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梁衡经典散文

2021-01-03周纪鸿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梁衡散文教学力量

摘要:梁衡的散文独树一帜,其多篇散文入选各级各类语文教材,对广大学生和社会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和探讨如何讲好梁衡散文,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衡;散文教学;力量

梁衡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据不完全统计,梁衡的散文有31篇,其文章71次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教辅中。因此,教好梁衡的散文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创作技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对梁衡散文的研究和教学体会,对如何做好梁衡散文的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做好作者多元身份的介绍

梁衡的身份多元交叉,高端正统。归纳起来梁衡大体上有五个身份:记者、编辑、官员、作家、学者。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省霍州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其父亲曾任霍州县长、太原市教育局长等职。梁衡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毕业后,分配至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劳动锻炼。1970年3月,再被分配到临河县革命委员会宣传组。1972年,任《内蒙古日报》驻巴彦淖尔盟记者。1978年《光明日报》建立记者站,梁衡入选。1980年,梁衡采写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获得全国好新闻奖(这是全国第一次举办新闻评奖),这也成了梁衡的成名作。1980年,梁衡发表了第一篇散文《恒山悬空寺》。1982年,创作了《晋祠》发表在《光明日报》4月12日副刊上,9月1日开学就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上。1984年6月,发表的《夏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987年,梁衡担任北京新闻出版署任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后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报刊司司长等职。2000年,梁衡离开工作13年的新闻出版署领导岗位,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06年底退休。2008年,梁衡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梁衡从一个基层记者干起,直至副部级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多高、年龄多大,他一直笔耕不辍。其散文集有《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跨越百年的美丽》等;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理论集四部《记者札记》《署长笔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以及大量政论、杂文等,作品总数量近1000万字,散文创作获得过“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奖项。梁衡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1990年开始,梁衡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新闻学博士。梁衡的职业生涯丰富多样,既有基层记者的实际生活和丰富实践,又有高层领导的宏观视野和领导经验;既有作家创作的心得体会,又有记者、学者调查研究的独特感悟。目前,梁衡的母校山西太原十二中建有梁衡图书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辟有梁衡书屋,霍州档案馆保存有梁衡的大量书籍资料等。总之,详细介绍梁衡多元的身份、丰富的阅历和艰苦勤奋的创作,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在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二、详细介绍梁衡经典散文创作的背景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梁衡散文都是有特定的创作背景的。梁衡很少随机写作,而是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有的是“静观默察,凝神聚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比如,1998年10月22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发表后,很快被收入语文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4种语文教材收录此文,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自读课本第三册、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大语文》、人民卫生出版社中专语文教材、北师大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补充教材阅读》、华东师大出版社《语文》高一第一册试验教材等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因经济大变革带来了社会思潮多样化和个性化追求,一度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现象。很多年轻人在“何为美”“年轻人怎样追求什么美”等问题上出现了认识误区。梁衡先生借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一百周年的契机,专门写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引导舆论,以正视听。通过讲述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的精神,她提炼“镭”时所经历的无法想象的艰辛,她在艰难时刻对成功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以及居里夫人不为金钱和荣誉所困扰,把奖章给孩子随便玩耍等行为和做法,凸显了居里夫人不为外在的形式美所影响,对如潮的追求者不屑一顾,而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攻关上,用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上。梁衡写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其外貌之美,而在于其心灵之美、探索科学的精神之美、奉献给人类科学事业之大美。梁衡用居里夫人的故事再現了一个世界级伟大女科学家的形象,为广大青少年和读者展现了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探寻奥秘、追求真理、具有美丽心灵的科学家精神。这是我们追求复兴的国人最需要的精神。居里夫人是每一个心智成熟、独立自尊的女性所应该学习的真正的科学巨星。

再比如《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梁衡写于1998年周恩来诞辰百年之际。文章再现了周恩来的“大无”即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大有”即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1998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共产党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周恩来总理是在实践《共产党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极尽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界的第一人。这篇散文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党政干部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意义。总之,梁衡很多入选教材的经典散文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详细备好课才能讲好课。

三、抓住梁衡散文的“力量”重点讲解

梁衡的散文具有经典散文的力量。把握梁衡散文的几个“力量”有助于学生理解梁衡散文的魅力。

(一)思想的力量

梁衡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雕塑的 “思想者”一样,他面对祖国大地的万里江山,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梁衡的散文有深刻的思想,有追寻理想、思考方向的意志力和影响力。他写散文既不是玩文字,也不是晒感情,而是找寻生活的真谛。他苦苦寻觅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将之作为他笔下的人物。他所写的人物本身就是民族气节很强、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很浓的仁人志士。把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人格特质写出来,对作家是一个考验。

梁衡写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发表于2000年《散文》的第7期上,入选多种版本教材和选本。如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课程语文读本》2005年8月第一册;华东师大出版社《语文》(2003年版)高一第二册试验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专教材上册2001年9月第一版等等。《把栏杆拍遍》一文写的是写宋代文武双全的爱国志士、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故事。辛弃疾出身行伍,以武起事,最后以文为业,成为文学史上杰出的诗词作家。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作完全可以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媲美。既有磅礴之势,又不乏荡气回肠的金戈之声!而辛弃疾罢官之后所写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出如今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道不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梁衡一边写着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一边把自己的思考告诉读者。

梁衡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的人物,他的意境,他的课题。在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时,梁衡用了6年时间构思,多次造访常州瞿秋白的故居,在常州大街小巷徘徊,最终大胆地发现和推论出瞿秋白“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梁衡思考多年的结果。很多读者被这句话惊呆了。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性,还是气魄的无畏性都是出类拔萃的。作家不能平铺直叙,人云亦云,无所作为,而是需要通过描摹、再现、想象、推理,酿造出自己的新发现。

(二)以史为镜,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梁衡的散文与一般散文家的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不是为了写散文而写散文。2018年,梁衡的新著《树梢上的中国》作为《读懂中国》系列图书中的一部由外交出版社出版了,书的副标题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部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集,而是以散文笔法讲述“人与树”的故事经典。最重要的是,梁衡在书的序言中提出他的观点,即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应该是三个阶段:一是物质阶段,砍木头、烧木头、用木头;二是环保阶段,保护森林、改善气候,创造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三是跳出物质,从文化角度去看人与树的关系。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并在大学里顺势建立一门“人文森林”学科,那将是怎样的一笔文化财富?于是,梁衡迈开“脚力”,遍寻散布于祖国各地的古树,从文化的角度,讲述人与树与村落的历史故事。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环保、生态,把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书中还有梁衡亲手绘画的十余幅古树的画作。此书一出,影响巨大。西南林业大学得到了梁衡的“人文森林,西林先行”的题词,率先在全国设立“人文森林学”课程。正是在梁衡关于设立“人文森林学”的倡议和在《树梢上的中国》一书的启发帮助下,孕育和催生了西南林业大学试行开设了一门新的林学专业基础课程。此书对林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空前的意义。当然,在一所大学开辟一个新的学科或增设一个新的专业,还需要一些外在条件,但是,即便是试行,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实际上,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

(三)讲真话、道真情,真理精神的力量

梁衡很少写单纯的抒情性散文,而主要写那些充满思辨、真切哲理的散文。哲理往往蕴藏着规律,不可辩驳,不可抗拒。梁衡的散文没有虚情假意,都是真话真情,体现出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以及党的领导干部的视野和胸襟。

梁衡的散文名篇《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写在张闻天诞辰111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梁衡以《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为题写人大代表申纪兰,题目朴素,文字简洁。在《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这篇散文中,针对实事求是不容易做到的现状,客观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讲真话、道真情的磊落情怀。

四、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梁衡的作品

相对于梁衡的众多作品来说,入选语文教材的梁衡散文只是其散文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梁衡先生创作精力不减,每年都有散文精品问世。比如,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梁衡发表在2021年6月21日《解放日报》上的《仰望历史天空中的七颗星》,深情地把瞿秋白、方志敏、彭德怀、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比作在天际深处的“七星北斗”,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历史贡献,这些伟人就像恒星一样在宇宙中永存!学生如果经常阅读梁衡的经典散文和散文新作,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梁衡的经典散文和新作经常被选为高考试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梁衡先生的作品,对学生备战高考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周纪鸿(1953—),男,廊坊師范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心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博览群书》特约栏目主持专家,主研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梁衡散文教学力量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幸福三重揍
麦唛力量 (一)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
孤独的力量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梁衡《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的几个问题
怀疑一切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