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95后”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研究
2021-01-04史舒婧宋续明
史舒婧 宋续明 聂 唱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0 引言
2020年9月,教育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等文件,明确了未来若干年内研究生扩招的总体基调。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后,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已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600多人在学,发展到如今300万人的规模。
此外,目前国内高校的研究生群体已基本以“95后”为主,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生活环境、眼界学识都相较于父辈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物质生活富足、信息接受渠道逐渐多样化,“95后”研究生除了有自由奔放、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等优点,同时也暴露出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观念差、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
随着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大幅扩招,高校对于“95后”研究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在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内容中,不仅需要对研究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还应提供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就业指导、与研究生课程相关的课程培养管理,以及与导师、课题组相关联的科研管理等等。综合型大学应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不断探索创新高效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以提升“95后”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为育人目标,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1 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1 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而近年来,由于科研与就业压力大、“95后”研究生抗挫能力弱等原因,高校研究生群体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量逐年增多。曾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与人交往有关的话题时,9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能够与人较好相处,充分表明了研究生的心态普遍较为乐观积极。但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仅有43.8%的研究生表明自己不会“时常有强迫、焦虑、敌意、敏感、恐惧等症状”,29.2%的研究生表示不能较好地调节个人情绪。研究生们正处于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成长成熟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却呈现出积极与消极交替摇摆的心理特征[3]。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探索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开展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1.2 适应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下,研究生招生规模正不断扩大,在读研究生数量逐年上升,部分高校研究生数量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现行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及队伍组成已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如何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研究生管理实效,成为现阶段研究生管理的当务之急。一般来说,要想获得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合理的师生比应为1:3-1:5,但在高校扩招之后,一名导师所需要指导的学生有可能翻了两到三倍甚至更多。然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高校专业教师同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由此引发精英化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向“大班授课”的大众化模式转变,并于近年来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及教学效率[4]。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常年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难,一位研究生辅导员通常少则需要管理200名左右的研究生,多则需要管理400-500名,而研究生相关的各项工作,例如党建、团建、就业、综合事务等等,都需要管理者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技巧,从而实现研究生管理的专业化,以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
1.3 满足研究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加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少企业压缩了应届生校园招聘岗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相比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生源更加复杂,既有应届毕业生,又有往届毕业生;既有本校本专业保送的学生,也有外校或外专业考来的学生,不同的生源类型导致每位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差异较大。部分同学读研究生是出于自身的学术追求,矢志学术科研;部分学生读研究生是为了调整专业或就业方向;还有的学生则期望通过读研究生暂时回避就业压力。希望成为科研人员的研究生需要不断积累学术成果,希望加入选调生、公务员等行政岗位的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而部分专业型研究生还需要工程一线的实习实践经历等等。对于新时代的“95后”研究生们来说,他们需要在校期间获取更多“社会生存技能”,才能在毕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能够顺利获得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因此,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得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不得千篇一律,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
2 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的管理主体不明晰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采取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术管理的重要性,给学生与导师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导师的日常管理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导师对于研究生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学术指导与科研管理,且大多数理工科的导师虽在各自研究领域是佼佼者,但却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获取,对于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个人情感及生活事务等问题的关注相对欠缺[6]。多数高校会为研究生配备辅导员或者教学秘书,管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日常事务,但由于研究生的工作与生活大多局限于课题组内,辅导员、教学秘书与研究生的联系相对不太紧密,通常只有在导学矛盾难以解决时才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往往为时已晚,工作开展难度大。同时,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研究生的各项事务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少数导师不支持学生参与课外实习实践,这对于研究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此外,辅导员与教学秘书通常还需要承担常规行政工作,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在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上明显不足,难以做到一对一精细化管理,导致研究生群体管理整体呈现一定的松散性。
2.2 研究生管理的关注度不够
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研究生的管理以学术科研管理为主。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且已经经过了本科期间的思维锻炼与人格养成,大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观,性格相对沉稳,部分甚至在研究生期间结婚生子,不在校内集中住宿。因此,大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采取了松散式的管理模式,行为约束较少,往往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被动管理。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各高校重点考察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领悟,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多数仍以模仿国内外热点研究为主,其创新性仅体现在对现有理论的新认识和技术上的改进。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的课程管理中已经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前沿交叉性课程,但研究生们选课除了考虑自身兴趣和导师建议以外,“老师给分高不高”和“课程要求难不难”也是研究生们选课的重要考虑因素。这就导致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足,限制了研究生的开拓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开发[7]。
2.3 研究生党团建设管理缺位
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党团支部大多以班级为建设单位,而研究生主要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课题组内,不同的课题组之间联系交流较少,因此存在着党团组织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一是由于研究生们学习成长背景不同,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多元,年龄结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差异较大,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导致部分党团支部因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够密切,支部成员间的沟通仅限于微信群里的文件传送与通知的上传下达。二是大部分研究生均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入了团,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便入了党,在长期求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三是研究生阶段科研压力较大,党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单一、持续时间短,大多以书面或“开大会”的形式开展。四是研究生们常常需要开会、出差或是出国出境交流学习,部分党员、团员没有担任支委的意愿或条件,支部委员面临着流动较大、任职时间短等问题[8],学生干部队伍选拔困难,研究生之间的“朋辈教育”作用难以发挥。
3 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
3.1 明确导师负责制下辅导员的工作职能
辅导员的角色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依然不可或缺,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导师负责制的前提下,明确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职能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以研究生为本,辅导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融入到研究生群体中,建立顺畅的联系通道,打破思想交流的坚冰,包括走进课题组、参与研究生师生导学活动等,形成研究生与辅导员的有效和谐沟通渠道。其次,在新的指导思想下,辅导员应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注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对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了解深入,扎实做好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再者,辅导员应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形式积极推动研究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对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活动给予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95后”研究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对研究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健康辅导、生活和就业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相当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3.2 加强“三全育人”的联动管理模式
“三全育人”指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从育人队伍、时间、空间三个维度,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明确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贯穿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将其作为纲领性思想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从制度保障入手使研究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和规范化。联动导师、辅导员、家长、周围同学等多方力量,“全员”共同发挥管理职能;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就业,制定一套完备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全过程”规范研究生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研究生政治学习制度、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与奖助学金、荣誉称号等奖惩制度,“全方位”完善研究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3.3 创新党团支部建设模式
将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联合成小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参与到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可使得育人的受众面更广,集体的凝聚力更强。有助于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班团共建的凝聚体,并及时地将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相关通知在班级中贯彻落实。在新的模式下,考虑课题组、寝室组成等因素,将“支部建在连上”,根据课题组或专业方向将班级同学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学院辅导员—班级小组—个人”的三层管理模式,由小组成员负责对接密切联系的同学完成通知点对点的上传下达、数据统计等基础性事务工作,切实有效地实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和层级化。作为管理方,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要联合小组成员、学生骨干积极收集研究生们对学院学校的诉求并反馈,从而使基础性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95后”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研究生群体,给高校研究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结合目前研究生管理中所存在的主体不明晰、关注度不足和研究生党团管理缺位三个主要问题的梳理,对研究生管理模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将来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导师与辅导员的分工,以“三全育人”为工作原则,将党团支部的工作落细落实,切实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与研究生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