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2021-01-04苗旭
苗 旭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 辽宁·沈阳 110032)
0 前言
“互联网+”时代下虽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传统模式下培养的高校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的就业形势,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新要求,所以高校相关工作者也面临着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问题,因此制定相对应的创新策略成为重中之重[1]。
1 “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机遇
1.1 “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互联网产品,而且已经广泛运用在传统商业领域当中,诸如购物、住房、餐饮、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等,所以基本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传统生活领域中衣食住行的诸多问题,并且不断深入和细分行业市场,不断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互联网+”不仅为传统行业赋能产生新的商业形式,而且为人们营造了更新颖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比如,“美团外卖”平台通过“互联网+”为餐饮服务行业赋能,不仅为他人提供了优质方便的送餐服务,而且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由于加盟外卖送餐成本不是很高但是收益非常可观,所以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首选;“滴滴打车”平台通过“互联网+”为交通服务行业赋能,不仅合理有效的利用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而且为乘客减少了许多的等待乘车时间,成为很多人交通出行的首选,毕业大学生在各方面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加盟成为滴滴打车司机。
1.2 “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创业平台
“互联网+”已然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给经济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成就,“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早已被很多的创业人员所运用,依靠“互联网+”产生的商业价值也为大家有目共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为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创业平台。截至2017年,我国已有8.5亿移动手机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市场,这些互联网用户可以说都是潜在的消费者,拥有着这么庞大数量的消费者支持铸就的市场容量,为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创业平台。比如,借助“淘宝”这个平台,许多个体通过自己开办网上店铺实现了就业创业。据中国就业促进会2014年2月发布的报告,“淘宝”在报告调查期间共有339.71万家活跃的网店,若按平均每个网店雇佣员工数2.55人计算,“淘宝”平台总共创造了866.22万个就业机会。在此基础之上,被调查网店中有30.7%在未来一年有扩招计划,平均每个网上店铺计划招工3人。以此推算,“淘宝”平台在未来一年还将再增加313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京东集团现有员工已达15万人左右,其中,物流配送的员工6万多人,仓储员工3万多人,后勤、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和研发等人员5万多人,大大超过了传统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所以,“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创业平台。
1.3 “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就业创业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发布消息和接受消息的权利是平等的,互联网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消除了用户在时间、空间、身份上的各种差异,而且不会因为求职者在创业时投入的成本不同而影响最终结果,显明了互联网平台所体现出来的公平。以就业创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为例,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业者也投身于互联网之中,正通过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获得了全新的创业机会。相关数据显示,新兴市场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微小企业都是由女性企业家所创办。阿里巴巴平台上开办网上店铺的卖家中百分之五十五都是女性,在女装等女性用品频道上大概有100位是女性创业者开办的网上店铺,是男性创业者的5倍。传统观念中女性处于就业创业不利地位的情形正在改变,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将获得更加平等的创业就业机遇,同样大学生也享有平等就业创业环境的权利。
2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
2.1 指导大学生进行思维转变
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大学生思维转变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他们的就业创业,目前,“互联网+”时代下就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还存在许多理论上的偏差,大数据技术在指导服务大学生就业中还不够完善,甚至还存在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不科学等问题。所以,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想要完成“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就要落实指导大学生进行思维的三个转变。
2.1.1 从“服务思维”转变到“规划思维”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核心是实现“人职匹配”,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相关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规划思维”,也就是说并没有充分唤醒大学生拥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以有效提升其职业规划能力为指向,而仅停留在服务层面,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就业指导服务仅局限于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帮助解决临时性或补救性的就业困难问题;第二是就业指导只作为一项阶段性的服务工作而非系统性的教育工作来对待。这就需要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从解决阶段性的就业服务转变为唤醒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2.1.2 从“工具思维”转变到“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与“互联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后者则强调互联网为它者赋能,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应停留在简单地将指导服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的“工具思维”层面,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理念与赋能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切入。宏观层面上,需要政府部门为“互联网+”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中观层面上,需要高校相关工作人员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整体考虑,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实行人才专业培养。微观层面上,要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更加适用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2.1.3 从“独立体思维”转变到“共同体思维”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保障是实现“就业生态共同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国家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关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工作。但是,由于利益统筹规划难以平衡,思维理念共识不足,技术实现动力不够等原因,当前就业生态共同体高校内外系统和内部各因素之间普遍存在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问题,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难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点,制约着共同体的发挥。要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化主体之间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其中,学生和学校因素构成校内就业教育与指导服务系统,家庭、政府等社会因素构成校外就业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各主体之间已经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协作、互动式合作伙伴关系。
2.2 数据化技术线上线下结合帮扶
运用数据化技术线上线下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帮扶,从大学生入校就开始进行档案资料分析,甚至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阶段,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每学期对每位学生在学习、实操、比赛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他们的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为每人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根据求职创业状态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学校要熟悉并及时跟进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挖掘每位大学生的职业潜质,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计划并进行分类指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要想在寻找到合适的就业创业机会并在社会立足,就要对自身具备充分的了解,并且要多加利用高校大学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创新策略,紧抓时代的脉搏,才能更好的通过完成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从而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