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2021-01-03刘立新杨双
刘立新 杨双
摘 要:我国的民办高等院校历经数十年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较之公立的院校,民办高校地位有待提高,教育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有待强化。由于社会激烈竞争、学生供需失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政策上的不平衡,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经常举步维艰,但服务社会的经济效果必须用特色突出优势,夹缝里才求生存。就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更有必要依托地方发经济,参与区域服务,结合地方产业以及行业特征有针对性进行人才培育,利用自己灵活的机制,打造完善发展理念以及对应措施,方可赢得发展机遇。
关键词:民办高校;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一、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因
1.民办高校机制的动因
机制的灵活性是民办高校借助良好区域经济服务的关键,在短期内了解到前沿动态以及研究成果,为探索新的专业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带来新机遇,促进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以及教学能力;在民办高校当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传播知识之外,积极落实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关键性的一个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民办高校董事会有企业的支撑,必须拥有调配足够资金以及丰富资源的能力,依托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發展。要把学生的作品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商品,服务与社会,并承担起拉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进步。
2.企业价值取向动因
对于企业来说,其参与到高校服务社会的合作模式当中最为直接的一个动因就是控制风险,受到市场需求以及环境竞争的影响,企业寻求完善的“产、学、研、创”一体合作,期待能够助推自身的发展;另外,开发时间以及开发成本也可能会对企业的产品开发产生风险,借助和高校的合作,能够较好地强化自身的技术性创新以及创新实效;在如今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内部研发绝对不再仅仅是企业单一的技术来源,吸收或者利用一些外部技术资源,势必能够较好地控制成本以及收益之间的创新范畴,提升企业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3.政府社会责任动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当中曾经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将企业作为主体、依托产学研联合的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以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突破口;“产学研”联合属于区域性创新体系的建设组织形式之一,实质是实现技术创新需求的不同因素的良好融合;产学研联合,能较大程度上提升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激发企业、高校以及各大科研院校的独特优势,有效实现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加强区域性的创新发展。
二、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就如今持续性变革的社会大环境来说,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和完善面临着较大考验,在发展中,要始终坚持良好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强调“校企结合”、“校际结合”、“校地结合”,综合多元力量,提升自身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
1.“校企结合”途径与策略
如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地方经济服务定位已经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共识,但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上,高校因为自身工作范围所限,并不能全面、深入地探索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主动服务的意识也不是非常强烈,大多都是仅仅将对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存在的。
从民办高校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充分地结合自身的优势特征,探索和企业(行业)达成良好合作的理想模式,促成民办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良好优势互补,构建协调合作性质的完善机制。在日常的运行中就要积极地获取和地方企业之间的密切关联,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度,获得资源上的有效共享。例如,已经有很多地方高校尝试和当地的高新产业企业合作,应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办学,培养出兼具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的本科人才,满足企业对于本科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
2.“校际结合”途径与策略
转型发展现实状况下,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全面强化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内经济变革产生的促进作用,树立起“文化立校”、“科研强校”的相关理念。由此,民办高校可以先从下述三个角度入手强化自身: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建立起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性理念;真正关注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精神底蕴拉动实效,凝铸高校的品牌文化,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开放教育教学思维模式,以自身的特色代表区域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品牌形象。
在强化自身的文化品牌力度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校际结合”,达成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吸引与其他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项目、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等等,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往沟通,扩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可以考虑和一些国外的大学达成合作,参考国外的大学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选择的融资形式,多元拓展自身的融资途径,以期能够壮大高校的发展资金;构建现代化的教研平台,人才培养是中心,学术队伍是根本,开展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训基地,积极发展校际之间的信息网络,促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培养一些国际视野和国际规则都十分熟悉的优秀人才。
3.“校地结合”途径与策略
就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的运行现实情况来说,对于服务地方经济普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间断性和形式性,首先,从间断性的视角而言,已经有很多民办高校能够意识到对地方经济的服务关键作用,而且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尝试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许多方面方面的配套机制的不完善,或者存在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校地合作的实际情况始终不是十分理想,而且也没有足够的保障对其进行支撑,很难构建持续性、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从形式性的角度来说,一些民办高校认为校地结合的模式下,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的服务仅仅能够带来学生实习机会以及就业渠道的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并不是十分理想,对于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的认知不清晰,出现了形式主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民办高校想要加强校地合作,就要构建与地方政府间完善的互动机制,以期能够促进校地之间的双赢。高校需要调动自身的“智力库”作用,依托政府部门出具的“课题”(即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开展科研活动,以期能够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对地方经济起到约束和限制作用的疑难问题;调动高校自身科研优势,为政府部门在职培训方面的服务项目,满足地方的客观发展;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派一些中青年的骨干教师将一些科研成果带到了地方发展进程中。相对的,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也要为区域内的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持,从资金、信息或者政策等方面予以強力支持,政府部门也要提升和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以期能够促成地方干部人员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整体来说,民办高校的科研建设工作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协调一致,并且相互依托,必须要保证良好的互动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真正对地方经济起到良好的发展促进作用,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积极性的激发和拓展,首先,民办高校方面,必须要积极调动自身科研作用,主动投身到和当地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中;其次,企业和行业方面,必须要打破目前以经济利润为唯一优先级的目标的偏差理念,着眼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和高校达成合作;最后,地方政府方面,必须要在民办高校发展以及企业建设的过程中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真正行动起来,打造“企业-学校-政府”的三方联动机制,在促成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真正令民办高校能够依托于政府创造的环境、企业提供的渠道,为地区经济起到拉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新湘评论,2019(004):P.21-22.
[2]李越.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041):P.51-51.
[3]汤贞敏,王志强.应用型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与路径——以广东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19(003):2-8.
[4]宫百慧.民办高校财会类专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11):162.
[5]杨雪松,赵彦,李勇.地方高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及路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108-111.
[6]易露霞,尤彧聪.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创新驱动路径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9(003):P.10-15.
[7]丁梧秀,王淑珍,王北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J].教育进展,2021(01):6.
[8]王争录,张博.校地合作模式下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2):43-48.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项目名称: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BXH20YB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