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艺术类专业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1-01-03钟璧襄
【摘要】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各门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背负着重要的德育使命。本文分析了在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探究其有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钟璧襄,湛江科技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习总书记提出各个学科都应“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高校教师应时刻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以身示范,应做到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提升其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具有开设周期较长、学生群体覆盖面较广、且周课时较多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其次,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建立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而语言和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英语便是搭建起了联系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培养优秀品格和塑造健全人格,增其批判性思维,提高其鉴别能力,能做到在面对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时,不迷失方向。
一、大学英语在艺术类专业中的教学现状
1.班级特点。大学英语属于公共必修课,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都是合班上课,一个教学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合班上课在教室安排、教师安排等方面对学校而言的确是方便有效的方式,然而真正深入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上课模式却存在着不少弊端。首先,学生人数多,且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兼顾和监管所有学生,通常只有前排的学生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坐在教室后方的学生则往往无心听讲,纪律散漫。其次,英语课并非纯理论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在合班上课的模式下,教师若想督促每位学生开口说英语,积极参与互动,是非常困难且耗时的,这就导致学生上课效率低下,口语水平得不到提升。最后,相比起小班教学,合班上课时师生的关系较为疏远,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陌生,导致了大部分同學在面对小组活动和教师提问时都感到非常抗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力很难得到提高。
2.艺术类专业学生水平现状。相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导致一些学生想在大学期间努力学好英语,也不知从何下手,感到有心无力。基础薄弱导致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堂效果较差,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外,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强,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中可以发现,部分艺术类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未来的就业发展毫无帮助,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较低,大学英语这门课只会拖平均绩点的后腿,因此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强,这与他们的专业性质有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课堂设计时尽量让学生从做中学,避免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树立起英语学习的信心。
3.教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改革时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以上谈到的班级和学生的特点,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政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培训。思政资源近年来越来越丰富,但如何选取与教材主题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如何把思政元素与课本知识完美结合在一起等都是教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课原本就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在融入思政课程元素时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率呢?同时,在面临学生不配合、不上心、无互动的课堂状态时,教师应如何调整心态,消除挫败感,又应如何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好的改进课堂设计?这些问题都等待着学校、课程组和教师们共同去克服和解决。
二、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英语课堂的有效对策
1.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应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深入挖掘所教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语言知识与人文价值、政治教育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约束自身的行为,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坚持以党的指导方针为核心思想,立德树人,不传播伤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言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帮助学生正确辨析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让世界听到新一代接班人讲述中国故事。
为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各个学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讲座,邀请思政课专任教师给各个专业的教师上好思政课,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确保各科教师都对爱国精神、国家历史、热门时事等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各个课程组内部也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学活动,共享优秀思政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思路,探讨在打造思政课程时遇到的难题与解决方法,借鉴学习同事之间有效实用的教学技巧。教师队伍应做到: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高效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又要有较深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觉悟,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2.因材施教,打造生动活跃的思政课堂。如何将思政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不再抗拒英语学习的同时,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并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和品格,这是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授课教师需要去解决的难题。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多种形式布置任务,尽可能破除合班上课的弊端。抓好课前预习工作,但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预习,而是结合思政元素,提升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善于运用雨课堂等软件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
在课堂活动中尽量不要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其追求更高的英语水平;而对于大部分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其树立起英语学习的信心,我们应耐心引导、多加鼓励与启发。
3.丰富思政资源,强化教材建设。随着课程思政的理念不断深入,近两年出版的部分教材融入了一些思政元素,各大出版社也纷纷推出了部分教材配套的思政内容,这无疑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不容忽视的帮助。然而,若想上好一堂大学英语思政课,仅凭靠这些思政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是因为思政内容应是不断更新的,而一门课程使用的课本教材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二是因为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如艺术专业学生和非艺术专业学生,甚至同是非艺术类专业中的文史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便要求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筛选。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搜集互联网上形式多样的思政资源(如视频、图片、微课、慕课等,以及China Daily、CGTN等官方英语资源平台),及时更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在讲授课本内容时需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师需注意把握思政元素的难度,切忌选取难度过高的教学材料,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尽量选取趣味性较强,且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职业挂钩的思政素材。
三、思政教育融入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实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把角色扮演、演讲、配音、辩论、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等英语课堂活动融入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使思政在英语课堂中“活起来”。在课堂中还应增加反思和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搜集资料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指引和帮助学生完成不同的课堂活动。
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为例,第二单元“China in Transition”中的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北京胡同文化、中国城乡迁徙以及深圳的腾飞,教师可结合乡村振兴、保护传统文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时事热点进行思政教學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关热点事件的一分钟演讲,并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演讲比赛,激励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现状。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和积累相关热点问题的双语表达,如“三农”问题(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农业支持保护制度(the systems for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agriculture)、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up)经济特区 (special economic zone)等。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专业特点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如针对摄影专业:可布置摄影主题“Country Life vs. City Life in China”,并邀请每个小组用英文介绍作品、分享拍摄历程与学生感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国家政策与热点,教导学生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以国任为己任,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再如,第六单元Human-Robot Relations中讨论的主要是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以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课前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成就,并在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在正式开始讲解课文前,开展主题讨论: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AI? 列举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与威胁,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并通过课文学习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利弊及发展前景。课堂拓展环节可播放中国著名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的发展历程以及地产巨头碧桂园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等双语新闻视频,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浪潮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提供了重要驱动力。课后布置学生阅读China Daily上刊登的Virtual Student “Enrolls” at Tsinghua(清华迎来我国首个虚拟学生),在此基础上给这位来自清华的人工智能同学写一封信。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扎根祖国为科技创新而奋斗,为中国技术迈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道路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新发展新成就介绍给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的大智慧展示给世界。同时,指引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形势,把西方值得借鉴的先进理念及优秀文化带到中国,勇立时代潮头,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璐璐.“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探索[J].海外英语,2020(22):132-133.
[2]马阿婷.以文“化”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5):138-140.
[3]孙振涛.论高校公共课合班授课的教学现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51-53.
[4]周伟.浅析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融合——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2):174-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