知识可以少教,甚至不教。长远来看,只有如此,才能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是提升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路径。按照专业认证标准,活动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应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利用矩阵将课程目标中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与毕业要求中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等指标进行有效关联,促使授课教师在思想理念上深化对“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提升路径
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师范生的学习内容,直接影响毕业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围绕“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构建师范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认证背景之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必须以“能力产出”为导向,反向筛选适合师范生的教学内容。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为例,假设教学周期为16周,1-5周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6-8周可进入幼儿园实践基地实际观摩;9-11周可校内分组模拟教学;12-16周可返回实践基地,由校内授课教师与幼儿园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就体现了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为先”的特色。其次,五大领域课程的相互衔接上,也需要互通有无,互相促进。首批开设的课程,注重教会师范生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二批开设的课程,注重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层层递进,有利于师范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2.3 教学方法提升路径
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实现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方法提升路径的主旋律。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主题讲授、小组合作、形成性考核等办法,以诠释“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模拟教学是最接近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5]。同时,学生模拟教学实践环节,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内外互评、教师集中点评等方式,这就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还需重视的一点是,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幼儿园实践,因此,授课教师应安排一定量的时间深入幼儿园一线,实地去看、去体验、去思考,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才能找得到最合适的方法向师范生诠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