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时代电气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2021-01-04柳和平盛继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匠电气

柳和平 盛继华

(金华市技师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7)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浙江省内经济体对电气类高技能人才需求

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对于传统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当今世界,高科技和新技术的突破,正在为人们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为企业营造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秩序,高科技和新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国传统手艺业,引发了对我国传统工艺业的深刻创新改革[1]。众所周知,在浙江省内,有鲜明的块状经济体,如温州的打火机、鞋服;台州温岭的水泵;玉环的汽摩配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低。工业产业升级主要伴随着人才和劳动力的聚集,生产资源的聚集,资金的聚集,这些聚集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但这样做近些年也已经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转变迫在眉睫。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的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它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都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和各种高质量的新型原材料。近些年浙江省经济发展能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发展高新技术,淘汰落后的产能,是功不可没的。在这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先后赴省内的方太厨电、天煌科技、亚龙教育、金飞集团、绿源电动汽车、金华辉煌三联工具实业、宏昌电器、浙江普莱得电器有限公司进行深入考察,了解企业对于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电气技术的发展现状,听取了政府和企业对于电气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建议。

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我们对近十年的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问卷回访,收到的100份问卷。其中包括有大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经营性企业、民营企业、家族经济性质企业、私人经济性质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涉及行业主要包括电子、机械、加工制造、电力系统等。干的比较出色的都是肯吃苦、肯钻研、较强的团队意识、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人。

通过调研我们知道,各个企业都正在努力加快经济转型,将先进的生产线技术进行了引入和技术改造,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水平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现代化日益依赖,企业对于电气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对于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招聘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缺乏适应于新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学校培养不了,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也没有培养好,学校学习了3-6年,到企业上班后,什么也不会,还是要重头学起;另一方面我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技术人才交流少,一些技术难题解决不了,技能提升很慢;而且我国高新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规模也还比较小,很难吸引到高技能型人才。生产设备一般都是由电气控制机械来实现生产加工的,不论是专门操作生产设备的工人,还是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检测、检修的专业人才,均必须具备基本的电气类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电气自动化工程设备的维护、更换和改造的能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和应用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通过回访毕业生我们了解到他们在企业里工作情况。有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遇见了技术中的困难,没有躲避,迎难而上,不怕吃苦,问师傅、问老师,找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帮企业解决了技术上难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被评为全国、省、市技术能手。从中可见学校的培养对他们进入社会的作用,看见了技工教育对当今社会的贡献,在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中看见了工匠精神。也有的毕业生一年换了3-5个企业,换了许多岗位和职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是不可取的,这是教育的失败,值得我们反思。

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技师学院电气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我们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优秀的工匠并不只是“各扫门前雪”,他们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也讲求分工协作,相互提醒,相互补位;“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这即是所谓的工匠精神。针对我省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现状,技师学院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紧密地联系各级用人单位,充分利用好政策引领、专业协会的指导、专业平台的交流,与多方合作来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电气技术类岗位来说,就是需要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生产加工、组装制造、供配电电气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保养、维修等领域的工作。也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的电气技术专业人才。

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培养电气类专业高技能人才

3.1 改变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不能简单的将理论联系到眼前的实际,也就是说电气知识点中的实际也不能简单地依靠于实训室里的设备,要联系的是企业里的设备。实训室里的一些设备可以作为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它们是永远跟不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与经济新常态下电气专业岗位能力之间实现有效的无缝对接,就应该加强学习先进设备的工学交替。把一个个企业的能工巧匠都请到实训室里来,把专业课的学习开设到企业车间,也可以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直播或者模拟到现场的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的设备先进性,做到产、教、研、学融合,达到校企双赢。学院着手对电气类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减少不好招生和就业的电子专业,扩大电工类专业比如开设工业机器人、无人机专业,来适应新时期的企业对高技能的需求。

(1)以学生为本位、工匠精神为基础,制定新时代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对象就是学生,这是本位。不是说一开始就要教学生很高深的学问,而是教做人,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具有了工匠精神,学生再去学其他知识技能就会更加努力,就更容易学有所成,被企业所青睐,所以应该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训应严格实行7S现场管理,这里面都有工匠精神可以供学生学习和借鉴。在学生本位、工匠精神基础上,由我院机电工程系的专家与行业技术精英、行业技术人才等共同组成的电气相关专业指导理事会,通过对各个岗位(群)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基本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制定了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2)以电气行业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随着我国电气产品行业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新型岗位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将适时地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到对人才需求的超前预测和分析的工作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应当掌握的新技能,根据本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的实际情况,设置或调整相关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增加相近的第二、第三专业,以兴趣班、选修课形式进行上课。以一专多能的培训,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符合本行业的需求。

3.2 对课程内容进行完善与创新

(1)专业基础课构建以广泛运用为目标,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设计和构建本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框架时,我们要始终秉承着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强调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必须”“够用”这两种层次。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把原先单纯的以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实际应用性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学这个基础知识的实际意义,比方说《电工原理》中电路的三种状态开路、通路、短路的实际应用。不能按照灌输式把离散的知识点生硬的教给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效果不好,应把知识点有效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加以应用,形成一种技能留存于身体里。

(2)致力于构建“就业导向,学生本位,工匠精神”的特色职业技能课程。从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学科特点入手,分析学生适应所需要从事的专业的能力结构,搭建技师学院电气类专业的学科和专业技能课程框架,按照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岗位组织架构来设置、确定职业技能课程。我们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大力地革新了教育理念,在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建立了以就业为指导方向,学生为教学主体,课程里穿插工匠精神教育的框架,确定了plc控制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等专业技术作为本学科的专业集群和主干课程。

(3)加强电气类专业技术实践性课程的通用性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针对原有的基础性课程时间设置太多、教学内容量相对偏大,为了充分突出本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征,强化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中,除了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授课时数外,注重“一体化教学”。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具备跨工作岗位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的通用性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知识的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可以把知识点策划成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描述一项完整的职业工作活动,其中包含了对计划、执行和评价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它直接反映了一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以及这项任务在整个职业工作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比如触电急救、万用表使用、电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检修、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检修、变频器控制电动机、用plc改造机床、组态技术应用、触摸屏技术等工作任务。

(4)编写新教材,制作网络课程,发挥教学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对《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plc应用技术》《低压电工作业》等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对教材进行了编写,并制作在线精品课程。将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教学融为一体,制作出了PPT、工作页、教学视频,用于一体化教学、远程网络在线教学,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开设专业知识讲座,带领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参观企业,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来提高教学质量。

4 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4.1 创新技能考核方式

评价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企业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方式,科学地考核和评价每位学生,评价的结果不再单单是对于结果的评价,而是涉及整个工作任务的全部过程,就是过程评价。比如:个别的行为表现,工作成绩、小组流程表达、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思想等。每一个课题都是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保证了评价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评价目标的透明度、评估载体的真实性、评估体系的公正性、评估方法的多元化。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将学生实践作品拍照发给企业专家或者线上请专家进行评价,好的作品直接可以交给企业处理。可以和企业合作,为企业代加工制作产品,实现产教融合。

4.2 增加反馈环节

企业评价后增设反馈环节,按企业先进评价检测机制来衡量我们的教学成果,就是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及时发现教师教学的弱点、盲点和没有重视的环节,纠正其偏离量,便于下一次教学更接近企业的规范,激发学生探究真技术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情,按需求购置教学设备、实训器材等。

5 结尾

浙江省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急需大批电气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电气类的高技能人才任重道远。我们的培养思路主要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及其方法等多个环节来对其进行深刻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以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的方向,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为基础,以学生操作技能符合电气类专业技术规范为培养的重点,以学生的综合力能适应就业岗位为培养的核心,形成需求、培育、评估、反馈等螺旋升级的闭环反馈性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匠电气
八方电气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小议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